|
□ 本报记者 罗莎莎
“同学们,这里面的尸骸有步履蹒跚的老人、有身怀六甲的孕妇、有嗷嗷待哺的婴儿,更有血气方刚的青年,万人坑遗址是揭露侵华日军暴行的证据……”12月11日15时,共青团江苏省委青年讲师团成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讲解员许晶晶指着大屏幕向台下东南大学的学生们说道。 这是由共青团江苏省委、共青团南京市委、东南大学团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勿忘国耻、圆梦中华——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宣讲活动的现场。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7周年。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国家公祭日前后,一系列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陆续开展,以此铭记历史、祈愿和平,点燃爱国主义精神火炬,照亮未来前进路。 传播历史真相接棒前进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接过历史记忆的接力棒,传承历史记忆,传播历史真相,把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故事讲下去。”在讲述的最后,许晶晶对现场参加活动的学生们说道。 活动现场,像许晶晶一样的共青团江苏省委青年讲师团的成员们先后登台,将一段段血与火的历史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激励广大青年朋友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去。 “以国家之名、以历史之名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不是为了延续仇恨,是为了让我们青年人铭记国殇民难,在敢于斗争中汇聚起强国复兴、捍卫和平的青春力量。”作为共青团江苏省委青年讲师团的一员,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广田在当天活动中围绕“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引导教育广大学生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南师大随园校区、拉贝故居、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旧址、南京鼓楼医院……87年前的11月,20多位外国人士发起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他们和中国同胞相互支持,救助了25万多名中国难民。 11月16日,第八届“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举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代、省市红十字会代表、拉贝纪念馆工作人员、紫金草志愿者团队,以及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等十所高校学生代表等寻访南京“安全区”遗址,徒步8.7公里丈量这段大爱之路。 沿着这条路线,参与者深刻地感受到这座城市曾经所经历的苦难,也体会到了这座城市如今的蓬勃活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天的活动中出现了更多的年轻面孔,青年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和平的热爱与追求。 侵华日军暴行再添新证 11月29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2024年新征文物史料发布会,发布包括侵华日军第十三师团第二十六旅团步兵第五十八联队士兵西条荣策的战时日记、日本警视厅建筑课课长石井桂的调查报告《关于上海、南京的防空设施》及调查的原始文件、反映日军“慰安妇”性奴隶制度的照片等在内的重要文物史料。 侵华日军西条荣策的战时日记开始于1937年9月25日,结束于1938年1月8日。日记记载,西条荣策于1937年12月31日到达南京,在南京目睹了大屠杀后的惨状。他在1938年1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吃完早饭后,在各小队长的指挥下,我们进入南京城参观,四处闲逛之后,在返回的路上我们走错了路,来到了汉中门,沿着八公里左右的城墙一直走,然后回到了宿舍,当时已经过了5点。首先最吃惊的是城外的小河里尸体如山……” 江苏省社科院历史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卫星指出:“南京沦陷后,日军在城内外大肆搜捕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怀疑是军人的普通平民,甚至连安全区的警察也不放过。1937年12月16日,日军把为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工作的警察和平民2000多人押到汉中门外秦淮河边进行集体屠杀。这本日记说明,直到1938年1月1日,汉中门外秦淮河边被日军屠杀的死难者尸体仍然堆积在河边。” 此次公布的还有石井桂的调查报告《关于上海、南京的防空设施》及调查的原始文件,包括上海至南京中国军队防空的各种地图、防空作战概要、防空警报鸣放记录等原始文件。 这组文物史料显示,1937年12月下旬,石井桂受日本军方派遣,前往上海、南京等地调查中国方面的防空设施情况,并形成了调查资料和详细报告。他途中经过常州、江阴、句容等地,一路看到“死尸累累”“随着往南京去,道路两侧这种尸体的密度变得极高”。他到南京后看到“在下关码头,有数千敌兵被我方射杀,其尸体胀鼓鼓地浮在江面上”。他对这些尸体的惨状有细致的描述,如“脖子被出色地砍断,只留下一丝皮与身躯相连,皮有一尺左右,手脚已经不知去向”。 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孟国祥认为:“石井桂中国之行目的是调查和收集中国方面的防空资料,为日本扩大侵略提供情报。这些文件记录了石井桂于1937年底至1938年初在南京等地看到的日军暴行后的惨状,具有很高的史料和文物价值。” 除了文字史料外,本次还发布了一组1937年侵华日军攻占南京等地的照片,包括“南京站前被炮火击中的中国房屋残垣”“被侵华日军侵占后的南京汉中门”“被侵华日军侵占后的南京下关火车站”等共计324张。经研究,这组照片与日军上海派遣军直辖之独立野战重炮兵第十五联队有关。独立野战重炮兵第十五联队于1937年9月26日在上海登陆,参加了上海的战斗。此后,该联队向苏州、无锡、常州、南京进犯,南京沦陷后参与了南京大屠杀。 厚植爱国情怀开创未来 “大家知道公祭日祭奠的对象是谁吗”“公祭当天需要遵守哪些礼仪”……12月6日,在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燕雅苑小区的法治广场上,北京市万商天勤(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然铿锵有力的声音透过音响吸引了诸多市民朋友驻足聆听。 12月1日至12日,2024年金陵法治惠民大讲堂——《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暨爱国主义教育公众宣讲活动在全市各丛葬地、社区、法治广场、大中小学等地举办。活动让公众在缅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同时,让公众在回望历史中传承国家记忆,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开展宣讲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公祭保障条例的相关内容融入进去,讲给市民朋友们听,让他们了解‘以国之名悼念逝者,以法之名保障公祭’意义所在。”李然说。 “国家公祭日不仅是对遇难同胞的纪念,更是对历史的铭记、对和平的呼唤。作为新时代青年,有义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从自身做起,努力增强自身才干,为国家繁荣富强添砖加瓦。”现场参与活动的一位市民表示。 组织国家公祭公开课,在全国百余座城市搭建爱国主义教育线上课堂,由10位与国家公祭日相关人物讲述,将历史课堂与思政课堂相结合,与百余个城市中小学联动共上一堂课;围绕《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组织南京中小学采用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国旗下演讲、报告会、观看电影纪录片、阅读书籍、社会调查等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举行“学历史 诵和平 共朗读”主题网络云班会,邀请国家公祭日立法参与者讲述公祭日设立、立法相关过程,推动青少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铭记是教育的开始。10年来,每一次国家公祭日都是一次对记忆的唤醒,一次对和平的呼唤。12月13日,警报声再次响起,行人、车辆驻足、停车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和平的钟声也会再次敲响,那段苦难的历史终将成为继续前行的动力。

|
|
点燃爱国主义精神火炬照亮前进路
|
南京开展国家公祭日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
|
|
( 2024-12-1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
|
□ 本报记者 罗莎莎
“同学们,这里面的尸骸有步履蹒跚的老人、有身怀六甲的孕妇、有嗷嗷待哺的婴儿,更有血气方刚的青年,万人坑遗址是揭露侵华日军暴行的证据……”12月11日15时,共青团江苏省委青年讲师团成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讲解员许晶晶指着大屏幕向台下东南大学的学生们说道。 这是由共青团江苏省委、共青团南京市委、东南大学团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勿忘国耻、圆梦中华——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宣讲活动的现场。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7周年。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国家公祭日前后,一系列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陆续开展,以此铭记历史、祈愿和平,点燃爱国主义精神火炬,照亮未来前进路。 传播历史真相接棒前进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接过历史记忆的接力棒,传承历史记忆,传播历史真相,把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故事讲下去。”在讲述的最后,许晶晶对现场参加活动的学生们说道。 活动现场,像许晶晶一样的共青团江苏省委青年讲师团的成员们先后登台,将一段段血与火的历史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激励广大青年朋友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去。 “以国家之名、以历史之名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不是为了延续仇恨,是为了让我们青年人铭记国殇民难,在敢于斗争中汇聚起强国复兴、捍卫和平的青春力量。”作为共青团江苏省委青年讲师团的一员,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广田在当天活动中围绕“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引导教育广大学生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南师大随园校区、拉贝故居、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旧址、南京鼓楼医院……87年前的11月,20多位外国人士发起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他们和中国同胞相互支持,救助了25万多名中国难民。 11月16日,第八届“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举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代、省市红十字会代表、拉贝纪念馆工作人员、紫金草志愿者团队,以及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等十所高校学生代表等寻访南京“安全区”遗址,徒步8.7公里丈量这段大爱之路。 沿着这条路线,参与者深刻地感受到这座城市曾经所经历的苦难,也体会到了这座城市如今的蓬勃活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天的活动中出现了更多的年轻面孔,青年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和平的热爱与追求。 侵华日军暴行再添新证 11月29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2024年新征文物史料发布会,发布包括侵华日军第十三师团第二十六旅团步兵第五十八联队士兵西条荣策的战时日记、日本警视厅建筑课课长石井桂的调查报告《关于上海、南京的防空设施》及调查的原始文件、反映日军“慰安妇”性奴隶制度的照片等在内的重要文物史料。 侵华日军西条荣策的战时日记开始于1937年9月25日,结束于1938年1月8日。日记记载,西条荣策于1937年12月31日到达南京,在南京目睹了大屠杀后的惨状。他在1938年1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吃完早饭后,在各小队长的指挥下,我们进入南京城参观,四处闲逛之后,在返回的路上我们走错了路,来到了汉中门,沿着八公里左右的城墙一直走,然后回到了宿舍,当时已经过了5点。首先最吃惊的是城外的小河里尸体如山……” 江苏省社科院历史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卫星指出:“南京沦陷后,日军在城内外大肆搜捕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怀疑是军人的普通平民,甚至连安全区的警察也不放过。1937年12月16日,日军把为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工作的警察和平民2000多人押到汉中门外秦淮河边进行集体屠杀。这本日记说明,直到1938年1月1日,汉中门外秦淮河边被日军屠杀的死难者尸体仍然堆积在河边。” 此次公布的还有石井桂的调查报告《关于上海、南京的防空设施》及调查的原始文件,包括上海至南京中国军队防空的各种地图、防空作战概要、防空警报鸣放记录等原始文件。 这组文物史料显示,1937年12月下旬,石井桂受日本军方派遣,前往上海、南京等地调查中国方面的防空设施情况,并形成了调查资料和详细报告。他途中经过常州、江阴、句容等地,一路看到“死尸累累”“随着往南京去,道路两侧这种尸体的密度变得极高”。他到南京后看到“在下关码头,有数千敌兵被我方射杀,其尸体胀鼓鼓地浮在江面上”。他对这些尸体的惨状有细致的描述,如“脖子被出色地砍断,只留下一丝皮与身躯相连,皮有一尺左右,手脚已经不知去向”。 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孟国祥认为:“石井桂中国之行目的是调查和收集中国方面的防空资料,为日本扩大侵略提供情报。这些文件记录了石井桂于1937年底至1938年初在南京等地看到的日军暴行后的惨状,具有很高的史料和文物价值。” 除了文字史料外,本次还发布了一组1937年侵华日军攻占南京等地的照片,包括“南京站前被炮火击中的中国房屋残垣”“被侵华日军侵占后的南京汉中门”“被侵华日军侵占后的南京下关火车站”等共计324张。经研究,这组照片与日军上海派遣军直辖之独立野战重炮兵第十五联队有关。独立野战重炮兵第十五联队于1937年9月26日在上海登陆,参加了上海的战斗。此后,该联队向苏州、无锡、常州、南京进犯,南京沦陷后参与了南京大屠杀。 厚植爱国情怀开创未来 “大家知道公祭日祭奠的对象是谁吗”“公祭当天需要遵守哪些礼仪”……12月6日,在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燕雅苑小区的法治广场上,北京市万商天勤(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然铿锵有力的声音透过音响吸引了诸多市民朋友驻足聆听。 12月1日至12日,2024年金陵法治惠民大讲堂——《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暨爱国主义教育公众宣讲活动在全市各丛葬地、社区、法治广场、大中小学等地举办。活动让公众在缅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同时,让公众在回望历史中传承国家记忆,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开展宣讲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公祭保障条例的相关内容融入进去,讲给市民朋友们听,让他们了解‘以国之名悼念逝者,以法之名保障公祭’意义所在。”李然说。 “国家公祭日不仅是对遇难同胞的纪念,更是对历史的铭记、对和平的呼唤。作为新时代青年,有义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从自身做起,努力增强自身才干,为国家繁荣富强添砖加瓦。”现场参与活动的一位市民表示。 组织国家公祭公开课,在全国百余座城市搭建爱国主义教育线上课堂,由10位与国家公祭日相关人物讲述,将历史课堂与思政课堂相结合,与百余个城市中小学联动共上一堂课;围绕《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组织南京中小学采用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国旗下演讲、报告会、观看电影纪录片、阅读书籍、社会调查等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举行“学历史 诵和平 共朗读”主题网络云班会,邀请国家公祭日立法参与者讲述公祭日设立、立法相关过程,推动青少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铭记是教育的开始。10年来,每一次国家公祭日都是一次对记忆的唤醒,一次对和平的呼唤。12月13日,警报声再次响起,行人、车辆驻足、停车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和平的钟声也会再次敲响,那段苦难的历史终将成为继续前行的动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