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今天,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母亲怀抱。43位志愿军烈士英灵及495件遗物由我空军专机从韩国接回并护送至辽宁沈阳。 上午,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烈士遗骸临时安置所共同举行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装殓仪式,韩方对志愿军烈士遗骸进行装殓,再次向我国移交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 从桃仙国际机场到沈阳市区路上,道路两侧和出租车电子显示屏上打出“英雄回家”“致敬英雄 铭记英雄 崇尚英雄”等字样,迎接志愿军烈士回家。 11时许,沈阳桃仙国际机场飘起小雪,早已等候在这里的人们翘首企盼迎接英雄。 12时07分,随着飞机轰鸣声由远及近,空军运-20专机缓缓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烈士英灵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回到祖国怀抱。 专机进入中国领空后,空军两架歼-20战斗机护航,并在机场上空通场,“双20”同框向志愿军烈士致以崇高敬意。之后,专机缓缓穿过停机坪上架起的水门,机场以“过水门”航空最高礼仪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 12时50分许,原本阴沉的天空开始放晴。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举行,退役军人事务部党组书记、部长裴金佳主持。 军号手吹响婉转低回的《思念曲》,仪式现场庄严肃穆。在悠长的音乐声中,43位志愿军烈士遗骸的棺椁覆盖着五星红旗,由礼兵缓步护送至棺椁摆放区。 到场迎接的解放军官兵军容威严、持枪鹄立。现场全体人员向烈士遗骸行三鞠躬礼,以此表达对先烈们的深切缅怀和无限哀思。 中国男子短道速滑队运动员武大靖第一次参加迎回仪式。“很激动!”他告诉记者,“有很多志愿军出征前还没我年龄大,他们舍命保家卫国,这种志愿军精神会一直在我心中。作为运动员,我会传承这种精神,敢于担当、敢于冲锋,在赛场上为国争光。” 今年70岁的郎庆霞是第4次参加迎回仪式,其兄郎德富1952年8月在铁原郡战斗中壮烈牺牲。“虽然这次没有我哥哥,但是这些迎回的烈士都是他的战友,也是我的亲人。”郎庆霞说,“我一直在等哥哥,希望有生之年能把他接回来,回到祖国怀抱,回到自己的家乡。” 忠魂不泯,浩气长存。仪式结束后,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由48辆警用摩托组成的骑警车队护送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11月29日10时,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将在陵园志愿军烈士纪念广场举行。 2014年起,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活动已连续举办11次,礼仪规制不断完善,尊崇氛围日益浓厚,有力彰显了党和国家对英烈褒扬工作的高度重视,有效引领了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的社会风尚。 “我出生在中国台湾,跟随父母在沈阳生活。”在沈就读台胞学生王怡葶说,“今天,我们以最崇敬的方式迎接这些‘年轻的英雄们’回家,我心情很激动,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台生,我愿意将这次感受分享给我的台湾同学和朋友,让他们和我一样更多地了解祖国历史,传承英烈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汤清感慨地说,74年前,志愿军战士奔赴异国战场。他们向亲人和祖国告别时,说的是“等我回家”,牺牲前对战友的嘱托是“替我回家”。70多年过去了,烈士英灵始终期盼着祖国和人民“接我回家”。迎接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不仅是对英雄的告慰,更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和平的珍视。 本报沈阳11月28日电

|
|
山川同念 英雄回家
|
第十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侧记
|
|
|
( 2024-11-2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今天,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母亲怀抱。43位志愿军烈士英灵及495件遗物由我空军专机从韩国接回并护送至辽宁沈阳。 上午,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烈士遗骸临时安置所共同举行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装殓仪式,韩方对志愿军烈士遗骸进行装殓,再次向我国移交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 从桃仙国际机场到沈阳市区路上,道路两侧和出租车电子显示屏上打出“英雄回家”“致敬英雄 铭记英雄 崇尚英雄”等字样,迎接志愿军烈士回家。 11时许,沈阳桃仙国际机场飘起小雪,早已等候在这里的人们翘首企盼迎接英雄。 12时07分,随着飞机轰鸣声由远及近,空军运-20专机缓缓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烈士英灵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回到祖国怀抱。 专机进入中国领空后,空军两架歼-20战斗机护航,并在机场上空通场,“双20”同框向志愿军烈士致以崇高敬意。之后,专机缓缓穿过停机坪上架起的水门,机场以“过水门”航空最高礼仪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 12时50分许,原本阴沉的天空开始放晴。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举行,退役军人事务部党组书记、部长裴金佳主持。 军号手吹响婉转低回的《思念曲》,仪式现场庄严肃穆。在悠长的音乐声中,43位志愿军烈士遗骸的棺椁覆盖着五星红旗,由礼兵缓步护送至棺椁摆放区。 到场迎接的解放军官兵军容威严、持枪鹄立。现场全体人员向烈士遗骸行三鞠躬礼,以此表达对先烈们的深切缅怀和无限哀思。 中国男子短道速滑队运动员武大靖第一次参加迎回仪式。“很激动!”他告诉记者,“有很多志愿军出征前还没我年龄大,他们舍命保家卫国,这种志愿军精神会一直在我心中。作为运动员,我会传承这种精神,敢于担当、敢于冲锋,在赛场上为国争光。” 今年70岁的郎庆霞是第4次参加迎回仪式,其兄郎德富1952年8月在铁原郡战斗中壮烈牺牲。“虽然这次没有我哥哥,但是这些迎回的烈士都是他的战友,也是我的亲人。”郎庆霞说,“我一直在等哥哥,希望有生之年能把他接回来,回到祖国怀抱,回到自己的家乡。” 忠魂不泯,浩气长存。仪式结束后,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由48辆警用摩托组成的骑警车队护送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11月29日10时,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将在陵园志愿军烈士纪念广场举行。 2014年起,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活动已连续举办11次,礼仪规制不断完善,尊崇氛围日益浓厚,有力彰显了党和国家对英烈褒扬工作的高度重视,有效引领了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的社会风尚。 “我出生在中国台湾,跟随父母在沈阳生活。”在沈就读台胞学生王怡葶说,“今天,我们以最崇敬的方式迎接这些‘年轻的英雄们’回家,我心情很激动,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台生,我愿意将这次感受分享给我的台湾同学和朋友,让他们和我一样更多地了解祖国历史,传承英烈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汤清感慨地说,74年前,志愿军战士奔赴异国战场。他们向亲人和祖国告别时,说的是“等我回家”,牺牲前对战友的嘱托是“替我回家”。70多年过去了,烈士英灵始终期盼着祖国和人民“接我回家”。迎接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不仅是对英雄的告慰,更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和平的珍视。 本报沈阳11月28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