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
□ 新华社记者 赵晖 张远 郑开君 中国和秘鲁之间,浩瀚的太平洋潮起潮落。十八世纪时,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在诗作中以“从中国到秘鲁”感叹天涯海角之远。然而,在两国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中,有着这样一群友好使者,跨越大洋、穿越历史,将真挚情谊世代相传。 “人生乐在相知心。”习近平主席曾以这句古语形容中秘两国人民感情相连、心灵相通,亲切地称呼秘鲁为“太平洋对岸的‘邻居’”,并在元首外交现场多次深情讲述秘鲁友好人士和中秘人文交流的动人故事。 这份对友谊的珍重,正鼓舞新一代中秘友好使者在日益丰富活跃的交流合作中,接力传承两国传统友好这份共有的宝贵财富。 “我们需要更多像吉叶墨这样的汉学家” 秘鲁天主教大学东方研究中心的图书馆陈列着近600本有关中国的书籍。在显眼位置,已故秘鲁汉学家和翻译家吉叶墨的20多本著作整整齐齐排列在一起。翻开一本多年前出版的《来自中国的报道》,书页已有些泛黄,承载着吉叶墨在华期间社会活动的历史。 2016年11月,习近平主席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在秘鲁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特别提到两位秘鲁朋友,其中一位就是吉叶墨。“现在,吉叶墨先生已经87岁了,听说他仍然坚持每年访华,我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习近平主席说。 正是通过习近平主席的讲述,吉叶墨多年来参与中秘人文交流的事迹,以及他所著《来自中国的报道》《李白诗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为更多人所熟悉。 吉叶墨当年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非常荣幸得到习近平主席的认同”,“对此深感惊喜和兴奋”。 “如果有来生,我希望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吉叶墨希望自己从小学习中文、研究中华文明,“将所知所学传播给更多热爱中国文化的人”。言谈之中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满怀的深情,令人动容。 东方研究中心现任教授帕特里西亚·卡斯特罗告诉记者,吉叶墨堪称目前秘鲁汉学界的“老师”。“30多年前,秘鲁高等院校几乎没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吉叶墨开了先河,用自编的教材在很多年轻人心中种下了爱好中国文化的‘种子’。”她向记者回忆。 卡斯特罗至今对自己参加的第一课记忆犹新。“那是1991年的一个下午,吉叶墨在黑板上写下‘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告诉我们,这句话里所蕴含的中国智慧要用一生去体悟。” 吉叶墨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在华工作生活20多年,在高校教授西班牙语之外,还从零开始学习中文,潜心研究中国文化,精心翻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足迹几乎遍布中国。年逾八旬的他还编撰出版《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为广大西班牙语世界读者架起了解中国的又一座桥梁。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吉叶墨对中国汉字和古诗词情有独钟。他认为,中国古诗词中对名山大川、日月星辰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人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宝贵窗口。”卡斯特罗说。 卡斯特罗2003年首次到访中国,此后也像吉叶墨一样在中国工作生活了20来年,亲眼观察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她陆续出版了《中国古代38位女诗人作品选》《文明的长河:中拉文明互鉴》等著作。 “30多年前,吉叶墨就笃信,中国必将实现经济腾飞和文化复兴。”卡斯特罗说,“我在中国待的时间越长,对此越有共鸣。” 2020年,卡斯特罗接过吉叶墨的“教棒”,传承他的事业——培养新一代汉学家。“我们需要更多像吉叶墨这样的汉学家,继续为促进秘中相互认知搭建桥梁。”卡斯特罗说。 对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卡斯特罗高度认同。“在充满冲突的当今世界,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欣赏的眼光看待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接受多元,提倡对话,加强交流。” “向拉美民众展示真实的中国” “在彻底摆脱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后,中国社会仅用了半个世纪,就以惊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震惊了世界。”安东尼奥·费尔南德斯·阿尔塞在《中国:惊世之国》一书中这样写道。 安东尼奥是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秘鲁国会演讲中提到的另一位秘鲁朋友。青年时代,安东尼奥接触到有关中国革命和红军长征的报道,对中国充满向往。1960年,他作为拉美新闻代表团的一员首次访华,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1970年,已在中国工作的安东尼奥准备返回秘鲁探望父亲。周总理向他表达了中国同秘鲁扩大交往的意愿和推动中秘建交的主要考虑。安东尼奥不辱使命,积极奔走,成为推动秘中建交的一名重要使者。 这段经历被他写进了《中国:惊世之国》一书。在旅居中国30多年间,他出版了《中国:时代的面貌》《到永恒的纪念碑——长城和马丘比丘》等一系列著作和画册,为不同时期的中国“画像”,持续为秘中两国增进理解、巩固友好作出积极贡献。 习近平主席2016年11月在秘鲁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对安东尼奥在中国的采访报道给予积极评价:“向拉美民众展示真实的中国”。 忆及此事,安东尼奥的女儿洛德斯·费尔南德斯·埃斯基韦尔告诉记者,“这让我们全家都非常激动”。 正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和鼓励下,洛德斯继承父业,从事新闻工作,并从2004年起在中国媒体担任西班牙语新闻主播,一干就是18年。 “我从小就喜欢跟着爸爸去上班,喜欢听他敲击打字机的声音。我也成为一名记者,和爸爸一样来到中国,通过自己的工作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洛德斯说。 洛德斯对2015年在西藏采访报道的经历印象尤为深刻。她将所见所闻转化成一篇篇报道,向外国受众客观展示了一个安定繁荣、日新月异的西藏。 作为记者,她亲眼见证了中国发展和秘中交流的诸多重要时刻。2018年,她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 洛德斯认为,中国民主制度不同于西方,然而行之有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习近平主席就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干出来的,有着丰富的从政经验,他一心为民,深受民众爱戴,这也是他带领中国实现巨大发展的重要原因。” “她始终怀有一颗中国心” 1849年10月,75名华工乘船抵达秘鲁卡亚俄港。这被视为秘鲁华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如今,秘鲁是华裔人口最多的拉美国家。 2016年访问秘鲁前夕,习近平主席在秘鲁《商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他们同秘鲁人民一起辛勤劳作,为秘鲁国家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也成为最早在秘鲁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 今年3月辞世的秘鲁爱国侨领何莲香老人正是这样一位友好使者。作为第二代秘鲁华人,她把增进秘中友谊作为毕生的事业。抗日战争期间,她和秘鲁华侨学校的老师同学一道义演募捐,支援中国抗战。新中国成立后,她接手秘鲁华文报社《公言报》主编一职,顶住重重压力,声援新中国。她为推动秘中两国1971年建交作出重要贡献。多年来,她无数次跨洋奔走,积极推动两国人文交流。 基于这份血浓于水的纽带,何莲香在儿子萧孝斌11岁时将他送回中国学习,并鼓励他扎根中国。萧孝斌向记者动情回忆:“她始终怀有一颗中国心,几乎每年都要回中国,直到90多岁高龄。这一切也在激励着我们接力前行。” 受到激励的还有邓如朋。2009年,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揭牌,成为秘鲁首家孔子学院。身为第三代秘鲁华人,邓如朋出任首任外方院长长达11年,为秘鲁中文教育普及和中秘文化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我小时候,这边还没有像样的中文学校。进入21世纪,特别是随着秘中经贸关系不断深化,中文热和赴华留学热在秘鲁逐步升温。”邓如朋告诉记者。 令邓如朋兴奋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学习中文后都选择赴华留学,涉足的专业和领域也日益多元,秘中人文和学术交流的基本盘在持续扩大。 11月5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秘读者会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邓如朋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他说,习近平主席的著作是了解中国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系列倡议将推动秘中关系更加紧密、更有可持续性。作为中国移民后代,我们有责任将秘中友好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新华社利马11月11日电
|
|
“人生乐在相知心”
|
习近平主席讲述的中秘友好故事动人心弦
|
|
|
( 2024-11-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
□ 新华社记者 赵晖 张远 郑开君 中国和秘鲁之间,浩瀚的太平洋潮起潮落。十八世纪时,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在诗作中以“从中国到秘鲁”感叹天涯海角之远。然而,在两国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中,有着这样一群友好使者,跨越大洋、穿越历史,将真挚情谊世代相传。 “人生乐在相知心。”习近平主席曾以这句古语形容中秘两国人民感情相连、心灵相通,亲切地称呼秘鲁为“太平洋对岸的‘邻居’”,并在元首外交现场多次深情讲述秘鲁友好人士和中秘人文交流的动人故事。 这份对友谊的珍重,正鼓舞新一代中秘友好使者在日益丰富活跃的交流合作中,接力传承两国传统友好这份共有的宝贵财富。 “我们需要更多像吉叶墨这样的汉学家” 秘鲁天主教大学东方研究中心的图书馆陈列着近600本有关中国的书籍。在显眼位置,已故秘鲁汉学家和翻译家吉叶墨的20多本著作整整齐齐排列在一起。翻开一本多年前出版的《来自中国的报道》,书页已有些泛黄,承载着吉叶墨在华期间社会活动的历史。 2016年11月,习近平主席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在秘鲁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特别提到两位秘鲁朋友,其中一位就是吉叶墨。“现在,吉叶墨先生已经87岁了,听说他仍然坚持每年访华,我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习近平主席说。 正是通过习近平主席的讲述,吉叶墨多年来参与中秘人文交流的事迹,以及他所著《来自中国的报道》《李白诗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为更多人所熟悉。 吉叶墨当年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非常荣幸得到习近平主席的认同”,“对此深感惊喜和兴奋”。 “如果有来生,我希望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吉叶墨希望自己从小学习中文、研究中华文明,“将所知所学传播给更多热爱中国文化的人”。言谈之中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满怀的深情,令人动容。 东方研究中心现任教授帕特里西亚·卡斯特罗告诉记者,吉叶墨堪称目前秘鲁汉学界的“老师”。“30多年前,秘鲁高等院校几乎没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吉叶墨开了先河,用自编的教材在很多年轻人心中种下了爱好中国文化的‘种子’。”她向记者回忆。 卡斯特罗至今对自己参加的第一课记忆犹新。“那是1991年的一个下午,吉叶墨在黑板上写下‘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告诉我们,这句话里所蕴含的中国智慧要用一生去体悟。” 吉叶墨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在华工作生活20多年,在高校教授西班牙语之外,还从零开始学习中文,潜心研究中国文化,精心翻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足迹几乎遍布中国。年逾八旬的他还编撰出版《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为广大西班牙语世界读者架起了解中国的又一座桥梁。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吉叶墨对中国汉字和古诗词情有独钟。他认为,中国古诗词中对名山大川、日月星辰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人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宝贵窗口。”卡斯特罗说。 卡斯特罗2003年首次到访中国,此后也像吉叶墨一样在中国工作生活了20来年,亲眼观察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她陆续出版了《中国古代38位女诗人作品选》《文明的长河:中拉文明互鉴》等著作。 “30多年前,吉叶墨就笃信,中国必将实现经济腾飞和文化复兴。”卡斯特罗说,“我在中国待的时间越长,对此越有共鸣。” 2020年,卡斯特罗接过吉叶墨的“教棒”,传承他的事业——培养新一代汉学家。“我们需要更多像吉叶墨这样的汉学家,继续为促进秘中相互认知搭建桥梁。”卡斯特罗说。 对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卡斯特罗高度认同。“在充满冲突的当今世界,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欣赏的眼光看待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接受多元,提倡对话,加强交流。” “向拉美民众展示真实的中国” “在彻底摆脱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后,中国社会仅用了半个世纪,就以惊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震惊了世界。”安东尼奥·费尔南德斯·阿尔塞在《中国:惊世之国》一书中这样写道。 安东尼奥是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秘鲁国会演讲中提到的另一位秘鲁朋友。青年时代,安东尼奥接触到有关中国革命和红军长征的报道,对中国充满向往。1960年,他作为拉美新闻代表团的一员首次访华,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1970年,已在中国工作的安东尼奥准备返回秘鲁探望父亲。周总理向他表达了中国同秘鲁扩大交往的意愿和推动中秘建交的主要考虑。安东尼奥不辱使命,积极奔走,成为推动秘中建交的一名重要使者。 这段经历被他写进了《中国:惊世之国》一书。在旅居中国30多年间,他出版了《中国:时代的面貌》《到永恒的纪念碑——长城和马丘比丘》等一系列著作和画册,为不同时期的中国“画像”,持续为秘中两国增进理解、巩固友好作出积极贡献。 习近平主席2016年11月在秘鲁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对安东尼奥在中国的采访报道给予积极评价:“向拉美民众展示真实的中国”。 忆及此事,安东尼奥的女儿洛德斯·费尔南德斯·埃斯基韦尔告诉记者,“这让我们全家都非常激动”。 正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和鼓励下,洛德斯继承父业,从事新闻工作,并从2004年起在中国媒体担任西班牙语新闻主播,一干就是18年。 “我从小就喜欢跟着爸爸去上班,喜欢听他敲击打字机的声音。我也成为一名记者,和爸爸一样来到中国,通过自己的工作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洛德斯说。 洛德斯对2015年在西藏采访报道的经历印象尤为深刻。她将所见所闻转化成一篇篇报道,向外国受众客观展示了一个安定繁荣、日新月异的西藏。 作为记者,她亲眼见证了中国发展和秘中交流的诸多重要时刻。2018年,她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 洛德斯认为,中国民主制度不同于西方,然而行之有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习近平主席就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干出来的,有着丰富的从政经验,他一心为民,深受民众爱戴,这也是他带领中国实现巨大发展的重要原因。” “她始终怀有一颗中国心” 1849年10月,75名华工乘船抵达秘鲁卡亚俄港。这被视为秘鲁华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如今,秘鲁是华裔人口最多的拉美国家。 2016年访问秘鲁前夕,习近平主席在秘鲁《商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他们同秘鲁人民一起辛勤劳作,为秘鲁国家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也成为最早在秘鲁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 今年3月辞世的秘鲁爱国侨领何莲香老人正是这样一位友好使者。作为第二代秘鲁华人,她把增进秘中友谊作为毕生的事业。抗日战争期间,她和秘鲁华侨学校的老师同学一道义演募捐,支援中国抗战。新中国成立后,她接手秘鲁华文报社《公言报》主编一职,顶住重重压力,声援新中国。她为推动秘中两国1971年建交作出重要贡献。多年来,她无数次跨洋奔走,积极推动两国人文交流。 基于这份血浓于水的纽带,何莲香在儿子萧孝斌11岁时将他送回中国学习,并鼓励他扎根中国。萧孝斌向记者动情回忆:“她始终怀有一颗中国心,几乎每年都要回中国,直到90多岁高龄。这一切也在激励着我们接力前行。” 受到激励的还有邓如朋。2009年,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揭牌,成为秘鲁首家孔子学院。身为第三代秘鲁华人,邓如朋出任首任外方院长长达11年,为秘鲁中文教育普及和中秘文化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我小时候,这边还没有像样的中文学校。进入21世纪,特别是随着秘中经贸关系不断深化,中文热和赴华留学热在秘鲁逐步升温。”邓如朋告诉记者。 令邓如朋兴奋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学习中文后都选择赴华留学,涉足的专业和领域也日益多元,秘中人文和学术交流的基本盘在持续扩大。 11月5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秘读者会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邓如朋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他说,习近平主席的著作是了解中国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系列倡议将推动秘中关系更加紧密、更有可持续性。作为中国移民后代,我们有责任将秘中友好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新华社利马11月11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