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广角
|
|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顾 莹 方姝阳
秋日的湖南省长沙市,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实验室内,王鹏教授正飞速记录着实验数据,一行行代码跟随光标行进。 作为青年科技专家,今年不满40岁的王鹏先后攻克多项核心技术,为部队新质战斗力提升作出重要贡献。请王鹏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工作,他微微一笑:“让新型飞行器在未来战场更灵巧、更智能。” 初心不改为强军 2003年,王鹏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并以优异的专业成绩于2009年提前攻读博士。那时,王鹏所在课题组承担了国家某工程基础研究工作,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研究难度较大。 “这个方向是要解决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实际问题,而且越往后会越具体、越艰难,你愿意换到这个方向吗?”一次,导师吴杰教授找王鹏谈话,试着询问他的态度。 从浪漫前沿的太空领域到艰难具体的解决作战应用问题,面对如此大的研究方向调整,王鹏想到了自己的初心:“我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吗?”他斩钉截铁地对导师说:“只要是任务需要,再难我也愿意尝试。” 就这样,博士阶段的王鹏转向完全陌生、更具为战特性的研究,这一改就是十几年。从项目一期、二期直至完结,王鹏成为课题组在这个项目里时间最久的人,也成为这个领域青年专家。 2018年,是全军现役军人转改文职人员第一年。写下转改申请书那个夜晚,王鹏反复摩挲着领口的松枝叶领花,嘹亮的熄灯号响起,王鹏想起了导师吴杰。 当年,吴杰曾婉拒外面多家单位高薪聘请。“老师深情地对我们说,身在军营,使命责任永远排在第一位。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要为强军事业奋斗终身!”王鹏回忆。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感恩,所以坚守;因为信心,所以坚定……”6年前的隆冬深夜,王鹏郑重写下转改文职人员申请书。那一年,他从一名现役军人转改为军队文职人员。 那时,王鹏是学院最年轻的教研室主任,他也是全校首批递交转改申请书的人。之后,王鹏仍如往常一样:每年大量的课程教学、繁重的学科专业建设、紧张的科研攻关…… 因业绩突出、表现优秀,转改当年,王鹏就获得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次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今,重大工程科技攻关中,随处可见文职人员的身影,教研成果表彰通报上,处处都有文职人员的名字……在国防科大,文职人员正成为加快崛起的新锐力量。 面向战场育人才 王鹏在黑板上画了3条弧线:“同学们请看,这是几种控制方法实现的不同飞行轨迹,精度相差明显……” 课堂上,王鹏以真实战场为背景建立案例库,通过案例讲解,把蕴含其中的原理拆开分析,帮助学员理解底层知识和应用需求。 王鹏的课堂公认充满了“战味”,不仅案例来自战场,课堂本身也“硝烟”味十足。 “方案为什么这么设计?你们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这种设计对于装备性能的提升有什么帮助?”“你们这种方案从理论上看很好,但在实际工程中不可行。” 课堂上,几组同学舌战正酣,王鹏一边悄悄观摩,一边查看记录本上预先设置的问题。如果同学们在讨论中没有提到这些问题,他就及时抛出去。这是王鹏设计的翻转课堂上最常见的一幕。 “这里培养的学员将走向明天的战场,成为军队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教学可以说是源头中的源头、基础中的基础。”王鹏说,作为军校教员责任十分重大,要努力为部队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在教学环节精雕细琢的王鹏始终谨记导师教诲。“留校之初,吴杰教授就告诉我,工作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站稳讲台。”由此,他对教书育人一直满怀敬畏。 “教学就像雕刻艺术品,急不得、虚不得,必须得下苦功夫、硬功夫。只有这样,培养的学员才能适应部队需要,才能制胜未来战场。”王鹏说。这些年,他先后获得全国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湖南省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被授予“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能手”称号。 学员杨云提到一处细节:王教员总是努力在最短时间内记住每一名学员名字。“我给自己的期限是3次课,尽量在给他们上3次课后能准确叫出每一名学员的名字。”在王鹏包里,一直放着两张表格,记录了这学期两个班57名学员的名单和每次上课学生的情况。 向战而研攀高峰 一次到部队调研时,有两家单位领导都向王鹏所在团队求助:“我们每年要执行几十次任务,任务过程中如何控制设备状态是最头痛的难题,能不能设计一套适用的系统?” “帮部队解决制约战斗力生成的问题,是我们的职责使命。”王鹏毫不犹豫接下了任务。 项目对王鹏来说不难,但任务十分繁重。设计系统的过程中,他与同事分析了十几个GB、成百上千条历史数据,从中分析规律性、寻找关联性。 那段时间,王鹏和同事在部队一待就是几天,工作的同时还兼顾培训基层技术人员。经过两年努力,他们设计出一套系统,彻底改变了两家单位原来的被动保障模式和数据事后分析方式。 “部队有困难能想到我们是一种荣幸,更是一份责任。”王鹏质朴的态度令人动容,多年来,他与课题组在服务一线部队中赢得良好口碑。 那年,某研究院为提升装备作战性能,改进了某型号系统设计,却带来飞行稳定性变差的问题。王鹏带着课题组义不容辞接下任务,他们多次到对方单位进行技术对接,投入大量精力,最终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一趟任务走下来,课题组与该研究院成了好搭档。“现在他们一遇到技术难题总会第一时间想到我们,我们也会积极对接、倾囊支持。”王鹏说。 王鹏记得,为了攻克一项技术,他潜心研究了5年才有所突破。“研究涉及到底层机理,对新质战斗力很有帮助,5年不算什么。在国防科大、在我们学院,有多少人用了多少个5年,才有了今天的创新成果和为战贡献。”在王鹏口中,潜心为战而研,早已成为国防科大人的共识。 走进空天楼,映入眼帘的是一面令人震撼的“人才森林”展示墙。我国航空航天领域一大批科技帅才、系统总师、首席专家,犹如繁星映照着强国兴军的浩渺空天。 会议室里,一周一次的组会如期进行,学员连一鸣用PPT汇报近期研究进展。“这个数据验证过了吗?”“这一页第3行我曾批注过错误”“汇报前做好准备工作了吗?”……由于连一鸣没有提前检查文件,播放了一个错误版本,王鹏叫停汇报。 “在科研领域,一个小小的符号都可能导致结果截然相反,这不仅是符号的问题,更是科研态度的问题!”王鹏语气很平静,却让连一鸣面红耳赤。 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是王鹏的一贯准则,也是国防科大人做学问的一贯品格。 “你可以去看看空天楼、天河楼实验室里的灯光,凌晨什么时候才熄灭;光剑路、北斗路旁的停车场,周末和节假日车辆停得有多满。”王鹏说,“在这个校园里,比我干得更好的人大有人在,大家都是为了奋进一流、为了强军事业在奋力奔跑,我只是他们中的一个普通人罢了。”
|
|
坚守初心使命 矢志向战为战
|
|
|
|
( 2024-10-3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军事广角 |
|
|
图为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王鹏(右)指导学员开展实验。 本报通讯员 王逸 摄 |
|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顾 莹 方姝阳
秋日的湖南省长沙市,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实验室内,王鹏教授正飞速记录着实验数据,一行行代码跟随光标行进。 作为青年科技专家,今年不满40岁的王鹏先后攻克多项核心技术,为部队新质战斗力提升作出重要贡献。请王鹏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工作,他微微一笑:“让新型飞行器在未来战场更灵巧、更智能。” 初心不改为强军 2003年,王鹏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并以优异的专业成绩于2009年提前攻读博士。那时,王鹏所在课题组承担了国家某工程基础研究工作,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研究难度较大。 “这个方向是要解决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实际问题,而且越往后会越具体、越艰难,你愿意换到这个方向吗?”一次,导师吴杰教授找王鹏谈话,试着询问他的态度。 从浪漫前沿的太空领域到艰难具体的解决作战应用问题,面对如此大的研究方向调整,王鹏想到了自己的初心:“我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吗?”他斩钉截铁地对导师说:“只要是任务需要,再难我也愿意尝试。” 就这样,博士阶段的王鹏转向完全陌生、更具为战特性的研究,这一改就是十几年。从项目一期、二期直至完结,王鹏成为课题组在这个项目里时间最久的人,也成为这个领域青年专家。 2018年,是全军现役军人转改文职人员第一年。写下转改申请书那个夜晚,王鹏反复摩挲着领口的松枝叶领花,嘹亮的熄灯号响起,王鹏想起了导师吴杰。 当年,吴杰曾婉拒外面多家单位高薪聘请。“老师深情地对我们说,身在军营,使命责任永远排在第一位。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要为强军事业奋斗终身!”王鹏回忆。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感恩,所以坚守;因为信心,所以坚定……”6年前的隆冬深夜,王鹏郑重写下转改文职人员申请书。那一年,他从一名现役军人转改为军队文职人员。 那时,王鹏是学院最年轻的教研室主任,他也是全校首批递交转改申请书的人。之后,王鹏仍如往常一样:每年大量的课程教学、繁重的学科专业建设、紧张的科研攻关…… 因业绩突出、表现优秀,转改当年,王鹏就获得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次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今,重大工程科技攻关中,随处可见文职人员的身影,教研成果表彰通报上,处处都有文职人员的名字……在国防科大,文职人员正成为加快崛起的新锐力量。 面向战场育人才 王鹏在黑板上画了3条弧线:“同学们请看,这是几种控制方法实现的不同飞行轨迹,精度相差明显……” 课堂上,王鹏以真实战场为背景建立案例库,通过案例讲解,把蕴含其中的原理拆开分析,帮助学员理解底层知识和应用需求。 王鹏的课堂公认充满了“战味”,不仅案例来自战场,课堂本身也“硝烟”味十足。 “方案为什么这么设计?你们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这种设计对于装备性能的提升有什么帮助?”“你们这种方案从理论上看很好,但在实际工程中不可行。” 课堂上,几组同学舌战正酣,王鹏一边悄悄观摩,一边查看记录本上预先设置的问题。如果同学们在讨论中没有提到这些问题,他就及时抛出去。这是王鹏设计的翻转课堂上最常见的一幕。 “这里培养的学员将走向明天的战场,成为军队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教学可以说是源头中的源头、基础中的基础。”王鹏说,作为军校教员责任十分重大,要努力为部队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在教学环节精雕细琢的王鹏始终谨记导师教诲。“留校之初,吴杰教授就告诉我,工作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站稳讲台。”由此,他对教书育人一直满怀敬畏。 “教学就像雕刻艺术品,急不得、虚不得,必须得下苦功夫、硬功夫。只有这样,培养的学员才能适应部队需要,才能制胜未来战场。”王鹏说。这些年,他先后获得全国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湖南省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被授予“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能手”称号。 学员杨云提到一处细节:王教员总是努力在最短时间内记住每一名学员名字。“我给自己的期限是3次课,尽量在给他们上3次课后能准确叫出每一名学员的名字。”在王鹏包里,一直放着两张表格,记录了这学期两个班57名学员的名单和每次上课学生的情况。 向战而研攀高峰 一次到部队调研时,有两家单位领导都向王鹏所在团队求助:“我们每年要执行几十次任务,任务过程中如何控制设备状态是最头痛的难题,能不能设计一套适用的系统?” “帮部队解决制约战斗力生成的问题,是我们的职责使命。”王鹏毫不犹豫接下了任务。 项目对王鹏来说不难,但任务十分繁重。设计系统的过程中,他与同事分析了十几个GB、成百上千条历史数据,从中分析规律性、寻找关联性。 那段时间,王鹏和同事在部队一待就是几天,工作的同时还兼顾培训基层技术人员。经过两年努力,他们设计出一套系统,彻底改变了两家单位原来的被动保障模式和数据事后分析方式。 “部队有困难能想到我们是一种荣幸,更是一份责任。”王鹏质朴的态度令人动容,多年来,他与课题组在服务一线部队中赢得良好口碑。 那年,某研究院为提升装备作战性能,改进了某型号系统设计,却带来飞行稳定性变差的问题。王鹏带着课题组义不容辞接下任务,他们多次到对方单位进行技术对接,投入大量精力,最终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一趟任务走下来,课题组与该研究院成了好搭档。“现在他们一遇到技术难题总会第一时间想到我们,我们也会积极对接、倾囊支持。”王鹏说。 王鹏记得,为了攻克一项技术,他潜心研究了5年才有所突破。“研究涉及到底层机理,对新质战斗力很有帮助,5年不算什么。在国防科大、在我们学院,有多少人用了多少个5年,才有了今天的创新成果和为战贡献。”在王鹏口中,潜心为战而研,早已成为国防科大人的共识。 走进空天楼,映入眼帘的是一面令人震撼的“人才森林”展示墙。我国航空航天领域一大批科技帅才、系统总师、首席专家,犹如繁星映照着强国兴军的浩渺空天。 会议室里,一周一次的组会如期进行,学员连一鸣用PPT汇报近期研究进展。“这个数据验证过了吗?”“这一页第3行我曾批注过错误”“汇报前做好准备工作了吗?”……由于连一鸣没有提前检查文件,播放了一个错误版本,王鹏叫停汇报。 “在科研领域,一个小小的符号都可能导致结果截然相反,这不仅是符号的问题,更是科研态度的问题!”王鹏语气很平静,却让连一鸣面红耳赤。 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是王鹏的一贯准则,也是国防科大人做学问的一贯品格。 “你可以去看看空天楼、天河楼实验室里的灯光,凌晨什么时候才熄灭;光剑路、北斗路旁的停车场,周末和节假日车辆停得有多满。”王鹏说,“在这个校园里,比我干得更好的人大有人在,大家都是为了奋进一流、为了强军事业在奋力奔跑,我只是他们中的一个普通人罢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