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身影
|
|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白坤先 俞冲 不久前,一个从退伍军人到司法雇员再到“金牌调解员”的故事传遍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主人公阿国因为“跨界”,意外“出圈”。 网友点赞:“身边的榜样。” 法官点赞:“阿国同志是把调解工作融入了基层,做进了村居,实现了法院工作的向前延伸。” 司法所、综治办的人、村调解主任这样点赞:“全能阿国”“阿国真的很棒!” 谁是阿国?阿国是谁? 阿国,全名曾先国,大专毕业后选择从军,2010年退伍后,成为一名驾驶员。现在,他又一次完成跨领域的身份转换,通过资格考试被长兴县人民法院录用为司法雇员,在城北人民法庭负责庭前调解,目前报名参加了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专业的学习。 褪去戎装,从默默无闻的驾驶员到司法雇员,再到“金牌调解员”,阿国在基层矛盾化解中找到了发光发热的“新阵地”,继续书写着“退伍不褪色,初心不改解民忧”的军人信仰。 “要做一个懂法律的驾驶员” 刚开始,阿国每天载着法官看现场、送文书。他熟知了各处乡间小道,见证了一桩桩纠纷的化解,“要懂法律”的种子也在路上生根发芽。 跟着法官出任务,百姓看到开警车、穿工作服的阿国,总会上前问些法律问题,但那时他只能尴尬地摆摆手,“答不上来,也不能不懂装懂。”阿国内心是有挫败感的,“我当时就在心里对自己说,在法院做驾驶员,就要做懂法律的驾驶员。” 在基层,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群众和各类矛盾纠纷,也让阿国有了更多学习知识、接触法律业务的机会。他开始走到哪儿、学到哪儿、记到哪儿。 起初,是在车上或办公室里翻阅法条、查看案例。后来工作调整到城北人民法庭,副庭长尤丰发现阿国学习热忱,便有意识引导培育他,让他跟着老法官观摩学习。 如同一块海绵,阿国在日复一日的法庭工作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法理知识,从身边法官一场场实战中学习调解技巧。 “当兵的人不怕苦” 发车出任务,停车学法律,下车看调解。有人调侃他,“这年头驾驶员也要这么卷?” 阿国一板一眼认真答道:“虽然退伍了,还是希望能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看法官调解,为群众排忧解难,感觉很有意义。尽管我学历不高,也没法律专业基础,但我想学,当兵的人不怕苦。” 20年前,阿国应征入伍,从新兵营被分配到中队担任炊事员。一次部队比武大赛,他抱着“凭什么别人行,我不行”的想法找到参谋长并自荐参加比武,最终在全省比武中名列前茅,被支队择优转为士官。 坚韧,是部队教给阿国的宝贵一课,也正是这种军人底色,促使他不断突破自我。 庭里的老法官徐荣方事无巨细地将自身所学传授给阿国,阿国打下扎实基础后,徐荣方又鼓励他尝试参与调解。阿国便跟着法官一起调解,从了解案情到和当事人沟通,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师傅求助。 凭着一股子韧劲,2022年,阿国被辖区聘任为兼职人民调解员。后来,他又通过资格考试,被长兴法院录用为司法雇员,在城北人民法庭负责庭前调解。 “和当事人坐在一条板凳上” 一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因原被告双方对金额的意见相差较大始终不能达成一致,情绪不断激化。阿国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安抚当事人情绪,两次前往房屋现场调查取证,详细了解案情来龙去脉。 到了村里,他还联系村书记,走访周边村民了解更多细节。现场调查中,阿国得知被告因患癌症,履行能力确有困难,在和双方当事人反复沟通后,最终成功调解这起案件。 “调解好,不用开庭等判决,钱也拿到了。”原告对结果感到满意,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被告事后向他送来了锦旗。 “群众眼明心亮,调解工作是敷衍了事走个过场,还是真正想解决问题化解纷争,当事人一看就知道。”当被问起自己的调解功法时,阿国说,就像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定分止争也没有多么复杂的“招式”,惟真心实意,“多去几次现场,真正耐心倾听,他们感受到你和他们坐在一条板凳上,才能把‘气话’‘狠话’变‘真心话’,有了信任,纠纷就撕开了口子。” 招式虽不复杂,但想练成是难上加难。“那股不服输、不怕输的劲,一直影响着他。虽然案子调不成还能交给法官开庭,但阿国对每起案件都全力以赴、不遗余力,或许是他自带的一身正气和军人信仰,让当事人对他多了份信任。”尤丰如此评价。 2022年以来,阿国先后参与260多起案件调解,调解撤诉达200余件,让一段又一段受损关系得到和解。 “希望自己能更加做足调解” 在基层法庭,家事纠纷是最普遍的案件类型,剪不断、理还乱,其中又大多涉及青少年。但阿国总能不厌其烦。 一起抚养费纠纷案件,男孩母亲起诉,父亲已有两年未支付抚养费。进一步了解案情后,阿国发现,父亲停止支付抚养费的原因是母亲阻碍父子见面。他意识到,这是一起因探视权产生的抚养费纠纷,既要在法律框架下调处矛盾,也要在情理范围内解开心结。 “这个心结因情而起,还需用情来解。”阿国反复做了男孩母亲的工作,在一个周五下午,带着男孩父亲上门探视两年未见的孩子。 内向的男孩脱口而出“爸爸,我想你了”,父亲再也难掩泪水,同为人父的阿国也红了眼眶。临走时,阿国从笔记本上撕下一角,“孩子,这是叔叔的手机号码,你有什么事都可以给我打电话。” 不久后的一天,阿国还真接到了孩子电话。电话里,孩子支吾一会,终于说出心事,父亲节快到了,想给父亲挑个礼物,但又怕引起母亲反感,希望“法院叔叔”能陪他一起去。 父亲节那天,阿国陪着孩子把礼物送到父亲手上。如今,父亲再也没拖欠抚养费,母亲也不再强行阻挠父子的相处。 阿国内心感慨万分,“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调解的意义。在感情世界里,法律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拿不出标准答案。面对家事纠纷,尤其是涉未成年人的家事案件,我希望自己能更加做足调解这个良心活,努力让破损的亲情得以修复。” 现在,阿国还是法庭“浙里春风·北境守护”未成年保护工作品牌的青少年维权岗工作人员,“我是一名青春期少年的父亲,比较会跟孩子相处,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工作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 积极参与辖区内学校开展的普法宣教活动,定期与当事人沟通回访,邀请当事人及孩子到庭参加亲子活动等,阿国和一批孩子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成了孩子们口中的“阿国叔叔”。
图① 工作间歇抓紧学习。 图② 曾先国为青少年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图③ 曾先国(左一)与法官回访一起抚养权纠纷案件当事人。 长兴县人民法院供图
|
|
曾先国:“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调解的意义”
|
|
|
|
( 2024-10-1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身影 |
|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白坤先 俞冲 不久前,一个从退伍军人到司法雇员再到“金牌调解员”的故事传遍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主人公阿国因为“跨界”,意外“出圈”。 网友点赞:“身边的榜样。” 法官点赞:“阿国同志是把调解工作融入了基层,做进了村居,实现了法院工作的向前延伸。” 司法所、综治办的人、村调解主任这样点赞:“全能阿国”“阿国真的很棒!” 谁是阿国?阿国是谁? 阿国,全名曾先国,大专毕业后选择从军,2010年退伍后,成为一名驾驶员。现在,他又一次完成跨领域的身份转换,通过资格考试被长兴县人民法院录用为司法雇员,在城北人民法庭负责庭前调解,目前报名参加了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专业的学习。 褪去戎装,从默默无闻的驾驶员到司法雇员,再到“金牌调解员”,阿国在基层矛盾化解中找到了发光发热的“新阵地”,继续书写着“退伍不褪色,初心不改解民忧”的军人信仰。 “要做一个懂法律的驾驶员” 刚开始,阿国每天载着法官看现场、送文书。他熟知了各处乡间小道,见证了一桩桩纠纷的化解,“要懂法律”的种子也在路上生根发芽。 跟着法官出任务,百姓看到开警车、穿工作服的阿国,总会上前问些法律问题,但那时他只能尴尬地摆摆手,“答不上来,也不能不懂装懂。”阿国内心是有挫败感的,“我当时就在心里对自己说,在法院做驾驶员,就要做懂法律的驾驶员。” 在基层,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群众和各类矛盾纠纷,也让阿国有了更多学习知识、接触法律业务的机会。他开始走到哪儿、学到哪儿、记到哪儿。 起初,是在车上或办公室里翻阅法条、查看案例。后来工作调整到城北人民法庭,副庭长尤丰发现阿国学习热忱,便有意识引导培育他,让他跟着老法官观摩学习。 如同一块海绵,阿国在日复一日的法庭工作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法理知识,从身边法官一场场实战中学习调解技巧。 “当兵的人不怕苦” 发车出任务,停车学法律,下车看调解。有人调侃他,“这年头驾驶员也要这么卷?” 阿国一板一眼认真答道:“虽然退伍了,还是希望能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看法官调解,为群众排忧解难,感觉很有意义。尽管我学历不高,也没法律专业基础,但我想学,当兵的人不怕苦。” 20年前,阿国应征入伍,从新兵营被分配到中队担任炊事员。一次部队比武大赛,他抱着“凭什么别人行,我不行”的想法找到参谋长并自荐参加比武,最终在全省比武中名列前茅,被支队择优转为士官。 坚韧,是部队教给阿国的宝贵一课,也正是这种军人底色,促使他不断突破自我。 庭里的老法官徐荣方事无巨细地将自身所学传授给阿国,阿国打下扎实基础后,徐荣方又鼓励他尝试参与调解。阿国便跟着法官一起调解,从了解案情到和当事人沟通,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师傅求助。 凭着一股子韧劲,2022年,阿国被辖区聘任为兼职人民调解员。后来,他又通过资格考试,被长兴法院录用为司法雇员,在城北人民法庭负责庭前调解。 “和当事人坐在一条板凳上” 一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因原被告双方对金额的意见相差较大始终不能达成一致,情绪不断激化。阿国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安抚当事人情绪,两次前往房屋现场调查取证,详细了解案情来龙去脉。 到了村里,他还联系村书记,走访周边村民了解更多细节。现场调查中,阿国得知被告因患癌症,履行能力确有困难,在和双方当事人反复沟通后,最终成功调解这起案件。 “调解好,不用开庭等判决,钱也拿到了。”原告对结果感到满意,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被告事后向他送来了锦旗。 “群众眼明心亮,调解工作是敷衍了事走个过场,还是真正想解决问题化解纷争,当事人一看就知道。”当被问起自己的调解功法时,阿国说,就像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定分止争也没有多么复杂的“招式”,惟真心实意,“多去几次现场,真正耐心倾听,他们感受到你和他们坐在一条板凳上,才能把‘气话’‘狠话’变‘真心话’,有了信任,纠纷就撕开了口子。” 招式虽不复杂,但想练成是难上加难。“那股不服输、不怕输的劲,一直影响着他。虽然案子调不成还能交给法官开庭,但阿国对每起案件都全力以赴、不遗余力,或许是他自带的一身正气和军人信仰,让当事人对他多了份信任。”尤丰如此评价。 2022年以来,阿国先后参与260多起案件调解,调解撤诉达200余件,让一段又一段受损关系得到和解。 “希望自己能更加做足调解” 在基层法庭,家事纠纷是最普遍的案件类型,剪不断、理还乱,其中又大多涉及青少年。但阿国总能不厌其烦。 一起抚养费纠纷案件,男孩母亲起诉,父亲已有两年未支付抚养费。进一步了解案情后,阿国发现,父亲停止支付抚养费的原因是母亲阻碍父子见面。他意识到,这是一起因探视权产生的抚养费纠纷,既要在法律框架下调处矛盾,也要在情理范围内解开心结。 “这个心结因情而起,还需用情来解。”阿国反复做了男孩母亲的工作,在一个周五下午,带着男孩父亲上门探视两年未见的孩子。 内向的男孩脱口而出“爸爸,我想你了”,父亲再也难掩泪水,同为人父的阿国也红了眼眶。临走时,阿国从笔记本上撕下一角,“孩子,这是叔叔的手机号码,你有什么事都可以给我打电话。” 不久后的一天,阿国还真接到了孩子电话。电话里,孩子支吾一会,终于说出心事,父亲节快到了,想给父亲挑个礼物,但又怕引起母亲反感,希望“法院叔叔”能陪他一起去。 父亲节那天,阿国陪着孩子把礼物送到父亲手上。如今,父亲再也没拖欠抚养费,母亲也不再强行阻挠父子的相处。 阿国内心感慨万分,“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调解的意义。在感情世界里,法律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拿不出标准答案。面对家事纠纷,尤其是涉未成年人的家事案件,我希望自己能更加做足调解这个良心活,努力让破损的亲情得以修复。” 现在,阿国还是法庭“浙里春风·北境守护”未成年保护工作品牌的青少年维权岗工作人员,“我是一名青春期少年的父亲,比较会跟孩子相处,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工作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 积极参与辖区内学校开展的普法宣教活动,定期与当事人沟通回访,邀请当事人及孩子到庭参加亲子活动等,阿国和一批孩子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成了孩子们口中的“阿国叔叔”。
图① 工作间歇抓紧学习。 图② 曾先国为青少年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图③ 曾先国(左一)与法官回访一起抚养权纠纷案件当事人。 长兴县人民法院供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