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徐伟伦
数据产品、数字藏品、人工智能生成物等新型权利客体不断涌现,权利保护适用条件亟待明确;流量推广、直播带货、超前点播等新模式引发的诉讼纠纷时有发生,带来了法律主体认定、责任分配等司法审理难点……新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司法实践带来新课题。 对此,北京互联网法院近年来坚持规则引领,随着一起起“首案”的宣判,一大批有关新质生产力的司法审判规则空白被填补。与此同时,该院先后与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等单位合作健全协同治理机制,在建设全国首个以法院为主导的“天平链”司法区块链平台的基础上,与“版权链”“北数链”贯通,为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和数据产权制度建立提供司法支撑。 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外发布《北京互联网法院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白皮书》,并同步出台《关于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 推动首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推出17项具体措施,以高质量司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据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姜颖介绍,截至2024年6月,该院共受理各类案件21.9万余件,通过梳理发现,当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文旅等新兴产业领域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司法能力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重大。此外,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全面融合渗透到传统产业中,不断解构和重塑市场结构和产业形态,导致在案件审理中事实查明难度加大。 “对于这些新情况,北京互联网法院践行‘以裁判树规则,以规则促治理,以治理助发展’的裁判理念,服务和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姜颖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全国首例“AI文生图”案中,该院在判决中明确了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图片的“作品”属性和使用者的“创作者”身份,鼓励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入选2024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十个重大影响力事件;在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中,认定自然人声音权益及于利用人工智能合成的声音,亮明保护人格权益与引导技术向善的司法态度。 审判为基,制度为纲。针对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北京互联网法院先后出台《为促进北京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互联网司法服务和法治保障的意见》《关于服务保障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高质量建设的举措》等文件,将重点举措融入全院各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分解中,确保落实落细。 在相关制度指引下,北京互联网法院持续深化“1+N”巡回审判机制,在北京经开区设立全市首个数据权益巡回审判庭,成为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的首批数据服务机构。在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首都国际机场临空区、市知识产权局设立4个法官工作站,建设“数字经济普法e站”,并联合北京市委网信办开展系列普法活动,覆盖科创企业200余家,以订单式普法助力企业依法经营,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在法治协同方面,北京互联网法院以“天平链”司法区块链平台为基础,先后与北京市版权局合作上线“版权链-天平链协同治理平台”,与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系统、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北数链”贯通,促进数据要素安全合规流动。 “此次推出的17项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满足首都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司法的新需求,将分层次分领域对审执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涉新技术、新业态前沿发展及相关法律适用培训,切实打造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审判队伍。”姜颖表示,北京互联网法院将进一步完善数据权益司法保护规则,推动构建数据流通便利、数据交易安全、共享机制健全的数据司法保护制度,做好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生成式人工智能中个人信息保护等法律问题研究和审判工作,积极探索与数字经济新业态相适应的司法治理模式,努力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
|
以裁判树规则促治理助发展
|
北京互联网法院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
|
|
|
( 2024-09-1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徐伟伦
数据产品、数字藏品、人工智能生成物等新型权利客体不断涌现,权利保护适用条件亟待明确;流量推广、直播带货、超前点播等新模式引发的诉讼纠纷时有发生,带来了法律主体认定、责任分配等司法审理难点……新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司法实践带来新课题。 对此,北京互联网法院近年来坚持规则引领,随着一起起“首案”的宣判,一大批有关新质生产力的司法审判规则空白被填补。与此同时,该院先后与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等单位合作健全协同治理机制,在建设全国首个以法院为主导的“天平链”司法区块链平台的基础上,与“版权链”“北数链”贯通,为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和数据产权制度建立提供司法支撑。 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外发布《北京互联网法院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白皮书》,并同步出台《关于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 推动首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推出17项具体措施,以高质量司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据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姜颖介绍,截至2024年6月,该院共受理各类案件21.9万余件,通过梳理发现,当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文旅等新兴产业领域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司法能力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重大。此外,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全面融合渗透到传统产业中,不断解构和重塑市场结构和产业形态,导致在案件审理中事实查明难度加大。 “对于这些新情况,北京互联网法院践行‘以裁判树规则,以规则促治理,以治理助发展’的裁判理念,服务和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姜颖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全国首例“AI文生图”案中,该院在判决中明确了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图片的“作品”属性和使用者的“创作者”身份,鼓励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入选2024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十个重大影响力事件;在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中,认定自然人声音权益及于利用人工智能合成的声音,亮明保护人格权益与引导技术向善的司法态度。 审判为基,制度为纲。针对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北京互联网法院先后出台《为促进北京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互联网司法服务和法治保障的意见》《关于服务保障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高质量建设的举措》等文件,将重点举措融入全院各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分解中,确保落实落细。 在相关制度指引下,北京互联网法院持续深化“1+N”巡回审判机制,在北京经开区设立全市首个数据权益巡回审判庭,成为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的首批数据服务机构。在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首都国际机场临空区、市知识产权局设立4个法官工作站,建设“数字经济普法e站”,并联合北京市委网信办开展系列普法活动,覆盖科创企业200余家,以订单式普法助力企业依法经营,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在法治协同方面,北京互联网法院以“天平链”司法区块链平台为基础,先后与北京市版权局合作上线“版权链-天平链协同治理平台”,与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系统、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北数链”贯通,促进数据要素安全合规流动。 “此次推出的17项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满足首都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司法的新需求,将分层次分领域对审执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涉新技术、新业态前沿发展及相关法律适用培训,切实打造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审判队伍。”姜颖表示,北京互联网法院将进一步完善数据权益司法保护规则,推动构建数据流通便利、数据交易安全、共享机制健全的数据司法保护制度,做好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生成式人工智能中个人信息保护等法律问题研究和审判工作,积极探索与数字经济新业态相适应的司法治理模式,努力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