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
9 2/9 1 2 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农业法实施推动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
· 截至2023年底全国托育机构提供托位477万个
· 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 对能源供应企业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 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 进一步强化防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
· 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建立

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建立

( 2024-09-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国务院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9月10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养老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完备,多元供给体系不断完善,支付保障体系不断加强,综合监管体系不断健全。
失能老年人占全体老年人的11.6%
  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老年人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带病生存时间达8年多。
  失能老年人照护是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刚需,也是缓解全社会养老服务焦虑的当务之急,是养老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报告从多个方面介绍目前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总体情况。
  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底,全国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58.9%,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养老机构收住的老年人中67%为失能老年人。经过“十三五”期间试点探索、“十四五”期间总结推广,家庭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老年助餐、家庭照顾者照护技能培训、“喘息服务”、探访关爱等新型服务快速发展并逐渐为广大老年人熟悉和接受。
  数字显示,“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30.36万张,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53.58万人次;组织各地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已累计改造172万户。
长期护理险基金累计支出720亿元
  报告指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由局部试点迈向全面推进阶段。
  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在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2020年,国家医保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将试点扩大到49个城市。截至2023年底,参保人数达1.8亿,累计236万失能人员享受相关待遇,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累计支出720亿元。
  报告同时指出,目前,全国共有366.9万特困老年人纳入政府供养范围,特困失能老年人的兜底照护保障更加有力,特困老年人照料护理标准和救助经费保障制度全面建立。经过“十三五”“十四五”时期持续建设,基本实现每个县有1所以失能照护为主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
“钱从哪里来”等问题仍较突出
  报告指出,当前养老工作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与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照护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现有的社会救助和福利保障对象主要集中在特困老年人以及部分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一些养老服务资源主要用于满足自理老年人的文化娱乐需求,老年人支付能力总体偏低,“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比较突出。
  照护供给仍然不足。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建设,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还不彻底,市场化的居家照护盈利模式尚不成熟,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反映“不赚钱”;中心城区“一床难求”与郊区、农村地区养老床位大量闲置现象并存;老年人失能的早期干预及分类指导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失能照护短板突出,农村失能老年人照护更加困难。
  照护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养老护理员普遍素质不高、数量不足,结构层次不合理,职业认同感较差,工资待遇偏低,人员年流失率达30%以上;针对高层次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缺失;一些养老机构尤其是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没有按比例配备养老护理员。
  政策统筹协调仍需加强。长期护理保险、福利补贴、救助供养等制度之间的衔接刚刚开始,老年人能力评估互认协调机制不健全,失能老年人底数不精准。
  报告给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包括坚持系统建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总体设计;坚持整合照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多元参与,完善失能照护社会支持系统;坚持分层分类,优化可持续综合照护保障;坚持供需适配,多措并举加强照护队伍建设;坚持科技支撑,加快智慧养老技术研发应用;坚持安全第一,筑牢质量管理防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