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长城内外
13 6/13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长城六人
· 董耀会:从山海关徒步嘉峪关
· 郭颖:
给长城文物找归宿
· 梅景田:
一巡就是几十年
· 张鹏:爱长城也有点怕长城
· 尚珩:感受长城的温度
· 吉双喜:修缮“尽量不垒新砖”

尚珩:感受长城的温度

( 2024-08-1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长城内外
  尚珩参与和主持多项长城考古发掘工作。
  □ 本报记者  武杰

  许多人从第一次登上长城,心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长城向他们展现了不同的魅力,或雄伟,或沧桑,而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尚珩眼中,长城是温情的,有烟火气的。
  尚珩与长城的相遇并没有什么特别,1991年,7岁的小游客尚珩第一次登上北京八达岭长城,就被看不见来处、望不见尽头的长城深深吸引;1995年,15岁的尚珩在家人的陪同下徒步野长城,从古北口到司马台,3天时间,尚珩深刻感受到长城别样的魅力——古朴的、自然的、鲜活的、残破的、引人思考的长城。
  此后,他跟爷爷、跟驴友、跟同事无数次登上长城,因为工作,更因为热爱。这些年来,他徒步考察了北京、河北、天津、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的长城,行程超过3000公里。大多数人对长城的了解始于雄伟壮丽的外观,终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然而尚珩心里的长城不仅如此,他说:“希望人们到长城参观游览时,不仅看到雄伟的长城建筑及遗迹,还能了解更多的长城故事,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2007年,正在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就读的尚珩,听说山西启动长城资源调查后立刻报了名,那是他第一次以“专业人士”的眼光看待长城。此后的两年时间里,他跟着调查组跑了十几个县、几百座烽火台,初步明确了长城烽火传报体系。
  2010年,尚珩进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现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工作,10多年间参与和主持了多项长城考古发掘工作,完成“中国历代长城研究”“明代蓟镇长城防御体系考古学研究”“山西长城碑刻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等研究项目。通过这些考古研究项目,可以推测出戍边士兵们在长城上生活、训练、御敌的模样,泥垒砖砌的长城一下子充满了温度。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唐、明等12个历史时期,长城断断续续修建了两千多年,短短一句话随着长城考古的深入变得鲜活。
  工作之余,尚珩一直参加与长城相关的公益活动,为孩子们讲课、培训长城保护员……说起长城保护,尚珩如数家珍,这些年来,他不是在长城上就是在去长城的路上,见证了长城保护的诸多变化,也见证了长城保护修缮理念的更新和进步。
  近年来,关于长城保护的项目越来越多,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使长城的许多地方都得到了及时修缮,有了国家的重视和资金支持,长城的保护和研究也在不断深入。2021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长城保护研究性修缮项目,保护长城不再是“孤军奋战”,在勘察前期引入考古,并将考古、遗产保护、结构、材料、植物、水环境、测绘、数字化等多学科协同研究贯穿全过程,多领域专家组成团队,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建议,使长城得到最大程度地保护。
  长城保护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事儿,这一路,同行者不断加入,而尚珩与长城的故事还在继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