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政府
9 6/9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推动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广袤乡村渐次呈现
· 漯河郾城构建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新格局
· 图片新闻
· 伊犁州开展“你执法 我伴随”执法监督活动
· 河北献县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

我国将抓紧制定出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意见
推动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广袤乡村渐次呈现

( 2024-08-0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政府
  核心阅读
  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抓紧制定出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加快推动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推动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广袤乡村渐次呈现。

  □ 本报记者 张维
  
  在广大农村,生态正在美起来,环境正在靓起来。
  “十四五”期间全国新增完成6.7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5%以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的8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自然村比例超过90%……生态环境部7月29日公布的上述一系列数据,有力证明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赵世新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抓紧制定出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加快推动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推动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广袤乡村渐次呈现。
各地积极探索 专治农村黑臭水体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羊山镇徐楼村西边的坑塘边,绿柳成荫,荷叶青翠,是村民们最为钟爱的散步遛弯好去处。
  而就在两年前,这里只是一个“臭水坑”。村民李振远所说,“生活污水都往这里聚,蚊子成堆。没人愿意往这围。”
  变化始于2022年。金乡县相关部门在徐楼村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一体化治理”项目。项目采用“污水处理站+氧化塘”模式,建设了1座污水处理站,设计处理规模为100吨/天。
  项目完成后,徐楼村还投入约42万元,对2500平方米的坑塘进行了治理,通过清淤、水系连通、生态治理,在坑塘内种植水生植物,用生态袋固土美化沟渠岸坡,实现了村内村外水系双循环,真正让水动起来、活起来、整体环境美起来。如徐楼村党支部书记王红军所说:“村里有了水,也就有了灵性。”
  据济宁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济宁市按照“科学规划、标本兼治、经济适用、利用优先”的治理思路,以控源截污为根本,采取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探索出一套适合平原低洼及生态敏感地区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模式和长效管护机制。
  济宁的经验还在于制定了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动态管理、长效管护等13项制度。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向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延伸,市第6、7号河长令明确了把农村黑臭水体纳入管理内容,市河长办出台了《关于济宁市河湖长制向坑塘、沟渠延伸的实施意见》,建立县包镇、镇包村、村包坑塘(沟渠)的三级网格化包保机制,全市161处农村黑臭水体共落实镇、村两级坑塘长189名。
  坚持群众监督,也是济宁的重要经验之一。济宁全面推行黑臭水体管护“二维码”,设置群众有奖举报和积分兑换,鼓励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管护监督中来,实现“发现问题实时传录、录入问题立即反馈、反馈问题立行立改”的信息化、快捷化模式,确保农村黑臭水体治得好、管得住、长久清。群众通过手机扫码,问题和诉求“一键通达”。有奖举报开通以来,共受理解决群众反馈意见18件,群众满意率100%。
  像济宁这样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积极行动形成有益经验的,在全国还有很多:云南省文山州组织乡村成立自建委员会,“政府出料、群众出工”,既能满足农民意愿、突出农户特色,又能节约成本,还能保障建设质量,一举多得;四川省巴中市鼓励结合农民生产生活习惯,采取“分层资源化利用”方式,就近就地实现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我们紧紧围绕‘要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求实效、重协同、促振兴。”赵世新说,生态环境部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治理农村污水,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结合治理农村黑臭水体,系统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农村环境整治问题常态化发现机制,以“四不两直”方式开展现场调研评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持续推动治理 臭水沟变清水绿岸
  美不美,家乡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对农村水环境的期待越来越高。
  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聚焦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黑臭水体,持续推动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让一个个昔日的“臭水沟”变成群众身边的“清水绿岸”。“清单化管理”“系统化治理”“常态化监督”是这些治理中的关键词。
  清单化管理。建立任务清单、销号清单、问题清单。组织各地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将其中面积较大、群众反映强烈的4000余个水体纳入国家监管清单,将其余近万个水体纳入省级监管清单,实行“拉条挂账,逐一销号”。对销号后发现返黑返臭的水体,取消销号,列入问题清单。
  系统化治理。明确“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的技术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村民需求等确定治理思路和技术路线,鼓励优先采用资源化、生态化治理措施。财政部会同生态环境部从2022年起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先后选择39个城市,治理黑臭水体2000余个。
  常态化监督。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水质监测等方式开展跟踪监管,确保“长制久清”。2022年以来,组织对已完成治理的2612个水体开展水质监测,治理合格率达到97%以上。对返黑返臭水体分析问题原因、督促指导地方及时整改,完善长效管护机制。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3400余个,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80%以上。
  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生态环境系统守牢底线,明确标准,不搞“一刀切”。赵世新解释说,“守牢两个底线,既不能村庄污水横流,也不能污水直排环境。坚持标准可以有高有低,但最起码要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确定‘三基本’的治理成效评判标准,即基本看不到污水横流;基本闻不到臭味;基本听不到村民怨言,治理成效要为多数村民群众认可。”
  如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24年6月,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以上,农村污水横流状况大幅减少。
统筹生态保护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聚焦现阶段农民群众需求强烈的重点实事,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门正在深入推动黑臭水体、生活污水、厕所粪污、生活垃圾等农村环境治理。
  农业农村部加强农村改厕指导,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态环境部推进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指导113个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梳理氮、磷污染突出的重点水体所在流域涉农县清单,持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
  此外,对于耕地土壤污染,这一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生态环境部紧紧围绕“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控源头、防新增、重监管,全面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开展耕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强化溯源断源,推动实施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项目,消除一批污染隐患。推动农用地分类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加强违规开发利用监管,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推进黑土地、盐碱地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
  据赵世新介绍,生态环境部紧盯源头治理,有效防范风险。充分利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普查详查、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等数据,在受污染耕地集中的县级行政区整县推进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确定污染源治理清单。实施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严格重金属排放监管,在23个省份划定210余个区域,执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整治完成2300余个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支持地方实施400余个土壤污染源头防治项目。土壤重点风险监控点重金属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尽管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仍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突出短板和明显弱项。农村生态环境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持续提升、久久为功”,赵世新提醒道。
  赵世新表示,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出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推进农村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广袤乡村渐次呈现。
  农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和重要参与者。赵世新呼吁广大农民朋友行动起来,美家园、美家乡,共同创造和呵护身边的美好环境,共同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