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王家梁 □ 本报通讯员 张齐云 司朝元
在贵州省剑河县磻溪、柳川等5个乡镇,很多村民都曾看到过这样一个画面——一位走乡串寨的民警,身上的警服洗得泛白,手上拎着一刀猪肉、几袋蔬菜……尽管他自己不抽烟,但总会买一两包烟带在身上。 只要走访,一定自己备好菜品在村民家吃饭,给村民递上几根烟。这位民警就是彭龙志。 2024年5月27日下午,从警28年的彭龙志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后牺牲,终年52岁。 近日,彭龙志被贵州省公安厅评为全省优秀社区民警。他曾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获个人嘉奖3次,2023年、2024年,他所在的柳川派出所连续两年被贵州省公安厅授予集体二等功。 群众有事爱找他办 1972年10月,彭龙志出生于剑河县磻溪镇一个农民家庭,199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贵州省人民警察学校。1996年10月,他怀揣着梦想踏入警营,被分配到剑河县公安局太拥派出所工作。 2015年12月,彭龙志负责磻溪派出所全面工作,当地的警民关系在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强化。 “无论组织安排他在哪个乡镇派出所工作,再远再忙再累,他都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在基层一线。”剑河县公安局原党委副书记、政委杨顺友评价彭龙志时说,“他从来没跟组织讲过困难和条件,无论口头上还是书面上,都没有向局党委提出申请调到机关工作。” 柳川镇党委委员、政法委员、副镇长杨光龙回忆道:“彭龙志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帮助我们调解了很多起矛盾纠纷,我俩经常在一起工作,群众对他的评价很高,都说他是个好警察,有什么事爱找他办。” 正如杨顺友所说:“彭龙志对每家每户都很关心,生怕哪里做得不好,给这身警服抹黑。” 柳川集镇商户姜顺方沉痛地说:“彭警官平常上门来走访的时候,经常问我们生意怎么样?有没有遇到社会治安问题?他每次都会耐心、细致地给我们解答疑惑,为我们提供了太多太多的帮助。他这么年轻就走了,太可惜了。” 生于农村扎根基层 2012年9月,在磻溪镇小广村,两邻里因经济纠纷发生激烈矛盾,双方呼朋唤友,眼看一场械斗在所难免。彭龙志闻讯及时赶到,先让双方冷静下来,再凭借在群众心里的“好人缘”与双方讲道理、摆事实,最终成功化解了矛盾。事后,双方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2020年3月,柳川镇境内剑黎高速三标段施工,涉及柳川镇懂敖村200余户群众祖坟搬迁,施工方与村民因赔偿额度问题产生纠纷,导致工程施工进度受阻。由于涉及人员数量多,工作难度大,如果不及时调处或处置,极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彭龙志核实情况后,积极组织双方代表召开调解会,引导双方解决问题,但因赔偿额度双方争执不下,经多次组织协调仍未能达成一致。面对僵局,他没有气馁,带领派出所民警挨家挨户反复走访,去一次找不到人就去两次、三次,白天找不到人就晚上再去找,村民家里找不到人就去其亲戚朋友家里找。 在走访过程中,彭龙志详细记录群众的诉求,回到派出所后,及时汇总一天的走访记录。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施工方和懂敖村村民最终达成共识并签订调解协议书,剑黎高速三标段得以恢复正常施工,坟山纠纷得到妥善处置。 其实,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在外人看来的棘手难题,彭龙志总能找到解决之策。或许,正应了彭龙志生前那句口头禅:“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最熟悉农村的情况,说的话、办的事符合群众的心愿,基层更需要我。” “老怪”办事坚持底线 就在彭龙志牺牲的当天上午,剑河县公安局党委经过讨论,将全局唯一一个三等功的推荐名额给了他。 然而,要求彭龙志撰写申报材料时,他却说“我在工作,名额让给年轻的同志吧”,便挂断了电话。无论负责这项工作的民警怎么劝,彭龙志就是两个字——不写。 没有办法,办事民警只得将情况向剑河县公安局副政委龙家玉汇报。当天下午3时,龙家玉打电话给彭龙志,然而,这个电话号码再也无人接听。 得知彭龙志牺牲的一瞬间,龙家玉无法用任何言语表达悲痛的心情,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只要‘老怪’还活着。” 龙家玉口中的“老怪”就是彭龙志,“老怪”是他的绰号。 在剑河县公安局,没人会称呼彭龙志的大名,只会叫他“老怪、怪哥、怪叔”。 28年来,彭龙志在剑河县5个乡镇派出所工作过,当地村民都这样称呼他。 2015年,彭龙志在磻溪派出所任副所长、主持工作时,他又多了一个称呼——“怪所”。 为什么会得“老怪”这个绰号呢?答案其实很简单——该办的事,不用群众多说一句话;不该办的事,无论多少人说情打招呼,甚至跑多少趟都没用。 对于丈夫的离去,彭龙志的妻子杨进悲痛欲绝:“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还带着女儿去摘了杨梅。谁能想到,一筐杨梅还在,他却不在了。”
|
|
“生怕哪里做得不好,给警服抹黑”
|
追记贵州省剑河县柳川派出所民警彭龙志
|
|
|
( 2024-07-1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王家梁 □ 本报通讯员 张齐云 司朝元
在贵州省剑河县磻溪、柳川等5个乡镇,很多村民都曾看到过这样一个画面——一位走乡串寨的民警,身上的警服洗得泛白,手上拎着一刀猪肉、几袋蔬菜……尽管他自己不抽烟,但总会买一两包烟带在身上。 只要走访,一定自己备好菜品在村民家吃饭,给村民递上几根烟。这位民警就是彭龙志。 2024年5月27日下午,从警28年的彭龙志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后牺牲,终年52岁。 近日,彭龙志被贵州省公安厅评为全省优秀社区民警。他曾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获个人嘉奖3次,2023年、2024年,他所在的柳川派出所连续两年被贵州省公安厅授予集体二等功。 群众有事爱找他办 1972年10月,彭龙志出生于剑河县磻溪镇一个农民家庭,199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贵州省人民警察学校。1996年10月,他怀揣着梦想踏入警营,被分配到剑河县公安局太拥派出所工作。 2015年12月,彭龙志负责磻溪派出所全面工作,当地的警民关系在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强化。 “无论组织安排他在哪个乡镇派出所工作,再远再忙再累,他都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在基层一线。”剑河县公安局原党委副书记、政委杨顺友评价彭龙志时说,“他从来没跟组织讲过困难和条件,无论口头上还是书面上,都没有向局党委提出申请调到机关工作。” 柳川镇党委委员、政法委员、副镇长杨光龙回忆道:“彭龙志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帮助我们调解了很多起矛盾纠纷,我俩经常在一起工作,群众对他的评价很高,都说他是个好警察,有什么事爱找他办。” 正如杨顺友所说:“彭龙志对每家每户都很关心,生怕哪里做得不好,给这身警服抹黑。” 柳川集镇商户姜顺方沉痛地说:“彭警官平常上门来走访的时候,经常问我们生意怎么样?有没有遇到社会治安问题?他每次都会耐心、细致地给我们解答疑惑,为我们提供了太多太多的帮助。他这么年轻就走了,太可惜了。” 生于农村扎根基层 2012年9月,在磻溪镇小广村,两邻里因经济纠纷发生激烈矛盾,双方呼朋唤友,眼看一场械斗在所难免。彭龙志闻讯及时赶到,先让双方冷静下来,再凭借在群众心里的“好人缘”与双方讲道理、摆事实,最终成功化解了矛盾。事后,双方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2020年3月,柳川镇境内剑黎高速三标段施工,涉及柳川镇懂敖村200余户群众祖坟搬迁,施工方与村民因赔偿额度问题产生纠纷,导致工程施工进度受阻。由于涉及人员数量多,工作难度大,如果不及时调处或处置,极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彭龙志核实情况后,积极组织双方代表召开调解会,引导双方解决问题,但因赔偿额度双方争执不下,经多次组织协调仍未能达成一致。面对僵局,他没有气馁,带领派出所民警挨家挨户反复走访,去一次找不到人就去两次、三次,白天找不到人就晚上再去找,村民家里找不到人就去其亲戚朋友家里找。 在走访过程中,彭龙志详细记录群众的诉求,回到派出所后,及时汇总一天的走访记录。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施工方和懂敖村村民最终达成共识并签订调解协议书,剑黎高速三标段得以恢复正常施工,坟山纠纷得到妥善处置。 其实,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在外人看来的棘手难题,彭龙志总能找到解决之策。或许,正应了彭龙志生前那句口头禅:“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最熟悉农村的情况,说的话、办的事符合群众的心愿,基层更需要我。” “老怪”办事坚持底线 就在彭龙志牺牲的当天上午,剑河县公安局党委经过讨论,将全局唯一一个三等功的推荐名额给了他。 然而,要求彭龙志撰写申报材料时,他却说“我在工作,名额让给年轻的同志吧”,便挂断了电话。无论负责这项工作的民警怎么劝,彭龙志就是两个字——不写。 没有办法,办事民警只得将情况向剑河县公安局副政委龙家玉汇报。当天下午3时,龙家玉打电话给彭龙志,然而,这个电话号码再也无人接听。 得知彭龙志牺牲的一瞬间,龙家玉无法用任何言语表达悲痛的心情,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只要‘老怪’还活着。” 龙家玉口中的“老怪”就是彭龙志,“老怪”是他的绰号。 在剑河县公安局,没人会称呼彭龙志的大名,只会叫他“老怪、怪哥、怪叔”。 28年来,彭龙志在剑河县5个乡镇派出所工作过,当地村民都这样称呼他。 2015年,彭龙志在磻溪派出所任副所长、主持工作时,他又多了一个称呼——“怪所”。 为什么会得“老怪”这个绰号呢?答案其实很简单——该办的事,不用群众多说一句话;不该办的事,无论多少人说情打招呼,甚至跑多少趟都没用。 对于丈夫的离去,彭龙志的妻子杨进悲痛欲绝:“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还带着女儿去摘了杨梅。谁能想到,一筐杨梅还在,他却不在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