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法
|
|
□ 本报记者 陈建国 徐鹏 韩丹东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开发“矛盾上报110”程序,群众微信扫码就能就地上报矛盾纠纷,平台实时将信息推送给附近的调解员,调解员“接单”后赶往现场上门处置;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柔乡打造“千岗万哨”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平台,全乡3400名群众充当一线“哨兵”,遇到问题通过手机上传平台,网格员、网格协管员、村两委成员等充当“哨岗”,将上报的问题线上分流、线下处置,实现社会治理事项层层过滤、闭环处置; 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仙米村打造青海首个村级移风易俗网络直播间,通过讲故事、讲政策、展才艺的形式,引导村民抵制陈规陋习; …… 这是青海各地各部门在推动政法工作改革创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青海省委政法委采访了解到,近年来,青海政法机关牢牢把握守正创新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这一主基调,在探索实践政治督察制度、深化“枫桥经验”青海实践、推进移风易俗纵深发展、推动“五大中心”有机整合、护航生态文明建设、攻坚化解信访积案、为民办实事等方面,不断更新理念、创新举措、压实责任,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为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锻造政治督察“利剑” 完成对玉树州委政法委和省人民检察院党组的政治督察,全覆盖延伸督察玉树州县35个政法机关和海西、海南、海北3州6县检察机关,省直政法单位全面加强各级机关政治督察。这是2023年青海政法系统政治督察工作的“成绩单”。 青海省委政法委坚持把政治督察作为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警和完善政法系统政治监督制度的关键举措,推出了系列创新实践,积极推动常态化全覆盖政治督察工作,“利剑”作用充分发挥,政治督察“青海经验”成色越来越足、品牌形象逐步树立。 据了解,青海出台了《青海省政法系统政治督察办法》,制定印发《政治督察工作指引》,常态化全覆盖推进政治督察工作,省委政法委示范引领,对市州党委政法委和省直政法单位开展政治督察,并督促各市州党委政法委和省直政法单位在本地、本系统推行政治督察制度。 从开展伊始,青海省委政法委明确政治督察是落实党对政法工作绝对领导的重要实现路径,是政法版的“巡视利剑”。坚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实行“一次一授权”,由党委政法委牵头组织实施和督促落实;省纪委机关、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省委巡视办联合出台办法,纪检、组织等相关部门和法官、检察官等专业力量参与,体现了政治督察的综合性、法律监督的专业性。《青海省政法系统政治督察办法》将所有政法单位纳入政治督察范围,分全面督察和专项督察两种形式,为常态化开展政治督察提供了制度依据,为灵活开展专项督察预留了探索空间。将纠改执法司法问题案件作为政治督察发挥作用的关键,实行问题案件线索清单化管理、联动式整改追责。 政治督察制度探索实践4年来,青海聚焦政治建设、执法司法、服务群众、队伍建设四个重点,发挥了标本兼治作用,探索了全面从严管党治警有效路径。 深入推进基层治理 来到西宁市城西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墙上电子大屏吸引了记者注意。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中心的数据平台,通过具体数据及图表形式动态展示矛盾纠纷的数量及趋势,特别是开发的“矛盾上报110”程序,让群众化解纠纷像用手机打车那么方便:微信扫码上报纠纷,平台实时将信息推送,调解员“接单”赶往现场处置。 该中心整合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综治中心、信访接待中心、诉讼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中心、12309检察服务中心七大中心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了诸多亮点,除了“矛盾上报110”程序,还配备“手语翻译平台”,为听障人士提供无障碍沟通服务;设置以色彩搭配缓解来访群众情绪的心理疏导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建立视频调解室,实现线上调解…… 去年以来,青海大力推进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五大中心资源整合,推动市、县、乡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全部挂牌运行,矛盾纠纷化解实现了“只进一扇门、只对一个窗、一次办成事”。 近日召开的青海省基层社会治理推进会,部署在全省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开展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要求通过一年打基础、两年提质效、三年创品牌,实现三级中心硬件设施齐全、人员合理配置、服务供给优质、管理制度健全,构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多元联动、整体智治的治理新格局。 这次会议还印发了《关于学习推广预防化解“拉面人”外出就业纠纷工作法全力提升外出务工人员跨域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水平的方案》等5个方案,向全省推广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的3个典型经验做法、阿柔乡“千岗万哨”基层治理工作法、大通县多林镇下浪加村全链条反电诈工作法,推动将一地“盆景”上升为全域“风景”,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新路。 为切实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今年以来,青海省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全面排查摸底全省信访积案,共梳理出236件信访积案,为此青海部署信访积案攻坚化解专项行动,集中利用一个多月时间全力攻坚。截至目前,236件信访积案已全部推动化解,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且跨度长、难度大、久拖不决的“骨头案”“钉子案”得到实质性化解。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是推进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自去年8月召开现场推进会以来,青海移风易俗工作驶入“快车道”,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劝导高价彩礼3078起,新办婚事6210起,简办丧事7282起,累计为群众减轻负担5377.76万元。近日,青海召开农村移风易俗现场观摩会,要求及时回应广大群众对移风易俗改革的新期盼,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向纵深发展。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野牦牛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2022年8月,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人民检察院在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巡回检察时了解到两起重大刑事案件线索,旦某、果某等8名被告人多次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内非法猎捕野牦牛幼崽20头并实施运输、出售和收购等行为,涉案经济价值总计1000万元。 2023年2月,三江源地区检察院对被告人提起公诉,并同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同年5月,西宁铁路运输法院以两案8名被告人犯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共同赔偿因侵权造成的生态资源损失费,并向社会公开赔礼道歉。 在个案办理的基础上,鉴于野牦牛保护具有跨领域、跨区域、跨部门的特点,三江源地区检察院将案情专报青海省人民检察院,促成省检察院在全省部署开展“强化野牦牛公益司法保护”专项整治活动,促进野牦牛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资源持续恢复性增长。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面对河湖跨流域、地域跨区划、管理跨部门的“三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受行政区划的条块限制,单靠某个地区的检察机关很难有效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为助力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青海省检察院在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区域、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试点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巡回检察,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跨区域公益检察保护机制。 巡回检察两年来,青海检察机关构建了“属地检察+巡回检察+专项治理”机制,破解“三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难题,共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365件。 正如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巡回检察,青海政法机关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目标任务,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决策部署,把服务保障大局作为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的职责使命,多措并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青海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意见》,从10个方面对全省法院强化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作了规范。针对青海生态系统易损难修、无可替代的特殊性,探索补种复绿、增殖放流、限期修复、劳务代偿、第三方治理、监督等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承担方式及履行方式,将惩罚与修复相统一贯穿到审判执行全过程。 同时,积极探索环境司法特色机制,打造生态保护“青海模式”。为推进专业化审判机构建设,设立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3个生态法庭,国家公园区域内的第一审环境资源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统一由西宁铁路运输法院集中管辖,分别由3个生态法庭负责审理。并且,稳妥推进“三合一”审判模式改革,探索环境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加快推进专门化审判队伍建设。 在护航高质量发展上,青海政法机关全面落实《青海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统筹做好政法系统助企暖企春风行动。依法保护市场主体,严厉打击知识产权、金融、涉税、商贸等领域突出违法犯罪,经济犯罪案件呈现收案数逐年下降,破案率、追赃挽损率逐年上升的“一降两升”良好态势。
|
聚焦稳疆固藏战略定位 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
|
青海守正创新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
|
|
|
|
( 2024-07-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本报记者 陈建国 徐鹏 韩丹东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开发“矛盾上报110”程序,群众微信扫码就能就地上报矛盾纠纷,平台实时将信息推送给附近的调解员,调解员“接单”后赶往现场上门处置;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柔乡打造“千岗万哨”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平台,全乡3400名群众充当一线“哨兵”,遇到问题通过手机上传平台,网格员、网格协管员、村两委成员等充当“哨岗”,将上报的问题线上分流、线下处置,实现社会治理事项层层过滤、闭环处置; 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仙米村打造青海首个村级移风易俗网络直播间,通过讲故事、讲政策、展才艺的形式,引导村民抵制陈规陋习; …… 这是青海各地各部门在推动政法工作改革创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青海省委政法委采访了解到,近年来,青海政法机关牢牢把握守正创新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这一主基调,在探索实践政治督察制度、深化“枫桥经验”青海实践、推进移风易俗纵深发展、推动“五大中心”有机整合、护航生态文明建设、攻坚化解信访积案、为民办实事等方面,不断更新理念、创新举措、压实责任,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为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锻造政治督察“利剑” 完成对玉树州委政法委和省人民检察院党组的政治督察,全覆盖延伸督察玉树州县35个政法机关和海西、海南、海北3州6县检察机关,省直政法单位全面加强各级机关政治督察。这是2023年青海政法系统政治督察工作的“成绩单”。 青海省委政法委坚持把政治督察作为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警和完善政法系统政治监督制度的关键举措,推出了系列创新实践,积极推动常态化全覆盖政治督察工作,“利剑”作用充分发挥,政治督察“青海经验”成色越来越足、品牌形象逐步树立。 据了解,青海出台了《青海省政法系统政治督察办法》,制定印发《政治督察工作指引》,常态化全覆盖推进政治督察工作,省委政法委示范引领,对市州党委政法委和省直政法单位开展政治督察,并督促各市州党委政法委和省直政法单位在本地、本系统推行政治督察制度。 从开展伊始,青海省委政法委明确政治督察是落实党对政法工作绝对领导的重要实现路径,是政法版的“巡视利剑”。坚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实行“一次一授权”,由党委政法委牵头组织实施和督促落实;省纪委机关、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省委巡视办联合出台办法,纪检、组织等相关部门和法官、检察官等专业力量参与,体现了政治督察的综合性、法律监督的专业性。《青海省政法系统政治督察办法》将所有政法单位纳入政治督察范围,分全面督察和专项督察两种形式,为常态化开展政治督察提供了制度依据,为灵活开展专项督察预留了探索空间。将纠改执法司法问题案件作为政治督察发挥作用的关键,实行问题案件线索清单化管理、联动式整改追责。 政治督察制度探索实践4年来,青海聚焦政治建设、执法司法、服务群众、队伍建设四个重点,发挥了标本兼治作用,探索了全面从严管党治警有效路径。 深入推进基层治理 来到西宁市城西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墙上电子大屏吸引了记者注意。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中心的数据平台,通过具体数据及图表形式动态展示矛盾纠纷的数量及趋势,特别是开发的“矛盾上报110”程序,让群众化解纠纷像用手机打车那么方便:微信扫码上报纠纷,平台实时将信息推送,调解员“接单”赶往现场处置。 该中心整合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综治中心、信访接待中心、诉讼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中心、12309检察服务中心七大中心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了诸多亮点,除了“矛盾上报110”程序,还配备“手语翻译平台”,为听障人士提供无障碍沟通服务;设置以色彩搭配缓解来访群众情绪的心理疏导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建立视频调解室,实现线上调解…… 去年以来,青海大力推进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五大中心资源整合,推动市、县、乡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全部挂牌运行,矛盾纠纷化解实现了“只进一扇门、只对一个窗、一次办成事”。 近日召开的青海省基层社会治理推进会,部署在全省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开展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要求通过一年打基础、两年提质效、三年创品牌,实现三级中心硬件设施齐全、人员合理配置、服务供给优质、管理制度健全,构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多元联动、整体智治的治理新格局。 这次会议还印发了《关于学习推广预防化解“拉面人”外出就业纠纷工作法全力提升外出务工人员跨域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水平的方案》等5个方案,向全省推广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的3个典型经验做法、阿柔乡“千岗万哨”基层治理工作法、大通县多林镇下浪加村全链条反电诈工作法,推动将一地“盆景”上升为全域“风景”,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新路。 为切实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今年以来,青海省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全面排查摸底全省信访积案,共梳理出236件信访积案,为此青海部署信访积案攻坚化解专项行动,集中利用一个多月时间全力攻坚。截至目前,236件信访积案已全部推动化解,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且跨度长、难度大、久拖不决的“骨头案”“钉子案”得到实质性化解。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是推进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自去年8月召开现场推进会以来,青海移风易俗工作驶入“快车道”,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劝导高价彩礼3078起,新办婚事6210起,简办丧事7282起,累计为群众减轻负担5377.76万元。近日,青海召开农村移风易俗现场观摩会,要求及时回应广大群众对移风易俗改革的新期盼,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向纵深发展。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野牦牛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2022年8月,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人民检察院在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巡回检察时了解到两起重大刑事案件线索,旦某、果某等8名被告人多次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内非法猎捕野牦牛幼崽20头并实施运输、出售和收购等行为,涉案经济价值总计1000万元。 2023年2月,三江源地区检察院对被告人提起公诉,并同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同年5月,西宁铁路运输法院以两案8名被告人犯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共同赔偿因侵权造成的生态资源损失费,并向社会公开赔礼道歉。 在个案办理的基础上,鉴于野牦牛保护具有跨领域、跨区域、跨部门的特点,三江源地区检察院将案情专报青海省人民检察院,促成省检察院在全省部署开展“强化野牦牛公益司法保护”专项整治活动,促进野牦牛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资源持续恢复性增长。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面对河湖跨流域、地域跨区划、管理跨部门的“三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受行政区划的条块限制,单靠某个地区的检察机关很难有效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为助力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青海省检察院在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区域、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试点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巡回检察,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跨区域公益检察保护机制。 巡回检察两年来,青海检察机关构建了“属地检察+巡回检察+专项治理”机制,破解“三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难题,共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365件。 正如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巡回检察,青海政法机关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目标任务,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决策部署,把服务保障大局作为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的职责使命,多措并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青海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意见》,从10个方面对全省法院强化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作了规范。针对青海生态系统易损难修、无可替代的特殊性,探索补种复绿、增殖放流、限期修复、劳务代偿、第三方治理、监督等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承担方式及履行方式,将惩罚与修复相统一贯穿到审判执行全过程。 同时,积极探索环境司法特色机制,打造生态保护“青海模式”。为推进专业化审判机构建设,设立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3个生态法庭,国家公园区域内的第一审环境资源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统一由西宁铁路运输法院集中管辖,分别由3个生态法庭负责审理。并且,稳妥推进“三合一”审判模式改革,探索环境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加快推进专门化审判队伍建设。 在护航高质量发展上,青海政法机关全面落实《青海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统筹做好政法系统助企暖企春风行动。依法保护市场主体,严厉打击知识产权、金融、涉税、商贸等领域突出违法犯罪,经济犯罪案件呈现收案数逐年下降,破案率、追赃挽损率逐年上升的“一降两升”良好态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