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社会
13 7/13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7000年前先民集体议事场景再现
· 划定红线限制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拆卡
· 关工委启动“青少年党史学习月”活动
· 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受教育权利
· 优化社会组织吸纳就业政策环境

7000年前先民集体议事场景再现
记者探寻辽宁查海、新乐遗址遗迹活化利用之路

( 2024-06-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文/图

  手持8000年前人类同款石器耕作是一种什么体验?
  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博物馆体验区,复原仿制石铲、石斧等新石器时期查海先民的生产生活用具一应俱全,不管是材质还是样式,都几乎复刻了史前先祖的原版,游客可以亲自动手沉浸式体验8000年前先祖的劳作场景。
  位于辽宁沈阳的新乐遗址比查海遗址略“年轻”,距今约7200年左右。在这里,游客同样可以“一站式”体验史前人类结束一天劳动后的生活,搭帐篷、制作原始人服装、围火起舞……“仰望七千年星空”博物馆之夜系列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
  这些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从简单的“逛遗址”转变为深入的“看遗址”,从而更为直观地感受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几千年历史长河演进的脉络实现了可观可感。
  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而一处处遗址遗迹,就是一把把解开人类文明密码的“钥匙”。记者近日跟随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文物保护看基层”(东北行)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小组一行来到辽宁,通过实地采访遗址群,探寻如何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中华古文化,做好遗址遗迹等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之路。
  中国人对龙有着特殊的感情。今年是中国农历龙年,查海遗址“中华第一龙”的名号也更响亮了些。
  查海遗址位于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北查海村西南约2.5千米的向阳台地上,是我国北方辽河流域发现年代较早、保存完整、文化内涵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聚落遗址。经碳十四测定并加树轮校正,确定遗址年代距今约8000年。
  这里最负盛名的就是龙形堆石遗迹。由一堆大小均匀的红褐色天然石块人工堆砌摆放的长19.7米的龙形堆石,是迄今为止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的龙形象,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近日,采访组一行来到这个地处辽宁西北部的史前重要考古遗址。三面环山,宁静平和,一条清澈小河从遗址附近穿流而过。正是在这处平坦的台地上,一群距今8000年的史前先民,聚合成“村”,繁衍生息,耕作劳动,在丰富的想象与虔诚的祈求中,用石头塑造了原始龙的形象。
  1986年,考古工作队对查海遗址群进行了首次试掘,此后又进行了6次发掘,查海遗址面貌逐渐清晰起来。1991年,我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针对查海遗址出土了中华第一龙和世界第一真玉,欣然写下“玉龙故乡,文明发端”的题字。1996年,查海遗址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海遗址的发现为探讨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体系、北方早期农业形态、用玉文化缘起、龙的图腾崇拜起源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2021年1月1日起,《阜新市查海文化遗址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查海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有了法治保障。《条例》的主笔人之一,正是阜新查海遗址博物馆馆长李井岩。
  1997年大学毕业后,李井岩就来到阜新查海遗址博物馆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对于查海古遗址,对于查海文化,他有着特殊的深厚情怀。在对查海遗址饱含敬畏之心和巨大责任感的驱动下,李井岩完成了25万余字的《查海遗址研究》学术专著和“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史前遗址博物馆·玉龙故乡·查海卷》。2022年,他还撰写完成新的《阜新查海遗址博物馆陈列大纲》,重新改陈布展的博物馆展览。
  为了把富有文化魅力、具有时代价值的查海文化弘扬出去,李井岩动了不少脑筋。精心准备查海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印章用于打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宣传查海文化,举办各种研学,以科技赋能的数字化方式改陈布展,和数字人对话、戴着VR眼镜观看8000年前查海先民的生活图景……一系列举措,让查海遗址以及查海文化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参观者慕名而来。
  下一步,查海遗址博物馆还将继续提供优质丰富的文旅产品,让游客们可以在这里“盖一座查海人的房子、做一顿查海人的午餐、制一个查海人用的陶器、碾一碗查海黍粟”。
  位于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龙山路、新开河以北的高台地上的新乐遗址发现于1973年,是东北地区乃至全国新石器时代中的早期聚落遗址,也是我国及辽沈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它的发现填补了辽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较早文化的空白,并把沈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原来的5000年推溯到7200年前。2001年,新乐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新乐遗址博物馆,遗址展示区把文物巧妙地融合到场景设计中,模拟新乐先民集体议事、宰割狩猎等生产生活场景,使观众在短时间内了解充满神秘色彩的新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博物馆常设展览《沈阳历史的源头——新乐遗址》在展陈形式上采用幻影成像、虚拟互动等多媒体影像技术以及辅助场景展示等多种手段,充分诠释了新乐先民的生产、生活及精神文化所创造的伟大成就。
  据新乐遗址博物馆馆长曾阳介绍,博物馆即将开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通过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配备专用恒湿净化一体机、制作文物储藏柜和文物囊匣、更换展柜、对展厅和库房进行光环境改造等工程,为展厅和库房的珍贵文物创造“稳定、安全、洁净”的保存环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新乐遗址博物馆也面临诸多问题,比如,遗址的展示利用方式落后、遗址保护区域等场地狭小、缺少独立展馆和必要的功能分区等等。据悉,2023年,国家文物局审议并通过了《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针对博物馆缺乏环境监测系统、环境调控设备不完善、文物展藏设施适用性低且数量不能满足当前馆藏文物需求、库房整体环境有待提升等问题开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全面提升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水平。

记者手记
  穿透历史,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遗址遗迹具有独特的吸引力。2021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要求遗址博物馆进一步提升大遗址保护利用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大遗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地方人民政府有序建设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支持创建一流的遗址博物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查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沈阳新乐遗址公园建设均已被分别列入阜新市和沈阳市的“十四五”规划。当地政府谋划建设持续推进遗址群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公园建成后将开辟多个区域,满足参观者不同层次的需要,遗址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迈入正轨。
  本月初,“查海遗址群保护利用研讨会”在阜新举办。会上,专家学者围绕遗址博物馆展示体系构建、考古遗址公园顶层设计等议题提出意见建议,从遗址的活化利用角度深入探讨查海遗址在价值阐释、展示宣传方面的发展路径。建成遗址公园后该如何运行也成为关注点。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史前遗址的可看性较差,因此,如何把学术价值转化为公众兴趣,是下一步仍需好好探索的问题,建议在有效保护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开发遗址群内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持续推动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让遗址群出土的文物活起来,实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数千年前,史前先民迎接过无数个日出日落,创造出传承有序、辉映山河的史前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物资源。古文化遗址遗迹的存在,让人们寻找到了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途径。通过对它们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人类智慧的光芒穿透历史,文化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