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广角
|
|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王雯雯 李玉昌 衣吉龙
在北太平洋公海上,中国海警局直属第六局长山舰劈波斩浪,一路巡航。15000余海里航程,2000余小时航时,出航期间没有网络信号覆盖和实时信息更新,偌大的舰艇俨然一座漂在海上的信息孤岛。 现在,中国海警局北海分局打造的舰艇教育文化生态系统,让信息孤岛变成信息通衢。海上执行任务间隙,执法员们在信息传播和讨论交流中弘扬主旋律,让理论武装借助信息网络新起来、实起来,让党的创新理论扎根舰艇。 在融合创新中谋局 回忆之前跟随舰艇出海时,开展政治教育工作的场景,中国海警局北海分局政治工作部副主任孔宪荣一连用了5个“难”字:“出航时没有信号,值更轮换频繁,导致教案难更新、大课难集中、小课难开展、讨论交流难落实、教育形式难拓展,更谈不上覆盖全员。”任务期间,舰艇长时间远离陆地、封闭隔离,如何让信息突破舰艇内部物理空间界限,突破岸舰联通时空壁垒,是摆在政治工作面前的难题。 近年来,北海分局为了破解舰艇出航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瓶颈,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性探索,如开设“北海之声”广播课堂,利用舰艇广播集中组织教育;活用甲板、舱室等特色场地,结合任务实际开展随机教育等。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为舰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新兴技术融合提供了优选路径。 “舰艇出航期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想要破局,就必须给舰艇插上网络的翅膀。”北海分局领导在一次教育准备会上提出一个大胆设想——为舰艇搭载教育文化生态系统,把教育阵地转向平板终端,把网络载体的功能功效以最优方式组合,打造资源单向引入、信息同步共享、自行设计调节、人机多元融合的全景式育人有机统一整体。 在探索实践中布局 舰艇教育文化生态系统要想发挥最大功效,必须打通每个环节,才能使网络触角连通岸舰、信息末梢人机互通,最终取得“网络+”时代创新组教施教、实现人人交互的“通行证”。 “李信伟刚上传了一堂微课视频,我先学习,你们轮值结束后记得补课。”舰艇教育文化生态系统通过内部局域网络,可以实现线上视频授课,执法员随时随地打开平板电脑,就能在“学习园地”板块浏览政治教员精心制作的一堂堂精品微课。这种形式打破教育时空界限,形成时时抓教、适时抓教、适情抓教的灵活教育格局。 线上教学开辟后,深受广大执法员喜爱。然而,如何打造备受执法员欢迎的理论微课,如何为线上线下互动提供良性循环,成为摆在设计者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互联网+”学习模式对施教者提出新要求,解读党的创新理论必须主动适应网络生态,用年轻执法员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才能引发思想共鸣。 打通线上教育“任督二脉”的关键,是线上教学中的互动环节。北海分局为舰艇教育文化生态系统嵌入“互动版块”,大家在用户端接受教育信息后进行反馈,在评论区讨论互动,在建议栏打分点赞留言,为大家相互学习交流搭建平台。 “互动版块”的设立,对施教者而言,通过互动形式开展教育,倒逼自己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对受教者而言,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极大提高了教育质效。 在全面推广中塑局 通过广泛收集执法员意见,舰艇教育文化生态系统还增设了“资源共享”等版块,在线提供大量优秀影音娱乐作品、经典书籍文章。有特长的执法员还可以自创录制武器操作、机舱知识、身边故事等微视频,分享到平板电脑终端。 如今,在舰上人人都可以争当“名主播”。线上开展的“如何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实践者”“打卡红色地标,讲好党史故事”“红色电影赏析”等群众性学习交流活动,激发了执法员们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自觉性和内动力。 经过多次实践调研和优化升级,全面加入舰艇教育、文化、管理和服务保障等工作,一套以舰艇为基本单元,以人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移动互联技术为支撑的舰艇教育文化生态系统应运而生,并以长山舰为试点首批投入使用。该系统有效契合了新一代执法员的兴趣特点和个性化需求,为赋能舰艇动中抓教提供新平台载体和技术支撑。 自舰艇教育文化生态系统投入使用以来,有力促进了长山舰全面建设。该舰先后担负多项维权执法任务,共计22次548天,特别是在固定水域巡航、北太平洋公海渔业巡航执法等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突出,展现了过硬的战斗力,被中国海警局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下一步,北海分局将持续推广舰艇教育文化生态系统建设,从“一人一机一世界”,拓展打造“百人百机一世界”,全方位促进队伍建设,持续推动海上新质战斗力加速生成。
|
|
用“网络+”打造舰艇教育文化新生态
|
中国海警局北海分局持续推动新质战斗力加速生成
|
|
|
( 2024-06-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军事广角 |
|
|
图为执法员利用教育文化生态系统学习歌曲,开展甲板小型歌会。 本报通讯员 吕瑞金 摄 |
|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王雯雯 李玉昌 衣吉龙
在北太平洋公海上,中国海警局直属第六局长山舰劈波斩浪,一路巡航。15000余海里航程,2000余小时航时,出航期间没有网络信号覆盖和实时信息更新,偌大的舰艇俨然一座漂在海上的信息孤岛。 现在,中国海警局北海分局打造的舰艇教育文化生态系统,让信息孤岛变成信息通衢。海上执行任务间隙,执法员们在信息传播和讨论交流中弘扬主旋律,让理论武装借助信息网络新起来、实起来,让党的创新理论扎根舰艇。 在融合创新中谋局 回忆之前跟随舰艇出海时,开展政治教育工作的场景,中国海警局北海分局政治工作部副主任孔宪荣一连用了5个“难”字:“出航时没有信号,值更轮换频繁,导致教案难更新、大课难集中、小课难开展、讨论交流难落实、教育形式难拓展,更谈不上覆盖全员。”任务期间,舰艇长时间远离陆地、封闭隔离,如何让信息突破舰艇内部物理空间界限,突破岸舰联通时空壁垒,是摆在政治工作面前的难题。 近年来,北海分局为了破解舰艇出航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瓶颈,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性探索,如开设“北海之声”广播课堂,利用舰艇广播集中组织教育;活用甲板、舱室等特色场地,结合任务实际开展随机教育等。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为舰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新兴技术融合提供了优选路径。 “舰艇出航期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想要破局,就必须给舰艇插上网络的翅膀。”北海分局领导在一次教育准备会上提出一个大胆设想——为舰艇搭载教育文化生态系统,把教育阵地转向平板终端,把网络载体的功能功效以最优方式组合,打造资源单向引入、信息同步共享、自行设计调节、人机多元融合的全景式育人有机统一整体。 在探索实践中布局 舰艇教育文化生态系统要想发挥最大功效,必须打通每个环节,才能使网络触角连通岸舰、信息末梢人机互通,最终取得“网络+”时代创新组教施教、实现人人交互的“通行证”。 “李信伟刚上传了一堂微课视频,我先学习,你们轮值结束后记得补课。”舰艇教育文化生态系统通过内部局域网络,可以实现线上视频授课,执法员随时随地打开平板电脑,就能在“学习园地”板块浏览政治教员精心制作的一堂堂精品微课。这种形式打破教育时空界限,形成时时抓教、适时抓教、适情抓教的灵活教育格局。 线上教学开辟后,深受广大执法员喜爱。然而,如何打造备受执法员欢迎的理论微课,如何为线上线下互动提供良性循环,成为摆在设计者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互联网+”学习模式对施教者提出新要求,解读党的创新理论必须主动适应网络生态,用年轻执法员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才能引发思想共鸣。 打通线上教育“任督二脉”的关键,是线上教学中的互动环节。北海分局为舰艇教育文化生态系统嵌入“互动版块”,大家在用户端接受教育信息后进行反馈,在评论区讨论互动,在建议栏打分点赞留言,为大家相互学习交流搭建平台。 “互动版块”的设立,对施教者而言,通过互动形式开展教育,倒逼自己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对受教者而言,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极大提高了教育质效。 在全面推广中塑局 通过广泛收集执法员意见,舰艇教育文化生态系统还增设了“资源共享”等版块,在线提供大量优秀影音娱乐作品、经典书籍文章。有特长的执法员还可以自创录制武器操作、机舱知识、身边故事等微视频,分享到平板电脑终端。 如今,在舰上人人都可以争当“名主播”。线上开展的“如何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实践者”“打卡红色地标,讲好党史故事”“红色电影赏析”等群众性学习交流活动,激发了执法员们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自觉性和内动力。 经过多次实践调研和优化升级,全面加入舰艇教育、文化、管理和服务保障等工作,一套以舰艇为基本单元,以人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移动互联技术为支撑的舰艇教育文化生态系统应运而生,并以长山舰为试点首批投入使用。该系统有效契合了新一代执法员的兴趣特点和个性化需求,为赋能舰艇动中抓教提供新平台载体和技术支撑。 自舰艇教育文化生态系统投入使用以来,有力促进了长山舰全面建设。该舰先后担负多项维权执法任务,共计22次548天,特别是在固定水域巡航、北太平洋公海渔业巡航执法等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突出,展现了过硬的战斗力,被中国海警局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下一步,北海分局将持续推广舰艇教育文化生态系统建设,从“一人一机一世界”,拓展打造“百人百机一世界”,全方位促进队伍建设,持续推动海上新质战斗力加速生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