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综合
5 3/5 2 3 4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各地少先队开展“红领巾爱祖国”主题实践活动
· 推进数据共享深化协同共治
· 各校要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
· 铁路公安开展禁烟宣传营造健康出行环境
· 习近平同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
就中马建交50周年互致贺电
· 司法守护 少年逐梦
· 检教同行 共护成长
· 检察机关去年批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53286人
· 图片新闻
· 图片新闻

司法守护 少年逐梦
最高法举办“六一”公众开放日活动侧记

( 2024-06-0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本报记者 张昊
  
  “欢迎来到最高人民法院。‘六一’国际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祝同学们节日快乐!”
  5月31日,最高法以“司法守护 少年逐梦”为主题举办“六一”国际儿童节公众开放日活动。上午9时,最高法新闻局副局长姬忠彪向参加开放日活动的东交民巷小学和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师生代表以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嘉宾表示欢迎。
  “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负责审理各类案件,制定司法解释,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并依照法律确定的职责范围,管理全国法院的司法行政工作。”姬忠彪介绍了最高法的职能后,将大家的目光引向法庭外的一幅名为《光照中华》的浮雕壁画。
  “我来考考大家。壁画的正中间这个古体字,哪位同学认识?”“是法字。”“构图中心的独角兽,有哪位同学知道它的名字吗?”“它叫獬豸”……
  在姬忠彪和同学们的问答间,开放日活动逐步深入主题。围绕帮助同学们了解人民法院工作,培养法治观念,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做一名学法守法、德才兼备的好学生的活动主旨,最高法精心为师生们准备了丰富的“法治大礼包”。
  师生们首先一起来到中国法院博物馆参观,开启中华法治进程的穿越之旅,了解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元素、法治发展脉络和人民法院发展历程。
  “大家看这张照片,这是审理家事案件的法庭。它的布置有所不同,不是长条桌,而是六边形的桌子。这边是妻子,这边是丈夫,这样的设置为的是减弱他们在法庭上对立的感觉。”参观过程中,讲解员不时为同学们讲解与未成年人、家庭息息相关的内容。
  “你坐到法官那儿。”
  “我来当原告。”
  “我是被告,谁做我的代理律师?”
  ……
  在法院博物馆的模拟法庭里,同学们对法庭的设置感到好奇,踊跃参与体验模拟庭审。
  “你知道什么人可以担任法定代表人吗?”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的德育教师借这个机会向身边的同学讲解有关法律知识。
  参观后,师生们又回到最高法,来到五楼大法庭落座。最高法准备了未成年人审判主题歌曲演唱、普法话剧展演等节目。
  “来吧,摩拳擦掌,打败恐惧拥抱希望。来吧,正义如光,策马神州我少年飞扬。”优美嘹亮的歌声在会场回响,歌手多亮为师生们演唱人民法院未成年人审判主题歌曲《少年飞扬》。而这正是一首少年审判法官原创曲目。
  “法官,你怎么判我都行,我认罪认罚,我已经没有未来了。”
  “怎么判都行?你的青春能有多少年!”
  ……
  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法院干警表演了原创普法话剧《回归》。
  这部话剧由延庆法院办理的真实案例改编而成。剧中,未成年人李小强为高二学生,年少的他误入歧途,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案件承办法官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秉持着“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耐心与李小强的父亲李大强、母亲王翠沟通,促使王翠给服刑中的李小强写了一封深情的书信,由此打开了一家三口的心结。李小强出狱后,在法官的持续关注、帮助下重新回归了家庭、回归了学校,人生走上了正途。
  话剧剧情中融入人民法院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为支点,撬动“六大保护”融通发力的多项举措,以及少年审判特有的社会调查、判后回访、犯罪记录封存等制度举措。
  “下坠是最轻易的事。有那么多人,他们拽着我、拉着我,将我托住,我才能够拥有今天和未来。”主人公李小强倾情告白后,话剧落下帷幕。
  《法治日报》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注意到,话剧内容引发了热烈讨论。
  “我以为法官办理案件,写完判决就可以了。看完话剧才知道,对于一些涉未成年人的案件,法官会到家里继续做工作。他们很用心。”东交民巷小学的学生安文晴说。
  “话剧能够得到大家的喜爱,也提醒我们要运用更丰富的方式做好普法工作,让全社会共同了解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为未成年人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得知一些师生在观看话剧时落泪,创作该剧的法官、延庆法院刑事审判庭(少年法庭)副庭长吕行菲在与师生们交流时说。
  参加完今天的活动后,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安徽省委会副主委赵皖平颇有感触。他说,近年来,在人民法院和社会各界不断努力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水平不断提升。未成年人保护是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以及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和思考如何更好以法治之力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本报北京5月31日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