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一”特别报道
|
|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 本报实习生 郝嘉伟
先做个自我介绍——我是水晶泥,你们也可以叫我“史莱姆”,是英文“Slime”的谐音,意思是可以任意变形的黏液、软泥。 我们家族成员个个颜色鲜艳、气味香甜,由于手感无比舒适、造型独特百变,我们风靡一时,不仅是很多孩子的心头好,也被不少大人当成解压神器。 我目前所在的这家小卖店在学校附近,老板让我稳居“C位”,如此一来,我便能全方位欣赏孩子来购买玩具时的欢乐场景了。 快看,来人了…… “安安,今天你的数学小测验得了满分,妈妈奖励你一个玩具,随便挑吧。” 一位年轻时尚的妈妈领着一个小男孩走进店里。名叫安安的小男孩快速扫了一眼店内的商品,便转头望向妈妈,看来并没有挑到心仪的玩具。 “妈妈,我能不能在网上买个新奇的玩具,班里很多同学都在玩。”从安安口中,我得知那个“新奇的玩具”叫烟卡。 顾名思义,烟卡就是用从烟盒上剪下带有烟标的盖子制作而成的。孩子们以空掌心拍击地面,烟卡被掌风击中翻面就算赢,赢家顺理成章地将输家的卡片收入囊中。 烟卡,我曾听老板提起过,店里没卖是因为“敏感”。虽然玩法和很多成年人小时候玩的“拍洋画”类似,但烟卡是用烟盒制成的,孩子在玩耍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对烟草产生认识,这是家长们不愿看到的。 有的孩子为了快速增加烟卡数量,竟然催促家长抽烟;有的家长不给买,孩子就自行收集,不仅冒风险向陌生人询问,在街道上寻找被丢弃的烟盒,甚至还会从垃圾桶中翻找。 “烟卡分等级,贵的烟的烟卡就值钱,拿出来特别有面子。妈妈你在网上搜搜,给我买那些值钱的烟卡。”安安满脸期待地看着妈妈,但妈妈的脸色却变得严肃起来。 妈妈掏出手机,打开了网购软件,输入烟卡关键词,果然出现大量卖家,很多店铺标有“保真、稀有、已消毒”等醒目字样。这些店铺销售的烟卡种类繁多,如果想要稀缺牌子,可备注下单。 店铺评论区显然要比商品介绍更精彩,俨然成了家长们观点交锋的“辩论场”。有的家长认为,烟卡和其他收集类卡牌没什么本质区别,不用杞人忧天。也有的家长觉得,玩烟卡能在某种程度让孩子暂时远离电子产品,何乐而不为? “烟草压根就不该让孩子接触,哪怕只是个壳。” “就因为烟卡,导致孩子认识的烟的种类和价格比大人还多,控烟禁烟从何谈起?” 当然,坚持不让孩子接触烟卡的家长仍占多数。 “一个‘烟’字足以表明这不是一个适合儿童接触的玩具。”关掉软件,妈妈果断拒绝了安安,让他在店里好好挑选玩具。 遥控汽车、塑料人偶、益智拼图……也许是家中这些传统玩具太多了,扫了一圈下来,安安终于将目光集聚到了我所在的货架上。 货架上,我和我的朋友挨在一起,等待被有缘人带走。 “白桃果奶”“一桶冰粉”“浓缩牛乳”……一盒盒色彩鲜艳的胶泥被放置在酷似饮料瓶、牛奶桶的容器中,再配以包装上醒目的食品名称字样,这样一款产品如果放在食品店中,完全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我身旁的捏捏类解压玩具也“毫不逊色”,除了常规的可爱卡通造型外,也逐渐向食品看齐,蛋糕、水果,不仅造型逼真,其散发出的浓郁香味更是连包装袋都难以阻挡。 看来将玩具做成食品外形,真的能够吸引孩子们的目光。 “我要这种捏着软软的解压玩具,味道好香。”安安边说边将一个圆形的“捏捏面包”递给妈妈。 用力捏了捏金黄的外皮,闻了闻浓郁的奶香,妈妈反复在包装袋上翻找。“这款玩具除了标明解压玩具、不可食用等字样外,在本体上没有任何标识,拿回家很容易被家里的小弟弟误以为是真正的面包。如果吃掉怎么办?”妈妈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至于我们这类水晶泥玩具,妈妈也曾有所耳闻,“专家曾随机检测4款市面上售卖的‘史莱姆’水晶泥,结果4款样品中都含有硼砂。硼砂误食后可能导致头晕、呕吐、腹泻,长期过量摄入更容易抑制儿童营养吸收,影响生殖和发育。如果孩子在玩水晶泥后没有及时洗手就吃东西,很可能导致中毒”。 看了看货架上的我们,妈妈轻轻地摇了摇头,“儿童玩具为什么有这么多‘坑’,甚至连孩子最基本的安全都无法保障?”妈妈和安安共同挑选了一款积木拼插玩具,结账后便匆匆离开了。 从安安那略显茫然的表情来看,他一定不理解,为什么现在挑个玩具这么“难”。 夜幕降临,顾客渐渐稀少。伴随清脆的锁门声,属于我们玩具的时间开始了。 “来来来,都精神精神,开会了!”作为近期比较得宠的新晋“老大”,自然是由我来召集开会。今天的会议以自我反省为主,议题则围绕安安妈妈的疑问,我们这些新奇玩具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会被家长认为缺乏安全性? “提到安全问题,那我先来吧,毕竟我曾经因此声名狼藉。”首先发言的是此前被很多家长口诛笔伐的萝卜刀: 我是萝卜刀,虽然我名字带个“刀”字,可我的用途并不像金属刀具一般,我既砍不开瓜,也切不了菜,唯一用途就是用塑料制成的刀身供孩子们娱乐。 可是,不论厂家怎么处理我的样貌和材质,我终究还是一把“刀”啊。小朋友们拿起来就甩,这倒没什么,毕竟甩就是我的一种玩法嘛,但后来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拿我对打,他们在模仿短视频平台上那些关于我的视频,视频里大量有关我的演绎都涉及突然甩刀、捅人,甚至“割喉”。这让我惊出一身冷汗,如果能和小朋友交流,我一定会极力劝阻他们不要模仿这些危险动作,但我只能干着急。 孩子们,我虽然是塑料材质,但是尖头处很硬,稍微用力便能插破白纸、扎入苹果。在这一点上,我还是有很大安全隐患的,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伤到你们,虽然这并不是我本意。 第二个自我反省的是一贯不爱说话的臭气包,至于原因,从它的名字应该不难理解吧。 说起自我介绍,其实我是拒绝的,毕竟我的名字没那么雅致。希望大家叫我整蛊玩具,当然,非要叫我“臭气包”“臭屁炸弹”也不是不可以。和萝卜刀这种短暂直观的伤害相比,我的特点在于持久弥漫。 我的构造很简单,就是一个塑料纸包,常常被做成手雷或鞭炮的形状,然后内部充斥着让我变“臭”的气体。当孩子们挤压我之后,我就会“爆炸”,然后瞬间将气体释放出来。看着小伙伴被整蛊了,孩子们会一哄而散,留下我的气味在空中慢慢消散。 以前我从未关心过肚子里究竟是什么气体,只要能让孩子们开心就好了。直到接连发生了一些问题,我才不得不重新“审视”了一下自己。 原来我身体里并不是什么简单的“臭气”,而是一种名为硫化氢的易燃酸性气体,有剧毒,低浓度的硫化氢有臭鸡蛋气味,对人类的眼、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都有影响,如果吸入少量高浓度硫化氢甚至会在短时间内致命。 我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危险的气体,是因为在制作时被喷上了硫化钠水溶液,这种液体属碱性,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触及皮肤和毛发时会造成灼伤,儿童一旦误碰或误食,后果不堪设想。 完了完了,越说越觉得我太不安全了,这么危险的我为什么要被生产出来?还要让孩子们去玩?我不知道…… “说起恶搞,那我们集体发个言吧。”第三位反思的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恶搞证件“天团”。 跟各位介绍一下,这是“黑社会证”“屌丝证”“同居证”……算了,成员太多,大家一起打个招呼吧。 和臭气包相比,我们的构造很简单,一本普普通通的小册子,上面写上一些恶搞的文字。孩子们也不会像甩萝卜刀那样把玩我们,只是将我们放在口袋中,见到合适的人再神秘地将我们拿出来展示,看到我们身上的文字后,孩子们往往都会哈哈大笑。 其实说起来,我们比各位更有历史,毕竟早在十多年前,很多店铺就开始售卖“好友证”“闺蜜证”。不过,客观来看,我们的“前辈”主要以搞笑为主,但我们这一代好像在“恶”趣味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 给一个小学生出示“渣男证”,让一个小女孩持有“处女证”,因专注学习被授予“痴呆证”……我们经常反思,这种自认为搞笑的行为能够为孩子们带来什么?在这种所谓的快乐背后,低俗暴力的语言会不会给未成年人造成价值观扭曲? 有一次,一个持有“黑社会证”的小学生说:“自从有了这个证,整个人的气质焕然一新,同学对我说话都很客气。”我知道担忧变成了现实。 更有甚者,有些厂商想方设法让我们无限接近正规证件的模样,比如印制类似国徽等图案,并盖上自制公章,不仅让孩子难辨真伪,更可能让他们从小对国家证件的公信力缺乏正确认识。 我们被制造出来,本意是为了给孩子们的童年带来快乐,但是快乐真的只能靠这种无下限的恶搞才能带来吗? “各位的发言都很中肯,也都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我来作下总结发言吧。”作为现今的“宠儿”,我也深知我们水晶泥家族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今天安安原本打算挑选我们,但他的妈妈拦住了他,并提到了一种名为硼砂的物质。当时我觉得她很“挑剔”,但是,出于儿童健康的角度,这位家长的“挑剔”很有必要。 的确,水晶泥类商品大多含有硼砂成分,这是因为硼砂作为一种常见的起胶剂,与胶水结合,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能形成硼酸酯键,可以让我们成为柔软可塑的半液态凝胶,变得更加柔软Q弹。 硼砂绝对不可小觑,成人中毒剂量为1克至3克,致死量为15克;儿童致死量为5克;婴幼儿致死量为2克至3克。儿童在把玩含有硼砂的水晶泥时,如果皮肤有伤口,或玩耍时不小心用手碰到口腔,都可能导致硼砂被人体摄入,并在体内蓄积。 很遗憾,由于目前我国的玩具安全系列标准中所涉及的8种特定元素迁移量中,并未包含硼元素,使得在市面上流通的我们,难以从包装和标志上判断硼元素是否达标。家长只能督促孩子们玩耍时避免揉眼睛、摸口鼻,使用后要及时洗手,更要防止误吞吮吸等行为发生。 让我无法理解的是,所有厂商都知道误食我们会带来危害,但为什么越来越热衷于把我们做成各类食物的样子呢? 甚至一些主打DIY水晶泥的商家不会在我们的包装上标有任何禁止食用的警示标识,仅仅是在网购页面用并不起眼的字体注明不可食用。 多数情况下,我们陪伴的对象是辨别力有限的孩子,当一罐和普通酸奶几乎一模一样的水晶泥放在他们面前,边上甚至还有可以用来“品尝”的勺子时,他们会有怎样的举动?如果家长恰好没在身边,孩子又天真地尝了尝我们,我不敢再想下去了…… 玩具是孩子们童年必不可少的伙伴。我们应努力为孩子们创造快乐,但更重要的前提是要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一味地猎奇或追求恶趣味,不仅无法给孩子带来欢乐的童年,更可能给他们乃至整个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 “安全第一,返璞归真。”作为玩具大家庭中的一员,我给自己的定位其实并不复杂……

|
|
“史莱姆”的自述
|
|
|
|
( 2024-05-2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六一”特别报道 |
|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 本报实习生 郝嘉伟
先做个自我介绍——我是水晶泥,你们也可以叫我“史莱姆”,是英文“Slime”的谐音,意思是可以任意变形的黏液、软泥。 我们家族成员个个颜色鲜艳、气味香甜,由于手感无比舒适、造型独特百变,我们风靡一时,不仅是很多孩子的心头好,也被不少大人当成解压神器。 我目前所在的这家小卖店在学校附近,老板让我稳居“C位”,如此一来,我便能全方位欣赏孩子来购买玩具时的欢乐场景了。 快看,来人了…… “安安,今天你的数学小测验得了满分,妈妈奖励你一个玩具,随便挑吧。” 一位年轻时尚的妈妈领着一个小男孩走进店里。名叫安安的小男孩快速扫了一眼店内的商品,便转头望向妈妈,看来并没有挑到心仪的玩具。 “妈妈,我能不能在网上买个新奇的玩具,班里很多同学都在玩。”从安安口中,我得知那个“新奇的玩具”叫烟卡。 顾名思义,烟卡就是用从烟盒上剪下带有烟标的盖子制作而成的。孩子们以空掌心拍击地面,烟卡被掌风击中翻面就算赢,赢家顺理成章地将输家的卡片收入囊中。 烟卡,我曾听老板提起过,店里没卖是因为“敏感”。虽然玩法和很多成年人小时候玩的“拍洋画”类似,但烟卡是用烟盒制成的,孩子在玩耍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对烟草产生认识,这是家长们不愿看到的。 有的孩子为了快速增加烟卡数量,竟然催促家长抽烟;有的家长不给买,孩子就自行收集,不仅冒风险向陌生人询问,在街道上寻找被丢弃的烟盒,甚至还会从垃圾桶中翻找。 “烟卡分等级,贵的烟的烟卡就值钱,拿出来特别有面子。妈妈你在网上搜搜,给我买那些值钱的烟卡。”安安满脸期待地看着妈妈,但妈妈的脸色却变得严肃起来。 妈妈掏出手机,打开了网购软件,输入烟卡关键词,果然出现大量卖家,很多店铺标有“保真、稀有、已消毒”等醒目字样。这些店铺销售的烟卡种类繁多,如果想要稀缺牌子,可备注下单。 店铺评论区显然要比商品介绍更精彩,俨然成了家长们观点交锋的“辩论场”。有的家长认为,烟卡和其他收集类卡牌没什么本质区别,不用杞人忧天。也有的家长觉得,玩烟卡能在某种程度让孩子暂时远离电子产品,何乐而不为? “烟草压根就不该让孩子接触,哪怕只是个壳。” “就因为烟卡,导致孩子认识的烟的种类和价格比大人还多,控烟禁烟从何谈起?” 当然,坚持不让孩子接触烟卡的家长仍占多数。 “一个‘烟’字足以表明这不是一个适合儿童接触的玩具。”关掉软件,妈妈果断拒绝了安安,让他在店里好好挑选玩具。 遥控汽车、塑料人偶、益智拼图……也许是家中这些传统玩具太多了,扫了一圈下来,安安终于将目光集聚到了我所在的货架上。 货架上,我和我的朋友挨在一起,等待被有缘人带走。 “白桃果奶”“一桶冰粉”“浓缩牛乳”……一盒盒色彩鲜艳的胶泥被放置在酷似饮料瓶、牛奶桶的容器中,再配以包装上醒目的食品名称字样,这样一款产品如果放在食品店中,完全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我身旁的捏捏类解压玩具也“毫不逊色”,除了常规的可爱卡通造型外,也逐渐向食品看齐,蛋糕、水果,不仅造型逼真,其散发出的浓郁香味更是连包装袋都难以阻挡。 看来将玩具做成食品外形,真的能够吸引孩子们的目光。 “我要这种捏着软软的解压玩具,味道好香。”安安边说边将一个圆形的“捏捏面包”递给妈妈。 用力捏了捏金黄的外皮,闻了闻浓郁的奶香,妈妈反复在包装袋上翻找。“这款玩具除了标明解压玩具、不可食用等字样外,在本体上没有任何标识,拿回家很容易被家里的小弟弟误以为是真正的面包。如果吃掉怎么办?”妈妈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至于我们这类水晶泥玩具,妈妈也曾有所耳闻,“专家曾随机检测4款市面上售卖的‘史莱姆’水晶泥,结果4款样品中都含有硼砂。硼砂误食后可能导致头晕、呕吐、腹泻,长期过量摄入更容易抑制儿童营养吸收,影响生殖和发育。如果孩子在玩水晶泥后没有及时洗手就吃东西,很可能导致中毒”。 看了看货架上的我们,妈妈轻轻地摇了摇头,“儿童玩具为什么有这么多‘坑’,甚至连孩子最基本的安全都无法保障?”妈妈和安安共同挑选了一款积木拼插玩具,结账后便匆匆离开了。 从安安那略显茫然的表情来看,他一定不理解,为什么现在挑个玩具这么“难”。 夜幕降临,顾客渐渐稀少。伴随清脆的锁门声,属于我们玩具的时间开始了。 “来来来,都精神精神,开会了!”作为近期比较得宠的新晋“老大”,自然是由我来召集开会。今天的会议以自我反省为主,议题则围绕安安妈妈的疑问,我们这些新奇玩具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会被家长认为缺乏安全性? “提到安全问题,那我先来吧,毕竟我曾经因此声名狼藉。”首先发言的是此前被很多家长口诛笔伐的萝卜刀: 我是萝卜刀,虽然我名字带个“刀”字,可我的用途并不像金属刀具一般,我既砍不开瓜,也切不了菜,唯一用途就是用塑料制成的刀身供孩子们娱乐。 可是,不论厂家怎么处理我的样貌和材质,我终究还是一把“刀”啊。小朋友们拿起来就甩,这倒没什么,毕竟甩就是我的一种玩法嘛,但后来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拿我对打,他们在模仿短视频平台上那些关于我的视频,视频里大量有关我的演绎都涉及突然甩刀、捅人,甚至“割喉”。这让我惊出一身冷汗,如果能和小朋友交流,我一定会极力劝阻他们不要模仿这些危险动作,但我只能干着急。 孩子们,我虽然是塑料材质,但是尖头处很硬,稍微用力便能插破白纸、扎入苹果。在这一点上,我还是有很大安全隐患的,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伤到你们,虽然这并不是我本意。 第二个自我反省的是一贯不爱说话的臭气包,至于原因,从它的名字应该不难理解吧。 说起自我介绍,其实我是拒绝的,毕竟我的名字没那么雅致。希望大家叫我整蛊玩具,当然,非要叫我“臭气包”“臭屁炸弹”也不是不可以。和萝卜刀这种短暂直观的伤害相比,我的特点在于持久弥漫。 我的构造很简单,就是一个塑料纸包,常常被做成手雷或鞭炮的形状,然后内部充斥着让我变“臭”的气体。当孩子们挤压我之后,我就会“爆炸”,然后瞬间将气体释放出来。看着小伙伴被整蛊了,孩子们会一哄而散,留下我的气味在空中慢慢消散。 以前我从未关心过肚子里究竟是什么气体,只要能让孩子们开心就好了。直到接连发生了一些问题,我才不得不重新“审视”了一下自己。 原来我身体里并不是什么简单的“臭气”,而是一种名为硫化氢的易燃酸性气体,有剧毒,低浓度的硫化氢有臭鸡蛋气味,对人类的眼、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都有影响,如果吸入少量高浓度硫化氢甚至会在短时间内致命。 我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危险的气体,是因为在制作时被喷上了硫化钠水溶液,这种液体属碱性,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触及皮肤和毛发时会造成灼伤,儿童一旦误碰或误食,后果不堪设想。 完了完了,越说越觉得我太不安全了,这么危险的我为什么要被生产出来?还要让孩子们去玩?我不知道…… “说起恶搞,那我们集体发个言吧。”第三位反思的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恶搞证件“天团”。 跟各位介绍一下,这是“黑社会证”“屌丝证”“同居证”……算了,成员太多,大家一起打个招呼吧。 和臭气包相比,我们的构造很简单,一本普普通通的小册子,上面写上一些恶搞的文字。孩子们也不会像甩萝卜刀那样把玩我们,只是将我们放在口袋中,见到合适的人再神秘地将我们拿出来展示,看到我们身上的文字后,孩子们往往都会哈哈大笑。 其实说起来,我们比各位更有历史,毕竟早在十多年前,很多店铺就开始售卖“好友证”“闺蜜证”。不过,客观来看,我们的“前辈”主要以搞笑为主,但我们这一代好像在“恶”趣味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 给一个小学生出示“渣男证”,让一个小女孩持有“处女证”,因专注学习被授予“痴呆证”……我们经常反思,这种自认为搞笑的行为能够为孩子们带来什么?在这种所谓的快乐背后,低俗暴力的语言会不会给未成年人造成价值观扭曲? 有一次,一个持有“黑社会证”的小学生说:“自从有了这个证,整个人的气质焕然一新,同学对我说话都很客气。”我知道担忧变成了现实。 更有甚者,有些厂商想方设法让我们无限接近正规证件的模样,比如印制类似国徽等图案,并盖上自制公章,不仅让孩子难辨真伪,更可能让他们从小对国家证件的公信力缺乏正确认识。 我们被制造出来,本意是为了给孩子们的童年带来快乐,但是快乐真的只能靠这种无下限的恶搞才能带来吗? “各位的发言都很中肯,也都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我来作下总结发言吧。”作为现今的“宠儿”,我也深知我们水晶泥家族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今天安安原本打算挑选我们,但他的妈妈拦住了他,并提到了一种名为硼砂的物质。当时我觉得她很“挑剔”,但是,出于儿童健康的角度,这位家长的“挑剔”很有必要。 的确,水晶泥类商品大多含有硼砂成分,这是因为硼砂作为一种常见的起胶剂,与胶水结合,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能形成硼酸酯键,可以让我们成为柔软可塑的半液态凝胶,变得更加柔软Q弹。 硼砂绝对不可小觑,成人中毒剂量为1克至3克,致死量为15克;儿童致死量为5克;婴幼儿致死量为2克至3克。儿童在把玩含有硼砂的水晶泥时,如果皮肤有伤口,或玩耍时不小心用手碰到口腔,都可能导致硼砂被人体摄入,并在体内蓄积。 很遗憾,由于目前我国的玩具安全系列标准中所涉及的8种特定元素迁移量中,并未包含硼元素,使得在市面上流通的我们,难以从包装和标志上判断硼元素是否达标。家长只能督促孩子们玩耍时避免揉眼睛、摸口鼻,使用后要及时洗手,更要防止误吞吮吸等行为发生。 让我无法理解的是,所有厂商都知道误食我们会带来危害,但为什么越来越热衷于把我们做成各类食物的样子呢? 甚至一些主打DIY水晶泥的商家不会在我们的包装上标有任何禁止食用的警示标识,仅仅是在网购页面用并不起眼的字体注明不可食用。 多数情况下,我们陪伴的对象是辨别力有限的孩子,当一罐和普通酸奶几乎一模一样的水晶泥放在他们面前,边上甚至还有可以用来“品尝”的勺子时,他们会有怎样的举动?如果家长恰好没在身边,孩子又天真地尝了尝我们,我不敢再想下去了…… 玩具是孩子们童年必不可少的伙伴。我们应努力为孩子们创造快乐,但更重要的前提是要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一味地猎奇或追求恶趣味,不仅无法给孩子带来欢乐的童年,更可能给他们乃至整个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 “安全第一,返璞归真。”作为玩具大家庭中的一员,我给自己的定位其实并不复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