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闻
5 1/5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1 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
· 习近平致电祝贺阿比纳德尔
当选连任多米尼加总统
· 听取关于行政复议工作情况的汇报
审议通过《关于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推进海外仓建设的意见》
· “扁担精神”代代相传 为民初心始终不改
· 依法填平招聘暗坑陷阱
· 数字人直播带货,售后会“踢皮球”吗?

依法填平招聘暗坑陷阱

( 2024-05-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马树娟

  近日,教育部发布预警提示,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招聘的幌子诈骗钱财、盗用信息、诱导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毕业生就业权益。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一定要增强防范意识,严防各类陷阱。
  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掘金”的黄金期。他们利用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求职心切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给求职者挖“坑”设陷。这些不法手段既有发布虚假招聘信息骗取钱财、以招聘为名收取各种费用等老套路,也有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创设的新陷阱。比如,一些不法分子与不良网贷平台勾结,以“高薪”为诱饵,设置培训贷、购车贷、美容贷等网贷陷阱,导致求职者不仅求职无果,还背上一身债;有的则以招聘为名,盗用求职者银行卡、手机卡等个人信息,用于诈骗洗钱,让求职者稍有不慎便踩到法律红线。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这些招聘陷阱不仅会让求职者损失钱财,而且会消耗大量时间精力,甚至惹上法律风险。教育部此次列明求职招聘中的几类陷阱,分析其主要特征并作出防范提示,旨在提醒大学生们在求职时,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信息甄别能力,以免“踩雷”“掉坑”。当然,保障求职者合法权益,除了要靠前做好风险警示工作,也需要相关监管部门持续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净化招聘市场环境。4月下旬以来,多地人社、网信、公安等部门陆续针对网络招聘乱象启动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依法维护了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关系到众多家庭的民生福祉、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于招聘市场上的各类暗坑陷阱,多部门要依法合力填平,持续深化治理,这样才能更好护航毕业生们的求职就业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