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环球法治
9 5/9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美西方为一己私利
炮制“中国产能过剩论”
· 美国假人权真霸权的面目早已被国际社会看穿
· 三大因素致全球粮食危机局势持续恶化

遏制打压中国产业发展 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
美西方为一己私利
炮制“中国产能过剩论”

( 2024-05-0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环球法治
  图为广交会上展示的广汽新能源超跑吸引了众多采购商的眼球。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 本报记者 吴琼

  近期,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联手炮制、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美财政部长耶伦日前访问美国佐治亚州一家受益于《通胀削减法案》的光伏电池工厂时竟公开宣称,中国新能源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国际社会有识之士指出,美西方抛出的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看似是经济概念,实质是虚假叙事,背后包藏的是遏制打压中国产业发展的祸心,旨在为本国谋求更有利竞争地位和市场优势,是赤裸裸的经济胁迫和霸道霸凌。
给中国贴标签背后包藏祸心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财政部长耶伦等官员近期持续宣扬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尚博也抛出“中国产能过剩最终将冲击世界市场”论调。此外,七国集团外长会近日发表联合声明,称“中国非市场政策和做法”导致“产能过剩”。
  事实上,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当年,美国曾把中国向世界出口大量物美价廉产品称为“产能过剩”,现在又给中国向世界出口新能源产品贴上“产能过剩”标签。由此可见,中国相较于美国有优势的产业,在美方叙事下,都成了“产能过剩”产业。
  新加坡《联合早报》在报道中称,美国对中国“新三样”所谓“产能过剩论”的指控,旨在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为对中国实施更多制裁或限制铺平道路。
  日前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会议上,不少经济学家和专业人士指出,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令他们难以理解,无论是从市场供需角度,还是从产业层面的实际情况,都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
  的确,“中国产能过剩论”站不住脚,无论是从市场经济原则和价值规律来看,还是结合全球分工和国际市场情况来分析,这一论调都是个伪命题。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出口增多,这是国际分工和市场需求的结果,有利于推动世界绿色发展。
  马来西亚《星报》刊文称,许多跨国公司高管、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都认为,中国在清洁能源、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贡献巨大,是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需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从而实现共赢。
  还有分析指出,在美国大选前夕,一些政客将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作为政治筹码,其政治考虑优先于真正的经济关切。
有识之士敦促摒弃霸权思维
  国际社会敦促美方摒弃霸权思维,秉持开放心态,坚持公平竞争,切实遵守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打造真正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经贸合作环境,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普惠包容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中国新兴产业之所以在国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是中国企业积极创新研发、控制生产成本的结果。部分发达经济体不反思本国相关企业为何失去市场,反而指责中国输出‘过剩产能’,甚至以此为由打压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令人感到可悲。”泰国开泰银行高级副总裁蔡伟才评价说。
  瑞士《新苏黎世报》网站近日刊登该报首席经济学家彼得·菲舍尔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国“产能过剩”:西方的抱怨虚伪且短视》。彼得·菲舍尔在文章中指出,西方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抱怨虚伪且短视,与其抱怨不如直面竞争,推动平等市场准入,从质优价廉的产品中获益。他认为,市场会自行调节所谓的“产能过剩”,反而是保护主义政策会阻碍市场的调节作用。
  《巴基斯坦观察家报》的文章指出,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近期声称,由于政府补贴,中国新能源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事实是,近年来中国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等产业迅速发展,在全球市场形成竞争优势,这本来是市场经济规律正常运行的结果,西方国家对此视而不见,反而试图抹黑中国经济,这是美国和西方主导的“国际认知战”的又一典型例子。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美国智库学者认识到,盲目打压中国会损害美国长远的国家利益。
  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背后隐藏的贸易保护主义感到担忧。他表示,“中国产能过剩论”为保护主义提供了借口,这一论调对全球贸易而言是潜在的危险。按照这一论调,任何国家都不应生产超出其国内消费能力的产品。每个国家只能生产供本国消费的商品,全球贸易将不复存在。“这对每个经济体而言都将是完全而彻底的灾难。”
一意孤行只会造成多输局面
  在全球多国有识之士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背后隐藏的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感到担忧之际,不少人提出这样的质问:按照美西方的逻辑,美国芯片特别是高端芯片有80%用于出口,猪肉和农产品也大量出口,这种情况是否也可称为“产能过剩”?从美西方的角度来看,美国波音公司是否应该减产?美国种植大豆的农场是否应该限产?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近日在一篇驳斥美西方“产能过剩”论调的报道中发出这样的疑问:“什么是‘产能过剩’?西方向亚洲的出口属于产能过剩吗?假如一个国家只为自己的市场进行生产,那么贸易又从何谈起?”
  多国媒体还指出,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整体低迷及外需持续疲弱的大背景下,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靠的是持续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国输出的是合乎海外客户之需的先进产能,中国制造非但不过剩,还是非常受欢迎的“紧俏货”。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全球化时代,在新能源技术进步推动全球供应链深度调整背景下,美西方需客观辩证看待产能问题,多探讨对华产能合作,少给人乱扣帽子。美西方以“产能过剩”为借口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非但不能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反而会损害全球产供链稳定、损害新兴产业成长发展、损害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发展的共同努力。若一意孤行,只会造成多输局面。
  有分析指出,近些年来,真正能称为“产能过剩”的,正是美国炮制的各种伪命题和虚假叙事,还有美国的霸道霸凌行径及其在联合国安理会滥用的一票否决。美国想把这样的过剩产能“倾销”全世界,操纵舆论混淆视听,以维护一己私利。
  然而,事与愿违,这样的套路终究无法真正蒙蔽世人,反而会让人们更加看清美国的霸道霸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