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学院
13 9/13 8 9 10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金融诈骗罪特别从宽于诈骗罪的再认识
· 《礼记》中关于敬老的礼仪
· “新兴生物医学科技伦理治理框架的完善”
国际研讨会举行
· 第十四届Moot Shanghai
国际商事模拟仲裁庭竞赛举行
·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揭牌成立仪式举行
· 西北政法大学深化校风学风建设专题工作会议举行

《礼记》中关于敬老的礼仪

( 2024-03-1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郝铁川 (河南大学法学院教授)

  《礼记》中的《内则》《乡饮酒义》等篇记载了许多尊老、敬老的礼节仪式,对后世中华礼仪特色的形成影响较大。归纳下来,主要有如下十项:
  第一,定期举行敬老宴会。这是一个古老的礼仪。《礼记·内则》说,招待老人的宴会,有虞氏时代叫燕礼,夏代叫飨礼,商代叫食礼,有虞氏在上库设宴款待国老,在下库设宴款待庶老。夏后氏在东序设宴款待国老,在西序设宴款待庶老。殷人在右学设宴款待国老,在左学设宴款待庶老。周人在东郊设宴款待国老,在虞库设宴款待庶老。周人遵循古制而三礼兼用。年满五十岁的老人就可以参加在乡学中举行的敬老宴;年满六十岁的老人就可以参加在王宫小学中举行的敬老宴;年满七十岁的老人就可以参加在大学中举行的敬老宴。从天子到诸侯都适用这条规定。史学家杨宽先生在《西周史》中指出,《礼记》所说的敬老宴和《仪礼·乡饮酒礼》都是同一个礼仪,起源于氏族聚落的会食风俗,旨在尊长和养老,军事民主制时期演变为商量大事的贵族议事会,古希腊和古罗马演进为贵族养老院,而中国还没有走到那一步。
  第二,不同年龄的老人拜见君主时可以采取不同的叩拜礼仪。《礼记·内则》说,八十岁的老人精力已衰,在拜受君命时,只要跪下去连叩两次头就可以了。盲人行动不便,也可照此办理。九十岁的老人越发体衰,可以让他人代替自己拜受君命。
  第三,不同年龄的老人在饮食方面可以享受不同的待遇。《礼记·内则》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不吃粗粮而吃细粮;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没有肉就吃不饱,所以要常备有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饿得快,每顿饭要多做一份,以备零食;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要常吃珍美的食品;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其住室中要经常存有食品,无论他走到哪里,随身都备有饮食。
  第四,对老人的后事要早做准备。《礼记·内则》说,对年满六十岁的老人,做子女的就要为其准备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做好的丧葬用品;对年满七十岁的老人,就要为其准备需要一季时间才能做好的丧葬用品;人到了八十岁,就要为其准备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做好的丧葬用品;人到了九十岁,就要为其准备需要一天时间能做好的丧葬用品。只有绞、纷、袅、冒,这些东西做得快,所以死后再做也不迟。
  第五,对不同年龄的老人,要着重注意满足其生理的特殊需求。《礼记·内则》说,人到了五十岁就开始衰老;到了六十岁饭没有肉就吃不饱;到了七十岁没有丝绵就会感到身上不暖;到了八十岁没有人暖被窝就睡不暖和;到了九十岁即使有人暖被窝也睡不暖和了,还要增加些暖壶之类的措施。
  第六,不同年龄的老人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拄杖。《礼记·内则》说,五十岁以后可以拄杖于家;六十岁以后可以拄杖于乡;七十岁以后可以拄杖于国都;八十岁以后可以拄杖上朝;九十岁以后,天子若有事询问,就应派人到他家请教,还要带上好吃的。
  第七,君主对不同年龄做官的老人,要给予不同的照顾。《礼记·内则》说,大夫到了七十岁,就可以不在朝里侍候,可以告老退休,遇到丧事只要身穿孝服就行,其他礼数全免;八十岁以后,天子要每月派人前去问安;九十岁以后,天子每天要派人送去食品。
  第八,君主对不同年龄的平民老人要给予不同的政策优待。《礼记·内则》说,到了五十岁的平民老人,就可以不服劳役;六十岁以后就不服兵役;七十岁以后就不再参与应酬宾客的活动;八十岁以后连祭祀丧葬这类重要的事也不用参与了。家有八十岁以上老人者,可以豁免家中一名成员的劳役;家有九十岁以上老人者,可以豁免全家成员的劳役。盲人的待遇同此。
  第九,关于养老的目的。《礼记·内则》借用曾子之口说,孝子的养老,首先在于使父母内心快乐,不违背他们的旨意;其次才是言行循礼,使他们听起来高兴,看起来快乐,使他们起居安适,在饮食方面尽心侍候周到,直到孝子死而后已。所谓“终身”孝敬父母,不是说终父母的一生,而是终孝子自己的一生。所以,虽然父母已经去世,但他们生前所爱的,自己也要爱;他们生前所敬的,自己也要敬;就是对他们喜欢的犬马也都是如此对待,更何况对他们爱敬的人呢!
  第十,关于天子敬老的目的。《礼记·内则》说,五帝时代的主要目的是效法老人,以他们为榜样;三代时期除了有效法的含义以外,还在养老典礼上请他们训话。五帝时代着重于效法他们,没有设下“乞言”这个节目,只是把他们的优良德行记载下来,成为敦厚之史。三代时期养老也效法老人们的德行,但在养老典礼临近结束时要请他们训话,留下宝贵意见,但这样做也不是硬性强迫,而是随老人们的自愿。三代时期也要把老人的善言厚德记录下来,成为敦厚之史。
  古代尊老、敬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那个时代老人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所具备的智慧较之年轻人丰富。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就在《代沟》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即前喻文化、并喻文化(也有人译成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要而言之,前喻文化指的是年轻人要向年长者学习,后喻文化则倒过来,年长者需要向年轻人请教,并喻文化是指不管什么年纪都要一起学习。前喻文化,即所谓“老年文化”,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相对简单,经验十分宝贵,而老人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因此,那个时期曾经流行“谁的胡子多,谁的智慧就多”的说法。老人是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更是年轻一代的行为标准。老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而且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简朴的道德是非观念。礼仪是时代的标志和记忆,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到了工业化时期,现代科技知识和传统习惯此起彼伏,老年人和年轻人各有千秋,因此并喻时期到来了。到了信息化时代,年轻人在掌握新知识、新理念方面,较之老年人有优势,因而老年人会倒过来向年轻人请教一些新知识,因此后喻时期到来。这道理犹如毛主席在20世纪50年代接见中国留苏学生说的那样: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