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调研
9 4/9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关键少数”要牢固树立“五观”
· 用法治力量守护好千年“翠云”
· 依法绘就绿水青山动人画卷
· 普法强基“接地气” 服务群众“零距离”

普法强基“接地气” 服务群众“零距离”

( 2024-03-0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调研
  王文生 云南省曲靖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全民普法和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云南省曲靖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探索普法方式,着力将枯燥难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场景,突出普法重点、建强普法队伍,推动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走深走实、深入人心。
  一、压实普法责任
  当前,曲靖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赶超跨越、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持续巩固曲靖良好发展态势、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我们坚持强基固本,把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作为全市“安全稳定建设年”重要内容,与全市奋进新征程推动新跨越三年行动一体推进,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三年行动、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工作融合推进,推动县、乡、村“三级书记”带头抓、亲自抓。
  实行工作定期调度、督导检查和通报问责制度,推动市级相关部门严格落实“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组(网格)、网格包户”一包到底的责任体系,强化共同担当的责任意识,既压实属地主体责任,也明确市级挂包单位和工作队的连带责任。
  坚持强基固本,转变各地就命案抓命案的观念,将开展专项普法作为抓好命案防控的源头性、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提升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甄别隐患、防范命案的能力。
  二、建强普法队伍
  建强普法队伍是做好专项普法工作的基础,只有建设一支讲政治、高素质、业务精、接地气的普法队伍,才能有效推动普法工作的开展。
  我们体系化推进“群众身边不走的普法队伍”建设,建立三级专项普法工作队的组织形式和“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机制,全面夯实基层普法根基。整合市县乡三级普法队伍力量和社会普法资源,组建234支普法工作队、176支志愿者工作队,培养8943名村组“法律明白人”,全市5306名政法干警每季度到挂包村(社区)全覆盖开展法治宣传活动。省、市专项普法工作队到全市9个县(市、区)及曲靖经开区开展下沉专项普法,2023年以来共完成6轮集中下沉普法。
  注重提升普法效果,对有矛盾纠纷、法律咨询、特殊情况的村民,组织普法工作队员、“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等专业人员进行面对面普法。
  与政协机关联合,依托乡镇(街道)政协委员工作室,采取“固定+移动”的模式,以协商议事室、院坝、凉亭、长廊等为场所开展协商活动,打造各具特色的普法强基“院坝协商”典型样板。
  三、突出普法重点
  近年来发生的重大案事件,犯罪地多在农村地区、城郊接合部,犯罪主体多为文化水平较低、身处矛盾纠纷中的当事人。因此,我们在开展普法工作时突出普法重点,不断提升普法工作质效。
  将全市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高、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信访问题突出的农村地区、城郊接合部、矛盾纠纷多发地、边远山区等确定为重点普法区域。如深入近年来命案较为多发的乡镇(街道)开展6轮集中下沉普法,强化以案释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着力提升普法针对性、实效性。
  把文化程度较低的社会闲散人员、外出务工人员、大龄未婚人员,琐事口角、婚恋家庭、邻里关系、经济纠纷等矛盾双方当事人,不良行为青少年和特殊人群作为重点普法对象。如根据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发现的线索信息,将相关风险人员按照风险等级逐级交办进行宣传疏导,“点对点”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围绕外出务工群体,发放《务工人员实用法律手册》等普法资料,建立外出务工群体普法联络员、普法联系点、法律服务保障等机制;围绕青少年群体,开展普法主题班会、“家长法治课堂”等活动。
  四、创新普法方式
  普法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公众对法治的兴趣,这样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主动参与,使普法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联合市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文工团等部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情景剧、快板、小品等方式,编排了一批“接地气”的法治宣传文艺作品,在全市排查出矛盾纠纷较为突出的30个乡镇,深入实地举办“普法进万家·平安伴我行”展演,并在省委政法委支持下进行全省网络直播。
  依托全市新媒体平台创作推出线上普法宣传产品,推出《法治曲靖》《普法公开课》电视栏目、“以案释法”“小司说法”等普法专题,制作“小警说法”微电影、微动漫、情景剧等法治宣传作品,开通上线“知法明理”学法小程序,不断提升普法质效。
  在少数民族地区积极探索双语普法新模式,结合当地唱山歌习俗,创作《普法强基阿溜溜》《拒绝家庭暴力》等系列山歌,歌曲内容通俗易懂、旋律熟悉亲切,在百姓口中广为传唱,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五、注重成果转化
  从实践来看,将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才能在全社会更好地培育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我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普法工作嵌入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命案防控攻坚、婚姻家庭纠纷排查化解等专项工作中,贯穿化解纠纷、排查隐患、信访接待、接处警、特殊群体服务管理等工作全过程,实现普法与调处化解、疏导稳控一体化推进。
  推动普法教育进网格,动态更新重点普法对象数据库,及时推送共享,提升普法工作的实效性。发挥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作用,运用议事会、理事会、听证会等形式,开展以案说法、释法明理等群众法治交流活动,引导群众强化法律规则意识,提升法治素养。
  注重把维护公共秩序、引导民风民俗、规范日常行为、邻里和睦、孝老爱亲、犯罪可耻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发挥其规范引导调节作用,将基层治理“软约束”变为“硬抓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