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身影
|
|
□ 本报记者 范瑞恒 □ 本报通讯员 丛丽 “陈奶奶,我们给您送饺子来啦。”端着热气腾腾的饺子,郝砚蝶和同事们在冬至日敲开了社区独居老人的家门。“真好。”吃着美味的饺子,老人开心地笑了。 类似的温馨场景在天津市和平区南营门街道天兴里社区经常上演,发起人是天兴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郝砚蝶。 在社区工作8年,从“一头雾水”到调解千余件纠纷,郝砚蝶用专业、敬业和耐心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人们口中的“好主任”。2023年10月,郝砚蝶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天兴里社区是老旧小区,公共配套设施、房产继承等问题成为辖区的矛盾“集中点”。作为社区的“一把手”,郝砚蝶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归纳出化解矛盾纠纷的准则: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就这样,在一次次释法说理中,她把“大事不出社区、小事不出楼栋”落到了实处。 “家里无法用水。”辖区居民王阿姨向郝砚蝶反映,有人私自关掉楼内自来水阀门,造成全楼用水困难。而在此时,同楼栋的李大爷找到郝砚蝶,说自己的家被水“淹”了,请求“主持公道”。 来到现场,郝砚蝶拿起墩布簸箕将李大爷家打扫干净,随后查看漏水原因。原来,该单元楼因下水管道堵塞,导致住在一楼的李大爷家地漏返水,李大爷不得已关上了管道阀门。 郝砚蝶一边劝说李大爷打开阀门,保证住户用水,一边告知楼上居民用水时注意。在她的苦口婆心劝说下,矛盾纠纷暂时平息。 “要第一时间找到化解方法,不然容易出现不和谐因素。”郝砚蝶说,第二天一大早,她就组织双方当事人和房管部门、物业维修人员共同商讨维修方案,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 邻里矛盾是郝砚蝶碰到最多的,也是较棘手的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她都会第一时间到现场查看处理,认真倾听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和想法,找到调解的突破点。 “她的电话每天24小时在线。”同事梁熠辉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在郝砚蝶眼里,群众的事最要紧。 “电梯发生故障,严重影响居民的出行。”接到电话,郝砚蝶立刻赶到现场,一边联系维修人员,一边解决老人、骨折孩子的下楼难题。 安抚好居民,郝砚蝶与维修人员一起检查电梯故障成因。得知需要更换电梯线缆,郝砚蝶草拟了一份维修方案,与同事挨家挨户征求意见,等到电梯恢复运行已经是夜里11点。 “群众无小事。”郝砚蝶介绍,许多矛盾纠纷都是由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如果调处不及时,就会酿成大纠纷。 针对辖区特点,郝砚蝶把工作重点放在“防”上,由“被动调解”到“主动出击”,由“问题上门”到“上门找题”。她坚持矛盾纠纷边排查边化解的工作原则,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对“矛盾苗头”统一建立台账,实现纠纷事先“预警”、提前“吹哨”。 不仅如此,郝砚蝶创新“互联网+普法”新模式,在社区组建法律顾问服务微信群,每日推送时事新闻、法律知识、案例解析,解答群众在微信群里提出的法律问题;以“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聘请社区民警、律师为普法宣传员,为居民开展法治宣讲,让法律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图为郝砚碟在调委会开展纠纷化解工作。 和平区南营门街道供图

|
|
郝砚蝶:主动出击预防矛盾的“好主任”
|
|
|
|
( 2024-02-1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身影 |
|
□ 本报记者 范瑞恒 □ 本报通讯员 丛丽 “陈奶奶,我们给您送饺子来啦。”端着热气腾腾的饺子,郝砚蝶和同事们在冬至日敲开了社区独居老人的家门。“真好。”吃着美味的饺子,老人开心地笑了。 类似的温馨场景在天津市和平区南营门街道天兴里社区经常上演,发起人是天兴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郝砚蝶。 在社区工作8年,从“一头雾水”到调解千余件纠纷,郝砚蝶用专业、敬业和耐心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人们口中的“好主任”。2023年10月,郝砚蝶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天兴里社区是老旧小区,公共配套设施、房产继承等问题成为辖区的矛盾“集中点”。作为社区的“一把手”,郝砚蝶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归纳出化解矛盾纠纷的准则: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就这样,在一次次释法说理中,她把“大事不出社区、小事不出楼栋”落到了实处。 “家里无法用水。”辖区居民王阿姨向郝砚蝶反映,有人私自关掉楼内自来水阀门,造成全楼用水困难。而在此时,同楼栋的李大爷找到郝砚蝶,说自己的家被水“淹”了,请求“主持公道”。 来到现场,郝砚蝶拿起墩布簸箕将李大爷家打扫干净,随后查看漏水原因。原来,该单元楼因下水管道堵塞,导致住在一楼的李大爷家地漏返水,李大爷不得已关上了管道阀门。 郝砚蝶一边劝说李大爷打开阀门,保证住户用水,一边告知楼上居民用水时注意。在她的苦口婆心劝说下,矛盾纠纷暂时平息。 “要第一时间找到化解方法,不然容易出现不和谐因素。”郝砚蝶说,第二天一大早,她就组织双方当事人和房管部门、物业维修人员共同商讨维修方案,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 邻里矛盾是郝砚蝶碰到最多的,也是较棘手的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她都会第一时间到现场查看处理,认真倾听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和想法,找到调解的突破点。 “她的电话每天24小时在线。”同事梁熠辉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在郝砚蝶眼里,群众的事最要紧。 “电梯发生故障,严重影响居民的出行。”接到电话,郝砚蝶立刻赶到现场,一边联系维修人员,一边解决老人、骨折孩子的下楼难题。 安抚好居民,郝砚蝶与维修人员一起检查电梯故障成因。得知需要更换电梯线缆,郝砚蝶草拟了一份维修方案,与同事挨家挨户征求意见,等到电梯恢复运行已经是夜里11点。 “群众无小事。”郝砚蝶介绍,许多矛盾纠纷都是由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如果调处不及时,就会酿成大纠纷。 针对辖区特点,郝砚蝶把工作重点放在“防”上,由“被动调解”到“主动出击”,由“问题上门”到“上门找题”。她坚持矛盾纠纷边排查边化解的工作原则,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对“矛盾苗头”统一建立台账,实现纠纷事先“预警”、提前“吹哨”。 不仅如此,郝砚蝶创新“互联网+普法”新模式,在社区组建法律顾问服务微信群,每日推送时事新闻、法律知识、案例解析,解答群众在微信群里提出的法律问题;以“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聘请社区民警、律师为普法宣传员,为居民开展法治宣讲,让法律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图为郝砚碟在调委会开展纠纷化解工作。 和平区南营门街道供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