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法
|
|
□ 本报记者 王 春 □ 本报通讯员 朱俊杰 陈昊
从2017年成立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以来,杭州知识产权法庭、杭州破产法庭、杭州国际商事法庭相继设立。立足浙江省独有的“三庭一院”专业化审判矩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进一步做优能动司法,做实为大局服务?杭州法院以能动司法、精准施策的生动实践,迎考“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这道大题。 “在广泛调研走访和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杭州中院探索构建‘三庭一院’一体协同的能动司法新模式,突破带动现代化法院范例建设。”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陈志君近日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杭州中院通过加强工作联动、机制衔接、资源融合,不断放大倍增裂变的整体效应,以高水平司法支撑和服务高质量发展。 能动司法服务发展一盘棋 2023年7月,杭州中院出台《关于以“三庭一院”突破带动建设现代化法院范例 服务保障三个“一号工程”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包含七个方面28条具体内容,聚焦商事合同、知识产权、国际贸易、企业破产等纠纷的堵点、难点问题,涵盖服务保障创新提质、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以及平安、法治建设等内容,系统回应了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司法治理新需求。 虽然在应对经济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问题上,三个专门法庭与杭州互联网法院有着独特优势,但“单打独斗”意味着资源有限、力量单薄。若要形成有效的司法保障力量,就必须加强协同、形成合力、握指成拳。 2023年8月,一起涉及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涉外民商事件,由跨庭合议庭进行审理。该案中,双方当事人因钱塘区医药港小镇上的某工程项目产生争议。案件涉及外籍当事人,案涉工程又与生物医药技术相关,杭州知识产权法庭恰好能够满足当事人的专业化司法需求。秉持能动司法、协同履职理念,杭州国际商事法庭与杭州知识产权法庭组成跨庭合议庭,公正高效推进案件审理。 着眼破产案件中的生态治理问题,杭州法院充分发挥两级法院协同联动机制,由杭州环境资源审判庭指导富阳法院试点开发破产企业“生态e治”应用,集协同识别、机构选定、智能监管、费用保障、多元考评五大功能于一体,有力推动危废物品处置风险闭环管理,助力环境修复,入选营商环境“微改革”省级项目库、杭州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 减时降费多元解纷一张网 打造多元纠纷化解机制,构建专业、高效、便捷的权利救济渠道,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成为“三庭一院”协同创新的一大亮点。 在商事纠纷化解领域,杭州中院不断探索与行政机关、行业协会等部门的高效联动机制。 2021年7月,杭州中院联合市司法局,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市场化解纷试点,为当事人提供高效解纷服务。现已培育120余家市场化调解组织,诉前化解率提升至40%以上,为当事人节省解纷成本1.8亿元。 相关机制成果入选全国法院“十大最具创新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和全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 杭州法院坚持把智库建设作为做实多元解纷机制、增强调解工作成效的重要举措。与杭州市贸促会等单位共同创建发展的中国(杭州)知识产权·国际商事调解云平台,为打造涉企“一站式”多元解纷优选地提供高水平的“专家库”“智囊团”。 此外,杭州中院还与清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知名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借助院校法学理论研究的优势资源,助力提升专业化审判和调解效能。 跨域协同共建共享一股绳 2023年7月,全国首家生物经济审判庭正式揭牌运行,拉开了服务保障区域生物经济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12月,生物经济司法保护案例研究基地落户钱塘区,集中探索生物经济领域司法裁判规则。一场司法护航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中国医药港召开,法官们与高校教授、实务专家会聚一堂,热议前瞻性法律问题。 立足审判职能持续发力,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开展多跨协同。杭州法院强化立审执破融合衔接,协同开展诉源治理,健全立转破、审转破工作机制,最大限度挽救有发展前途的企业。 依托“浙江全域数字法院”改革,杭州突破单一数据壁垒,实现办案办公平台与知产智审、破产智审、数智国商等系统间数据资源共享。 秉持涉企矛盾纠纷“全周期管理”理念,组织“三庭一院”联合发布涵盖知识产权、破产、国际商事领域的法护营商典型案例,协同开展企业调研走访,精心筹备多形式、广覆盖的普法宣教活动,研究制定各类诉讼指引手册,及时为市场主体提供法律咨询和风险预警。 陈志君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向前推进一步,司法服务保障就要跟进一步。杭州法院将聚焦省委三个“一号工程”和市委“十大攀登行动”,做优“三庭一院”能动司法新模式,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不断织密营商环境法治保护网,以高水平司法支撑和服务高质量发展,为杭州在全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中勇攀高峰、勇立潮头贡献司法力量。
|
杭州“三庭一院”突破带动建设现代化法院范例
|
一体协同提升司法服务保障水平
|
|
|
|
( 2024-02-0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本报记者 王 春 □ 本报通讯员 朱俊杰 陈昊
从2017年成立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以来,杭州知识产权法庭、杭州破产法庭、杭州国际商事法庭相继设立。立足浙江省独有的“三庭一院”专业化审判矩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进一步做优能动司法,做实为大局服务?杭州法院以能动司法、精准施策的生动实践,迎考“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这道大题。 “在广泛调研走访和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杭州中院探索构建‘三庭一院’一体协同的能动司法新模式,突破带动现代化法院范例建设。”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陈志君近日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杭州中院通过加强工作联动、机制衔接、资源融合,不断放大倍增裂变的整体效应,以高水平司法支撑和服务高质量发展。 能动司法服务发展一盘棋 2023年7月,杭州中院出台《关于以“三庭一院”突破带动建设现代化法院范例 服务保障三个“一号工程”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包含七个方面28条具体内容,聚焦商事合同、知识产权、国际贸易、企业破产等纠纷的堵点、难点问题,涵盖服务保障创新提质、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以及平安、法治建设等内容,系统回应了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司法治理新需求。 虽然在应对经济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问题上,三个专门法庭与杭州互联网法院有着独特优势,但“单打独斗”意味着资源有限、力量单薄。若要形成有效的司法保障力量,就必须加强协同、形成合力、握指成拳。 2023年8月,一起涉及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涉外民商事件,由跨庭合议庭进行审理。该案中,双方当事人因钱塘区医药港小镇上的某工程项目产生争议。案件涉及外籍当事人,案涉工程又与生物医药技术相关,杭州知识产权法庭恰好能够满足当事人的专业化司法需求。秉持能动司法、协同履职理念,杭州国际商事法庭与杭州知识产权法庭组成跨庭合议庭,公正高效推进案件审理。 着眼破产案件中的生态治理问题,杭州法院充分发挥两级法院协同联动机制,由杭州环境资源审判庭指导富阳法院试点开发破产企业“生态e治”应用,集协同识别、机构选定、智能监管、费用保障、多元考评五大功能于一体,有力推动危废物品处置风险闭环管理,助力环境修复,入选营商环境“微改革”省级项目库、杭州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 减时降费多元解纷一张网 打造多元纠纷化解机制,构建专业、高效、便捷的权利救济渠道,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成为“三庭一院”协同创新的一大亮点。 在商事纠纷化解领域,杭州中院不断探索与行政机关、行业协会等部门的高效联动机制。 2021年7月,杭州中院联合市司法局,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市场化解纷试点,为当事人提供高效解纷服务。现已培育120余家市场化调解组织,诉前化解率提升至40%以上,为当事人节省解纷成本1.8亿元。 相关机制成果入选全国法院“十大最具创新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和全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 杭州法院坚持把智库建设作为做实多元解纷机制、增强调解工作成效的重要举措。与杭州市贸促会等单位共同创建发展的中国(杭州)知识产权·国际商事调解云平台,为打造涉企“一站式”多元解纷优选地提供高水平的“专家库”“智囊团”。 此外,杭州中院还与清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知名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借助院校法学理论研究的优势资源,助力提升专业化审判和调解效能。 跨域协同共建共享一股绳 2023年7月,全国首家生物经济审判庭正式揭牌运行,拉开了服务保障区域生物经济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12月,生物经济司法保护案例研究基地落户钱塘区,集中探索生物经济领域司法裁判规则。一场司法护航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中国医药港召开,法官们与高校教授、实务专家会聚一堂,热议前瞻性法律问题。 立足审判职能持续发力,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开展多跨协同。杭州法院强化立审执破融合衔接,协同开展诉源治理,健全立转破、审转破工作机制,最大限度挽救有发展前途的企业。 依托“浙江全域数字法院”改革,杭州突破单一数据壁垒,实现办案办公平台与知产智审、破产智审、数智国商等系统间数据资源共享。 秉持涉企矛盾纠纷“全周期管理”理念,组织“三庭一院”联合发布涵盖知识产权、破产、国际商事领域的法护营商典型案例,协同开展企业调研走访,精心筹备多形式、广覆盖的普法宣教活动,研究制定各类诉讼指引手册,及时为市场主体提供法律咨询和风险预警。 陈志君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向前推进一步,司法服务保障就要跟进一步。杭州法院将聚焦省委三个“一号工程”和市委“十大攀登行动”,做优“三庭一院”能动司法新模式,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不断织密营商环境法治保护网,以高水平司法支撑和服务高质量发展,为杭州在全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中勇攀高峰、勇立潮头贡献司法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