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我想用一个词形容这段时间的学习体会,那就是‘惊喜’!”在北京市百名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首期培训班结业座谈会上,中伦律师事务所律师侯彰慧说。她表示,能够从严格的选拔中成功入选,并通过3个阶段的学习收获满满,是双重的“惊喜”。 《首都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发布以来,越来越多的首都法律人收获这份惊喜。2023年9月,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法律论坛上,北京市司法局晒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路线图”,计划用3年时间培养百名包括涉外律师、公证员、仲裁员、司法鉴定人和法治岗位公务员在内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让他们熟知国内外法律、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业务,为首都涉外法治建设、服务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 在此之前,该局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作的北京市百名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首期培训班已经开班,从律师、公证、仲裁、司法鉴定等行业中选拔出来的33名涉外法治人才,共同参与了为期两个月的专业培训。北京市司法局明确提出,将把该项目打造成北京市司法行政领域开展涉外人才培训的“样板工程”和全国司法行政领域涉外人才培养的“北京名片”。 “我们制定《北京市百名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培训目标、组织领导、经费保障等内容,做细做好培训工作计划。同时,组织有关处室和行业协会成立工作专班,负责项目的具体推进。”北京市司法局律师工作处有关负责人说。 据全程参与律师学员选拔的北京市律师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选拔工作从政治素质、年龄结构、执业背景、知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量。除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优秀的英文听说能力和10年以上涉外法律服务经历外,还充分考虑涉外律师的成长规律,兼顾大中型优秀涉外律师事务所和中小型专业化律师事务所,让优秀人才都能拥有平等竞争的机会。 “我们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密切合作,组织学员开展校内学习、国内实践、新加坡访学3个阶段的集中培训。”据北京市司法局律师工作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在集中授课阶段,培训班邀请国内外法学、经济贸易等领域学者、教授及涉外法治领域资深法官、企业高管,采取实务专家分享、小组专题讨论等多种授课形式;赴粤港澳大湾区考察期间,学员们深入多家企业,与法院、律所及仲裁、公证、司法鉴定机构工作人员展开交流座谈;在新加坡访学阶段,学员们从不同视角感受经济社会变革对法律行业的影响,对企业的涉外法律服务需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此次培训班只是北京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厚积薄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聚焦首都涉外领域法治需求,持续加强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 在公证领域,涉外公证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涉外公证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走上“快车道”。北京市司法局积极推荐公证员参加涉外公证业务专题培训,加强与国(境)外同行交流合作,指导市公证协会成立涉外及涉港澳台专门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与国际和港澳台公证组织的交流合作。 在仲裁领域,“涉外仲裁人才培训”系列成为北京仲裁委员会2023年仲裁员沙龙活动的“重头戏”。8月27日至10月15日,活动聚焦国际商事仲裁的取证程序、法律适用、裁决书写作等仲裁实务问题,先后举办5期培训活动,邀请多位具有丰富理论与实务经验的仲裁领域专家进行交流和分享。此外,北京仲裁委员会还积极参与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国际仲裁)研究生培养项目,为完善涉外仲裁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涉外仲裁人才贡献力量。 北京市司法局大力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市9家律所境外分支机构覆盖“一带一路”沿线29个国家,首都律师已具备为国家对外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多领域、全方位法律服务的能力。近3年来,公证行业累计办理涉外公证事项47万件,出具的涉外公证书发往180余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辐射“一带一路”沿线90%以上的国家。2023年上半年,北京仲裁委员会共受理国际商事案件118件,总标的额达28.28亿元。 今后,所有被纳入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的学员,均将通过担任院校涉外法治研究机构实务专家、优先纳入各类人才库和智库、优先推荐参加中外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所长,为推动北京市法治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京司宣
|
|
首都司法行政系统加快建设涉外法治人才高地
|
|
|
|
( 2024-01-3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我想用一个词形容这段时间的学习体会,那就是‘惊喜’!”在北京市百名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首期培训班结业座谈会上,中伦律师事务所律师侯彰慧说。她表示,能够从严格的选拔中成功入选,并通过3个阶段的学习收获满满,是双重的“惊喜”。 《首都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发布以来,越来越多的首都法律人收获这份惊喜。2023年9月,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法律论坛上,北京市司法局晒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路线图”,计划用3年时间培养百名包括涉外律师、公证员、仲裁员、司法鉴定人和法治岗位公务员在内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让他们熟知国内外法律、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业务,为首都涉外法治建设、服务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 在此之前,该局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作的北京市百名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首期培训班已经开班,从律师、公证、仲裁、司法鉴定等行业中选拔出来的33名涉外法治人才,共同参与了为期两个月的专业培训。北京市司法局明确提出,将把该项目打造成北京市司法行政领域开展涉外人才培训的“样板工程”和全国司法行政领域涉外人才培养的“北京名片”。 “我们制定《北京市百名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培训目标、组织领导、经费保障等内容,做细做好培训工作计划。同时,组织有关处室和行业协会成立工作专班,负责项目的具体推进。”北京市司法局律师工作处有关负责人说。 据全程参与律师学员选拔的北京市律师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选拔工作从政治素质、年龄结构、执业背景、知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量。除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优秀的英文听说能力和10年以上涉外法律服务经历外,还充分考虑涉外律师的成长规律,兼顾大中型优秀涉外律师事务所和中小型专业化律师事务所,让优秀人才都能拥有平等竞争的机会。 “我们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密切合作,组织学员开展校内学习、国内实践、新加坡访学3个阶段的集中培训。”据北京市司法局律师工作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在集中授课阶段,培训班邀请国内外法学、经济贸易等领域学者、教授及涉外法治领域资深法官、企业高管,采取实务专家分享、小组专题讨论等多种授课形式;赴粤港澳大湾区考察期间,学员们深入多家企业,与法院、律所及仲裁、公证、司法鉴定机构工作人员展开交流座谈;在新加坡访学阶段,学员们从不同视角感受经济社会变革对法律行业的影响,对企业的涉外法律服务需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此次培训班只是北京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厚积薄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聚焦首都涉外领域法治需求,持续加强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 在公证领域,涉外公证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涉外公证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走上“快车道”。北京市司法局积极推荐公证员参加涉外公证业务专题培训,加强与国(境)外同行交流合作,指导市公证协会成立涉外及涉港澳台专门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与国际和港澳台公证组织的交流合作。 在仲裁领域,“涉外仲裁人才培训”系列成为北京仲裁委员会2023年仲裁员沙龙活动的“重头戏”。8月27日至10月15日,活动聚焦国际商事仲裁的取证程序、法律适用、裁决书写作等仲裁实务问题,先后举办5期培训活动,邀请多位具有丰富理论与实务经验的仲裁领域专家进行交流和分享。此外,北京仲裁委员会还积极参与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国际仲裁)研究生培养项目,为完善涉外仲裁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涉外仲裁人才贡献力量。 北京市司法局大力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市9家律所境外分支机构覆盖“一带一路”沿线29个国家,首都律师已具备为国家对外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多领域、全方位法律服务的能力。近3年来,公证行业累计办理涉外公证事项47万件,出具的涉外公证书发往180余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辐射“一带一路”沿线90%以上的国家。2023年上半年,北京仲裁委员会共受理国际商事案件118件,总标的额达28.28亿元。 今后,所有被纳入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的学员,均将通过担任院校涉外法治研究机构实务专家、优先纳入各类人才库和智库、优先推荐参加中外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所长,为推动北京市法治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京司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