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军事广角
13 7/13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强军报国 科研为战
· 陆军举行十大标兵颁奖仪式
· 今年上半年征兵工作下月开始
· “2023年度国防经济论坛”在京召开
· 向全国双拥模范致慰问信
· 向广大官兵和优抚对象致慰问信
· 退役军人事务部首次对外发布
10位在韩志愿军烈士身份确认

强军报国 科研为战
记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白晓颖

( 2024-01-3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军事广角
  图为白晓颖品读钱学森手稿。 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供图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穿上这身‘孔雀蓝’转眼已经4年了。”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白晓颖说,“来到军事科学院后,我非常庆幸自己的选择。”
  自2019年放弃清华大学副教授身份成为军队文职人员以来,白晓颖攻坚克难、锐意创新,推动解决网信体系建设、数据资源治理、信息服务等领域一系列技术难题,为数据赋能部队战斗力生成作出重要贡献。“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一些平凡的工作,尽了一名军事科研人员应尽的职责。”她自谦地说。
给科研工作注入一股清流
  从西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后,白晓颖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读研。为进一步开拓学术视野,她选择去国外深造。学成之后,白晓颖毅然踏上回国之路。
  2002年起,白晓颖任教于清华大学。她先后在软件工程、服务计算、数据工程、知识工程等领域展开大量教学和科研工作,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还荣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教育部精品课程等诸多荣誉。
  2019年的一天,白晓颖听闻新调整组建的军事科学院面向社会延揽人才。“现代战争打的是信息、数据、智能,这不正是我的专业领域吗?”此后,白晓颖选择成为“孔雀蓝”中的一员,到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任职。
  白晓颖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军队时,已是计算机领域知名专家,但军事科研对她来说是个全新领域。有时工作结束已是深夜,她又开始不知疲倦地进行军事知识补课。她了解军队信息化建设与作战应用等方面需求,梳理出军事信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凝练出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白老师下载了数以‘TB’计的文献资料,3个多月借阅了近百本各类文献资料,那是我好几年的借阅量。”一名科研人员说。
  “起初,以为白副主任加班加点是为了快速熟悉工作,没想到,她几年如一日坚持到现在。”白晓颖的同事如此评价。
  白晓颖就像一台“高速并行的服务器”,有时要负责数个项目,却能在不同频道间流畅切换,清晰高效地指导工作。为全面掌握各个项目进展情况,她常与相关人员研讨。“有事随时沟通,我都在。”这是她常说的一句话。
  2022年年底,白晓颖领受某网信建设任务,挑起总工程师重任。这项任务的难点在于要把多个系统、不同型号的设备集成一体,共同管理、共享信息。此外,在进行数据和应用迁移、升级、适配的同时,还要保证业务系统正常运行,可谓难上加难。
  “这种‘无感迁移’,就像把人的脑袋在不知不觉中移植到另一个躯体,几乎不可能。”参与任务的同事回忆说。
  那段时间,白晓颖每天早6点开始工作,协调处理各类问题,直到深夜才休息。她就像一个“思想的管道工”,哪个科研项目出现认识观念堵塞,就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疏通清理。凭着深厚的学术积累,白晓颖总能将一堆杂乱无序的信息梳理得一清二楚。
  8个多月时间,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攻克了数不清的难题,数十个单位的系统“无感迁移”到同一张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圆满完成。
  “白晓颖给我们的科研工作注入了一股清流。”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领导说。
  这几年,白晓颖带领团队积极探索“理技融合”科研模式,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组织策划跨领域跨专业合作研究,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军事科研技术路线,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军队建设的一支新锐力量
  春夏之交,白晓颖一行来到戈壁大漠边防某部,深入指挥所、测试站、控制室一线,与官兵面对面座谈交流;结合最新科研成果,为部队网信系统建设、数据资源使用等方面出谋划策。
  文职人员是军队建设的新锐力量。白晓颖说:“身为其中一员,应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光辉篇章。当战争来临时,每个人都是战士。军队文职人员无论博士硕士,都要自觉当新时代强军事业的勇士。”从入职那天起,她就急切地更新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努力完成身份转变、角色转换。
  几年来,把自己当新兵的白晓颖深入了解部队、积极融入基层,极力推动科研成果在战备训练、装备试验等领域应用落地,走出一条“需求—技术—成果—应用—反馈”的路子。
  她策划开展“数智砺战”系列活动,带领科研骨干深入一线作战部队调研数据需求,了解数据使用情况,开展精准对接服务,为部队既送资源、数据,又给方案、技术,开展“点到点”“菜单式”服务。
  前不久,某重大专项课题竞标中,白晓颖作为军事科学院代表,与其他军地人员组成联合项目组。她特别强调注重军事需求,定下向战胜战的基调和标高,赢得军地单位一致认可,为项目最终胜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白晓颖始终以备战打仗为牵引,瞄准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急需,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带领团队集智攻关。“越是深入研究,越觉得科技赋能战斗力任重道远。这已不是一种紧迫感,而是一种危机感。”白晓颖说。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四届军事大数据论坛上,作为论坛负责人的白晓颖,以“军事大数据综合治理与融合应用”为主题,与军地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适应未来战争军事大数据建设的热点难点、技术途径和发展趋势,受到广泛关注。
  面对军事科学数据资源领域“一边是课题攻关急需数据支撑、一边是数据资源一定程度闲置”的现象,她带领团队启动数据资源治理工程,实现数据系统自动采集、分析和生成,打通不同领域数据的共享通道,大幅提升科研攻关的质量效率。
保持严谨苛刻的科研作风
  某天,又到了白晓颖定期组织的学术会议时间。她和大家围坐在一张圆桌旁,认真聆听、仔细记录。她发言不多,却总能直指要害,不少难题随着讨论的深入迎刃而解。
  白晓颖科研作风严谨,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深入调研了吗?数据核实了吗?测试验证了吗?”……她犀利的提问,经常让准备不充分的人坐立难安。
  “参加白副主任组织的学术会议,更像是参加毕业答辩,不下一番功夫过不了关。”参会人员说。
  起初,有人对此表示不理解,认为白晓颖对待科研太苛刻,带来很多额外的压力。对此,白晓颖的看法是:军事科研容不得半点马虎,不要想当然,也不要说差不多,否则可能带来巨大代价。
  “刚开始还真不适应,但时间久了收获多了,慢慢喜欢上这种额外的压力。”一名同事说。那年,他被赋予一项教学条件建设项目。起初,他按以往惯例打了几个电话,拟制了计划大纲,便向白晓颖作阶段性汇报。
  “各单位的实际现状、矛盾困难、解决办法都有哪些?研究生们有什么诉求和困惑?如何借鉴地方高校经验?”……当时,他被白晓颖问得直冒汗。
  在白晓颖的指导下,一个全新的工作计划被制定出来。她带领课题组跑遍该项目所涉及单位,与相关人员座谈十余次。最终,项目报告严谨、系统、完备,被评审组人员评价为就像一篇学术论文。
  白晓颖还特别提出,组织研究生定期学术汇报。不管多忙,她都会挤出周日下午时间,与她所带的博士生一对一交流。
  不少年轻同志谈到,白晓颖身上有一种独特的精神磁场,不自觉地就成为她的拥趸。在白晓颖的影响带动下,一批高层次人才先后追随她加入“孔雀蓝”方阵,并在完成重要科研任务中崭露头角。
  “这是白晓颖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曾经负责文职人员招考的领导说,近年来,军队文职人员比重不断加大,越来越多高素质人才走进军队,为军队发展贡献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