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
□ 本报记者 张维 生态好不好,动物最知道,珍稀动物尤其能表明这一指征。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在福建省厦门市采访时了解到,近两年,厦门湾白海豚平均群体遇见率为2.3群每百公里,平均个体遇见率为10.7头每百公里;黄厝文昌鱼保护区内文昌鱼密度为45尾每平方米;栗喉蜂虎骑马山保护区内亲鸟繁殖数量保持在200只以上…… 遇见率无疑与种群数量相关。以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水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为例,据统计,其在厦门海域的种群数量已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60头,增加到如今的近80头,市民在主城区就能看到中华白海豚。厦门也是全国唯一能在城区看到中华白海豚的城市。 厦门中华白海豚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以下简称事务中心)监测与宣教科科长许静告诉《法治日报》记者,白海豚处于食物链的顶层,所以被称为“厦门海域的指标性物种”,可以说,白海豚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了厦门海域的生态健康状况。 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就是由事务中心负责管理的。2002年以来,厦门市政府陆续投资5800多万元建立了基地,该基地也是全国首个中华白海豚救护基地,属于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去基地的船上,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机关党委宣传委员刘一鸣告诉记者:“海豚是很调皮很亲人的动物。它们的社交性很强,经常会在游轮两侧‘伴游’,与人们嬉戏互动。” 果然,抵达基地的救助馆后,记者看到了两头被救助回来的宽吻海豚,一头雄海豚取名为涛涛,一头雌海豚取名为欢欢,两头都很亲人。它们或结伴嬉戏,或独自玩耍,或与水边的人们互动,时不时还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浪花,似是向来看它们的人们示好,灵活可爱的样子很是讨喜。 到了喂养时间,工作人员将小鱼投喂给它们后,它们便开始欢快地在水面“仰泳”,翻肚皮“找撸”。“一天喂4次,上午两次,下午两次。有各种医疗训练,如拉尾鳍训练。”事务中心四级主任科员袁万军说。 “欢欢已经怀孕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用B超给它做了检查,显示已经6个月了。”工作人员一再提醒在场人员不要大声说话,否则会吵到海豚。据介绍,基地原本还有两头宽吻海豚,因场馆修葺暂时寄居在别处。 这种悉心照料给了涛涛和欢欢良好的生活环境,而更多的海豚及其他珍稀动物在外面的世界里,也得到了有效保护。这其中就有法治的助力。记者在基地的中华白海豚科普馆里看到了有关制度文件。厦门在全国率先出台中华白海豚种群及栖息地保护地方性规章《厦门市中华白海豚保护规定》,先后颁布《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厦门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和《厦门市海洋环境保护若干规定》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008年在东部海域的五缘湾外侧白海豚主要活动区域,设立10平方公里为常年禁渔区,禁止捕捞,保障白海豚食物鱼类的资源。“通过建立法律法规体系,有效保障保护区管理与建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珍稀海洋物种。”事务中心主任蔡立波告诉记者。 在保护区里,采取的是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执行的是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落实的是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据蔡立波介绍,每周有专员定期两次在海上开展巡航;聘用协管巡护员加强保护区内巡查,及时制止保护区内电鱼、挖花蛤等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行为。建设智能监管系统,创建保护区监控预警体系,初步形成“天上看、地上巡、视频探、网上管”的智能监管模式,实现对保护区内违法违规行为的实时监视、动态感知、智能预警,辅助开展中华白海豚、白鹭、栗喉蜂虎等珍稀物种的科研观测和实时监控。
|
|
厦门以法治之力守护“水上大熊猫”
|
|
|
|
( 2024-01-2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
□ 本报记者 张维 生态好不好,动物最知道,珍稀动物尤其能表明这一指征。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在福建省厦门市采访时了解到,近两年,厦门湾白海豚平均群体遇见率为2.3群每百公里,平均个体遇见率为10.7头每百公里;黄厝文昌鱼保护区内文昌鱼密度为45尾每平方米;栗喉蜂虎骑马山保护区内亲鸟繁殖数量保持在200只以上…… 遇见率无疑与种群数量相关。以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水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为例,据统计,其在厦门海域的种群数量已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60头,增加到如今的近80头,市民在主城区就能看到中华白海豚。厦门也是全国唯一能在城区看到中华白海豚的城市。 厦门中华白海豚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以下简称事务中心)监测与宣教科科长许静告诉《法治日报》记者,白海豚处于食物链的顶层,所以被称为“厦门海域的指标性物种”,可以说,白海豚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了厦门海域的生态健康状况。 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就是由事务中心负责管理的。2002年以来,厦门市政府陆续投资5800多万元建立了基地,该基地也是全国首个中华白海豚救护基地,属于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去基地的船上,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机关党委宣传委员刘一鸣告诉记者:“海豚是很调皮很亲人的动物。它们的社交性很强,经常会在游轮两侧‘伴游’,与人们嬉戏互动。” 果然,抵达基地的救助馆后,记者看到了两头被救助回来的宽吻海豚,一头雄海豚取名为涛涛,一头雌海豚取名为欢欢,两头都很亲人。它们或结伴嬉戏,或独自玩耍,或与水边的人们互动,时不时还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浪花,似是向来看它们的人们示好,灵活可爱的样子很是讨喜。 到了喂养时间,工作人员将小鱼投喂给它们后,它们便开始欢快地在水面“仰泳”,翻肚皮“找撸”。“一天喂4次,上午两次,下午两次。有各种医疗训练,如拉尾鳍训练。”事务中心四级主任科员袁万军说。 “欢欢已经怀孕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用B超给它做了检查,显示已经6个月了。”工作人员一再提醒在场人员不要大声说话,否则会吵到海豚。据介绍,基地原本还有两头宽吻海豚,因场馆修葺暂时寄居在别处。 这种悉心照料给了涛涛和欢欢良好的生活环境,而更多的海豚及其他珍稀动物在外面的世界里,也得到了有效保护。这其中就有法治的助力。记者在基地的中华白海豚科普馆里看到了有关制度文件。厦门在全国率先出台中华白海豚种群及栖息地保护地方性规章《厦门市中华白海豚保护规定》,先后颁布《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厦门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和《厦门市海洋环境保护若干规定》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008年在东部海域的五缘湾外侧白海豚主要活动区域,设立10平方公里为常年禁渔区,禁止捕捞,保障白海豚食物鱼类的资源。“通过建立法律法规体系,有效保障保护区管理与建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珍稀海洋物种。”事务中心主任蔡立波告诉记者。 在保护区里,采取的是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执行的是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落实的是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据蔡立波介绍,每周有专员定期两次在海上开展巡航;聘用协管巡护员加强保护区内巡查,及时制止保护区内电鱼、挖花蛤等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行为。建设智能监管系统,创建保护区监控预警体系,初步形成“天上看、地上巡、视频探、网上管”的智能监管模式,实现对保护区内违法违规行为的实时监视、动态感知、智能预警,辅助开展中华白海豚、白鹭、栗喉蜂虎等珍稀物种的科研观测和实时监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