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广角
|
|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陈 萌
西部战区陆军某旅官兵凌晨赶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灾区时,天还很黑,电力尚未恢复。来不及喝一口热水,官兵们立刻开始卸载物资。 得知部队已兵分两路,另一个点位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陈家村受灾严重,却没有卫勤力量,卫生连连长张江立刻请示领导,由自己带着三名卫生员和三名战士组成搜救队,前往陈家村。 到达村子后他们发现,重伤员多数已经被转移。为避免有伤员被遗漏,搜救队决定进入陈家村再搜寻一遍。他们带着担架、氧气袋、药箱和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一路上挨家挨户搜寻伤员、分发药品、抢救物资。沿途房屋大半已经倾倒,伤员已经被转运出村,留下的村民都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生起火堆,围坐着烤火。 在一个帐篷里,搜救队员发现一名刚分娩不久的妇女和一个尚未足月的新生儿。尽管裹着很多层衣服,这名妇女仍不住颤抖,眼神呆滞,明显处于失温状态,无法为新生儿哺乳。 张江带着组员将妇女和婴儿抬上担架,跨越废墟送上救护车。这时,进村的道路已经开始拥堵,救援车辆和运送物资的车辆将道路挤满。 卫生员谭建华跑在车前,为救护车开道。他拍着车窗大喊:“后面有伤员,请让一让。”尽管天气很冷,他却跑得额角渗出汗珠。前方车辆纷纷为救护车让出一条生命通道,指挥交通的交警得知情况后也伸出援手。 到达陈家村村民委员会后,工作人员很快腾出一个房间安置这名妇女和新生儿。当晚,母亲和孩子转危为安,婴儿的眼神也恢复了灵动。 连日来,各类救援物资从全国各地送来,在积石山县石塬镇肖红坪村村口的物资车旁,村里的党员先锋队正在加班加点卸载物资。忙碌的身影中,有一个身材瘦高的年轻人,他是正在休假的第76集团军某旅战士张方明。 听到有群众反映不会搭帐篷,有野外驻训经验的张方明便到村里帮助村民搭建帐篷,一直干到深夜。夜晚寒风刺骨,张方明一会儿就冻透了,可手上的活却没有停下,直到10多顶帐篷都搭好,乡亲们都住进去,他才松了一口气。 就算是在休息,只要听到车辆声音,张方明就立刻从帐篷里钻出来,查看是否需要卸载物资。卸载完成后,面对堆积成山的物资,他和战友们还要进行归类,统计需求后分发给受灾群众。 石塬镇和刘集乡有三个安置点,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个戴着“党员突击队”袖标的官兵,其中两个人有着特殊的联系:第76集团军某旅干部、党员突击队队长王育龙曾参加过玉树抗震救灾,队员巴丁江措是在玉树地震中被军人救出的少年。 这次任务,王育龙列党员突击队名单时,第一个写上的名字就是巴丁江措。因点位多、任务紧,救援队刚一到达震中陶家村,突击队18人立刻奔向各自岗位展开救援工作。
|
西部战区陆军
|
为百姓搭建生命通道
|
|
|
|
( 2024-01-0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军事广角 |
|
|
图为西部战区陆军某旅官兵在积石山县看望受伤群众。 本报通讯员 崔获阳 王雲峤 石涛 摄 |
|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陈 萌
西部战区陆军某旅官兵凌晨赶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灾区时,天还很黑,电力尚未恢复。来不及喝一口热水,官兵们立刻开始卸载物资。 得知部队已兵分两路,另一个点位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陈家村受灾严重,却没有卫勤力量,卫生连连长张江立刻请示领导,由自己带着三名卫生员和三名战士组成搜救队,前往陈家村。 到达村子后他们发现,重伤员多数已经被转移。为避免有伤员被遗漏,搜救队决定进入陈家村再搜寻一遍。他们带着担架、氧气袋、药箱和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一路上挨家挨户搜寻伤员、分发药品、抢救物资。沿途房屋大半已经倾倒,伤员已经被转运出村,留下的村民都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生起火堆,围坐着烤火。 在一个帐篷里,搜救队员发现一名刚分娩不久的妇女和一个尚未足月的新生儿。尽管裹着很多层衣服,这名妇女仍不住颤抖,眼神呆滞,明显处于失温状态,无法为新生儿哺乳。 张江带着组员将妇女和婴儿抬上担架,跨越废墟送上救护车。这时,进村的道路已经开始拥堵,救援车辆和运送物资的车辆将道路挤满。 卫生员谭建华跑在车前,为救护车开道。他拍着车窗大喊:“后面有伤员,请让一让。”尽管天气很冷,他却跑得额角渗出汗珠。前方车辆纷纷为救护车让出一条生命通道,指挥交通的交警得知情况后也伸出援手。 到达陈家村村民委员会后,工作人员很快腾出一个房间安置这名妇女和新生儿。当晚,母亲和孩子转危为安,婴儿的眼神也恢复了灵动。 连日来,各类救援物资从全国各地送来,在积石山县石塬镇肖红坪村村口的物资车旁,村里的党员先锋队正在加班加点卸载物资。忙碌的身影中,有一个身材瘦高的年轻人,他是正在休假的第76集团军某旅战士张方明。 听到有群众反映不会搭帐篷,有野外驻训经验的张方明便到村里帮助村民搭建帐篷,一直干到深夜。夜晚寒风刺骨,张方明一会儿就冻透了,可手上的活却没有停下,直到10多顶帐篷都搭好,乡亲们都住进去,他才松了一口气。 就算是在休息,只要听到车辆声音,张方明就立刻从帐篷里钻出来,查看是否需要卸载物资。卸载完成后,面对堆积成山的物资,他和战友们还要进行归类,统计需求后分发给受灾群众。 石塬镇和刘集乡有三个安置点,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个戴着“党员突击队”袖标的官兵,其中两个人有着特殊的联系:第76集团军某旅干部、党员突击队队长王育龙曾参加过玉树抗震救灾,队员巴丁江措是在玉树地震中被军人救出的少年。 这次任务,王育龙列党员突击队名单时,第一个写上的名字就是巴丁江措。因点位多、任务紧,救援队刚一到达震中陶家村,突击队18人立刻奔向各自岗位展开救援工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