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窗口
|
|
□ 本报记者 邓君 □ 本报通讯员 杨柳 向海而生,通达五洲。9月3日12时整,装载了592个标准集装箱的“天乐”轮缓缓靠泊广州南沙港,这是新开通往来“一带一路”南美航线的首航班轮,成为填满南沙港“全球航线网”的最后一块拼图。 自2013年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以来,十年间,广州南沙从国家级新区到自贸试验区,再到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特别是2022年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让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港南沙进一步成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 “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我们全体民警始终严格落实国家移民管理局、广州边检总站决策部署,为‘中国造’保驾护航,在海上丝路建设中充分展现边检作为。”南沙边检站站长余珍玲表示。 畅通绿色通道致力“抢鲜”一步 作为华南最大综合性枢纽港广州港的主力港区,南沙港目前共开通150余条外贸航线,“一带一路”方向超120余条。 自进入榴莲销售旺季,每周有超过15条泰国直航的榴莲专线加班加点赶往南沙。6月6日凌晨1点,利比里亚籍“胜达”轮搭载近3000吨榴莲缓缓靠泊南沙港。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促进服务航运企业发展十六项新举措,南沙边检站执勤三队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在口岸大厦前台,移民管理警察张小莲熟练地操作起广州市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用“互联网+App”的方式,让手续办理一次到位。而在码头,年底即将退休的老民警虢友荣则与外勤组驱车来到泊位提前等候,接船、登船、人证对照、逐舱查看…… 几乎同一时间的汽车码头,满载3265头进口种牛的“吉布雷快航”轮经过14天海上航行后顺利靠泊。执勤六队启动民生物资“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完成船舶及船员入境手续,使船舶实现“零等待”作业。 “开通绿色通道后,南沙边检船舶无纸化申报率达100%,到港作业‘零待时’率达到99.6%,最快10分钟内可全电子化完成手续办理,平均节省候检时间1.5小时、缩短办理时长70%。”边检处处长武文华表示,“但外界看到的还只是我们台前工作,幕后是更多人次、更加缜密的团队协作,是主动靠前服务、优化内部流程,预先对报检预报信息进行安全分析的主动作为。” 据悉,在边检绿色通道支持下,榴莲卸柜后约两小时就能运到江南水果市场,基本实现一站式从国外农场到国内市场。 借力试点东风为“中国造”助力 “南沙港充分发挥高质量航运物流枢纽的优势,在边检等口岸联检单位的全力护航下,我们物流中心在‘海丝’航运效率提升上感受非常明显。”广州港物流有限公司多式联运部负责人感叹道。 在经济加速复苏和消费活力持续释放大背景下,今年年中的电商购物节对跨境电商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其中货物的运输效率直接影响企业在这场“网购大战”中的成败。 7月初,新加坡籍“正利海王星”轮正靠泊南沙港装卸作业,该轮原计划晚上9点半离港,中午忽然得知目的港泊位紧张,且船上油料不足,船方经过考量后通过代理公司向南沙边检站提出申请,改港前往香港加油后再靠泊其他港口。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在南沙边检站试点的“国际航行船舶移泊免办边检查验手续”政策,该站积极回应诉求,迅速梳理船舶信息并确认符合改港条件后,执勤三队民警重新为其办理船舶出境手续,助其快速离港。 据悉,在实践中由于靠泊排队、天气变化、油料不足等不可抗力因素,存在不少无法按计划停靠原目的港的情况。南沙边检站落实支持“稳外贸稳外资”政策,在上级部门指导下落地“允许符合条件的船舶航行途中改港”,并提供便利改港申报和多项简化手续办理流程服务。去年以来,共为28艘跨境电商集装箱班轮临时改港办理边检手续,保障企业及时交付跨境商品,为“中国造”提升国际竞争力。 广东中外运船务代理有限公司南沙分公司负责人代表船方特意来到南沙边检站表示感谢。他们算了一笔经济账:“现在只要接收到目的港拥堵的信息,就可以直接向南沙站申请改港,船期至少节省1天,船方综合费用每年节省至少几百万元。” “软硬兼施”推动提升“双实力” 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是香港开埠以来投资额最大的基建项目之一,扩建后有助于进一步巩固提升其国际航空枢纽和“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地区地位。其中,C3310标段项目需经南沙粮食通用码头通关运输100万立方米填海料。作为三跑道尾期工程,项目计划于5月中旬开始实施,工期紧、任务重。 南沙边检站获悉情况后,提前与出口物料承运方沟通,获取相关运输船舶资料,为8艘固定往来粤港工程船舶进行备案,并施行到港后预约通关、优先快捷办理边检手续等措施。 5月17日,第一艘载满物料的“博运633”号船舶在执勤二队监护下准备启程。副队长林铿伟介绍:“我们通过共同努力做到‘船到即检、一次办结’,与服务对象心心相连,能真切感觉到自己为海上丝路建设出了一份力。”20分钟后,船舶顺利离港驶往香港。截至目前,南沙边检站已为25艘次往来粤港工程船舶提供通关保障。 这是关于增强“硬实力”的实绩,而推动人才建设“软实力”也是服务大湾区整体建设的题中之义。2月20日,南沙边检站参加粤港澳大湾区往来港澳人才签注首发仪式,并为首批获发往来港澳人才签注的6名科研类人才高效办理了通关手续。 今年是国务院《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发布一周年,南沙边检站积极响应《方案》“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的战略,立足服务引才引智、支持人才高地建设,通过积极走访大型跨国企业驻广州工作站点、深入粤港高校合作办学等方式,畅通对接引才重点单位渠道,为国际高端人才提供出入境便利,助力创新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共同营造服务人才发展的优质生态。 图① 南沙边检站民警开展码头巡查。 黎海生 摄 图② 南沙边检站执勤六队启动民生物资“绿色通道”,确保种牛通关“零待时”。 吴汶忠 摄

|
到港作业零等待 改港移泊无障碍
|
广州南沙边检全力护航海上丝路建设
|
|
|
|
( 2023-11-0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窗口 |
|
□ 本报记者 邓君 □ 本报通讯员 杨柳 向海而生,通达五洲。9月3日12时整,装载了592个标准集装箱的“天乐”轮缓缓靠泊广州南沙港,这是新开通往来“一带一路”南美航线的首航班轮,成为填满南沙港“全球航线网”的最后一块拼图。 自2013年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以来,十年间,广州南沙从国家级新区到自贸试验区,再到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特别是2022年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让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港南沙进一步成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 “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我们全体民警始终严格落实国家移民管理局、广州边检总站决策部署,为‘中国造’保驾护航,在海上丝路建设中充分展现边检作为。”南沙边检站站长余珍玲表示。 畅通绿色通道致力“抢鲜”一步 作为华南最大综合性枢纽港广州港的主力港区,南沙港目前共开通150余条外贸航线,“一带一路”方向超120余条。 自进入榴莲销售旺季,每周有超过15条泰国直航的榴莲专线加班加点赶往南沙。6月6日凌晨1点,利比里亚籍“胜达”轮搭载近3000吨榴莲缓缓靠泊南沙港。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促进服务航运企业发展十六项新举措,南沙边检站执勤三队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在口岸大厦前台,移民管理警察张小莲熟练地操作起广州市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用“互联网+App”的方式,让手续办理一次到位。而在码头,年底即将退休的老民警虢友荣则与外勤组驱车来到泊位提前等候,接船、登船、人证对照、逐舱查看…… 几乎同一时间的汽车码头,满载3265头进口种牛的“吉布雷快航”轮经过14天海上航行后顺利靠泊。执勤六队启动民生物资“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完成船舶及船员入境手续,使船舶实现“零等待”作业。 “开通绿色通道后,南沙边检船舶无纸化申报率达100%,到港作业‘零待时’率达到99.6%,最快10分钟内可全电子化完成手续办理,平均节省候检时间1.5小时、缩短办理时长70%。”边检处处长武文华表示,“但外界看到的还只是我们台前工作,幕后是更多人次、更加缜密的团队协作,是主动靠前服务、优化内部流程,预先对报检预报信息进行安全分析的主动作为。” 据悉,在边检绿色通道支持下,榴莲卸柜后约两小时就能运到江南水果市场,基本实现一站式从国外农场到国内市场。 借力试点东风为“中国造”助力 “南沙港充分发挥高质量航运物流枢纽的优势,在边检等口岸联检单位的全力护航下,我们物流中心在‘海丝’航运效率提升上感受非常明显。”广州港物流有限公司多式联运部负责人感叹道。 在经济加速复苏和消费活力持续释放大背景下,今年年中的电商购物节对跨境电商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其中货物的运输效率直接影响企业在这场“网购大战”中的成败。 7月初,新加坡籍“正利海王星”轮正靠泊南沙港装卸作业,该轮原计划晚上9点半离港,中午忽然得知目的港泊位紧张,且船上油料不足,船方经过考量后通过代理公司向南沙边检站提出申请,改港前往香港加油后再靠泊其他港口。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在南沙边检站试点的“国际航行船舶移泊免办边检查验手续”政策,该站积极回应诉求,迅速梳理船舶信息并确认符合改港条件后,执勤三队民警重新为其办理船舶出境手续,助其快速离港。 据悉,在实践中由于靠泊排队、天气变化、油料不足等不可抗力因素,存在不少无法按计划停靠原目的港的情况。南沙边检站落实支持“稳外贸稳外资”政策,在上级部门指导下落地“允许符合条件的船舶航行途中改港”,并提供便利改港申报和多项简化手续办理流程服务。去年以来,共为28艘跨境电商集装箱班轮临时改港办理边检手续,保障企业及时交付跨境商品,为“中国造”提升国际竞争力。 广东中外运船务代理有限公司南沙分公司负责人代表船方特意来到南沙边检站表示感谢。他们算了一笔经济账:“现在只要接收到目的港拥堵的信息,就可以直接向南沙站申请改港,船期至少节省1天,船方综合费用每年节省至少几百万元。” “软硬兼施”推动提升“双实力” 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是香港开埠以来投资额最大的基建项目之一,扩建后有助于进一步巩固提升其国际航空枢纽和“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地区地位。其中,C3310标段项目需经南沙粮食通用码头通关运输100万立方米填海料。作为三跑道尾期工程,项目计划于5月中旬开始实施,工期紧、任务重。 南沙边检站获悉情况后,提前与出口物料承运方沟通,获取相关运输船舶资料,为8艘固定往来粤港工程船舶进行备案,并施行到港后预约通关、优先快捷办理边检手续等措施。 5月17日,第一艘载满物料的“博运633”号船舶在执勤二队监护下准备启程。副队长林铿伟介绍:“我们通过共同努力做到‘船到即检、一次办结’,与服务对象心心相连,能真切感觉到自己为海上丝路建设出了一份力。”20分钟后,船舶顺利离港驶往香港。截至目前,南沙边检站已为25艘次往来粤港工程船舶提供通关保障。 这是关于增强“硬实力”的实绩,而推动人才建设“软实力”也是服务大湾区整体建设的题中之义。2月20日,南沙边检站参加粤港澳大湾区往来港澳人才签注首发仪式,并为首批获发往来港澳人才签注的6名科研类人才高效办理了通关手续。 今年是国务院《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发布一周年,南沙边检站积极响应《方案》“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的战略,立足服务引才引智、支持人才高地建设,通过积极走访大型跨国企业驻广州工作站点、深入粤港高校合作办学等方式,畅通对接引才重点单位渠道,为国际高端人才提供出入境便利,助力创新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共同营造服务人才发展的优质生态。 图① 南沙边检站民警开展码头巡查。 黎海生 摄 图② 南沙边检站执勤六队启动民生物资“绿色通道”,确保种牛通关“零待时”。 吴汶忠 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