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广角
|
|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我们所从事的水下作战事业,不在于多么轰轰烈烈,而在于惊涛骇浪下深潜蓄能,关键时刻能制胜强敌。”海军某部水下兵器试验专家崔滋刚说。 常年征战在试训一线,崔滋刚像一台启动的马达,没有停转期。 “既懂装备又懂作战,并且非常熟悉反潜作战领域,他的成长与装备发展同行、与练兵备战相伴。”一位与崔滋刚共事20余年的领导这样评价他。 桅杆上的瞭望者 崔滋刚说,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多亏10年前那次演练。当时,崔滋刚主攻装备试验鉴定,这是他第一次以水下装备专家身份,参加部队组织的重大演练任务。 演练进行到一半时,崔滋刚坐不住了,自己精心试验鉴定过的装备竟然在演练中“掉链子”:某新型声纳装备明明在探测范围,就是无法准确及时探出“敌情”。 他仔细分析后发现,装备试验都是按照研制要求的理想条件,一旦投入到复杂的战场环境中,性能就打了折扣。另外,操作手只掌握新装备基本操作,没有最大化释放装备性能。 “新装备到了战场不好用,那我这些年为之奋斗的意义何在?”归队后,崔滋刚不停思考,“脱离了‘战’的需求,再好的装备也只是花瓶。只有了解训练才能搞清部队需求、作战需要,才能淬炼出能打胜仗的水下利剑。” 于是,他把目光转向训练领域。试验和训练完全不同,转型意味着从零开始。崔滋刚没有犹豫,每次参加部队演练,他要么泡在导演大厅,要么深入部队一线,翻阅各种文书资料,了解部队训练现状和问题。 他提出一个大胆想法:充分发挥多年在装备试验中积累的数据资源和测量优势,组织水下实装攻防演练。不仅检验装备,而且在实战环境中淬炼人装合一,快速提升部队作战能力。 那年,单位组织实兵实装实弹水声对抗专攻精练,并一致推选崔滋刚担任此次演练总体技术负责人。从方案设计到演训实施,从态势想定到训练评估,数以千计的工作在崔滋刚的总调度下井然有序。 潜艇游弋大洋、反潜机呼啸海天、水面舰艇破浪前行,一场看不见的麈战,在海平面下激烈展开。“红军”官兵直呼过瘾:“我们一线部队就是渴望这样的战场历练。” 崔滋刚和团队构设的战场环境,让官兵得到充分磨炼,也暴露出个别装备在实战环境中的一些缺陷。官兵们提出改进意见,上级领导对此高度认可。 “老崔就像桅杆上的瞭望者,总是敏锐地抓住未来需求,带着我们攻关前沿领域。”这是同事连丽婷对崔滋刚最为钦佩之处。 多年前,崔滋刚发现有的“红蓝”对抗实则是“红红”对抗、“左手打右手”。他带着连丽婷跑遍军内外几十家院校和工业部门,集成国内顶尖科学技术,打造出符合实战需要的技术装备。 如今,连丽婷已成为水下“蓝军”建设技术负责人,在某些技术领域甚至超过崔滋刚,但她始终认为,没有崔滋刚领进门,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 受益的不止连丽婷。崔滋刚涉猎领域广泛,不同专业的人经常找他探讨交流,总会找到下一步攻关的方向。更准确地说,是找到了未来打仗的需要。 试验装备就是试验战争 “试验装备就是试验战争,演练部队就是演练战争,这是我们靶场人的使命和责任。今天为胜战把关紧一分,未来战场的胜算就多一分。”崔滋刚说,“为了这一分胜算,我们愿意付出十分努力。” 一次鱼雷实射试验的前一夜,装备调试人员完成全部工作准备撤离时,被现场质管负责人崔滋刚叫住。 “鱼雷电池电压下降了0.01伏。”崔滋刚说。这时,一位年长的技术人员走出来说:“小伙子,刚才分系统调试的时候数值是正常的,测量仪器本身都有误差。” 已是深夜11点,大家忙碌了一天都很疲惫。崔滋刚依旧有条不紊地反复测试,几次检测结果还是差0.01伏。 “没有问题当然最好,但如果放过0.01导致试验出现问题,那将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事故。”崔滋刚说完,那位年长的技术人员连忙叫大家一起排查误差根源。 经过两个小时全系统艰苦排查,最终确定是电池本身性能问题。他们连夜更换电池,保证了第二天任务圆满完成。 崔滋刚没有就此罢休,他要求鱼雷电池研制厂必须找出故障根源,并对所有已生产的电池进行测试,确保问题归零。 较真是给工作做加法,但有时候,崔滋刚选择做减法。 某水声装备在一线部队期盼中生产出炉,作为体系作战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如果按部就班走完试验流程,至少需要一年多时间。 部队急盼、演训急用、打仗急需,崔滋刚创新提出基于作战能力考核的一体化试验思路,将需要考核的项目进行细致分类,例如,哪些项目单独组织、哪些项目融入演训开展。 看似简单的分类,实则蕴含着非常深厚的专业功底。该型装备按照崔滋刚设计的计划操作,不仅缩短了试验周期、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试训结合到一线部队,提高了反潜作战能力。 深海铺就人生战场 战友们说,崔滋刚的二等功是拿命换来的。 那次极限深度鱼雷发射试验,崔滋刚作为项目总设计师被列入随艇下潜人员名单。 翌日,潜艇下海。随着下潜到一定深度,艇体开始发出“咔咔”的巨大挤压声,全艇气氛紧张到极点。 抵达极限深度能不能按计划发射鱼雷?崔滋刚和研制部门对全程采集的数据进行慎重分析后,坚定地向艇上报告:“可以发射!” “轰”的一声响,任务圆满顺利。潜艇安全归建,标志着该型潜艇完全具备大深度作战能力,参与任务的官兵们兴奋不已。 提起那次发射试验,虽然已过去多年,但是崔滋刚依旧难掩当时激动的心情。 前年,崔滋刚被评为单位强军试训先锋。他说,颁奖词说到他的心坎里:深海铺就人生战场,龙宫回响亮剑誓言。你把对亲人的爱,深深埋在心底,你把对事业的爱,写进轰天雷霆。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干部,在本职岗位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几年参加各项任务,我强烈感到,装备试验在海军战斗力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我和战友们一定珍惜荣誉,做好本职,守好水下国门。”崔滋刚说。
|
|
深潜蓄能守好水下国门
|
记海军某部水下兵器试验专家崔滋刚
|
|
|
( 2023-09-1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军事广角 |
|
|
图为崔滋刚(左)为官兵讲解任务要领。 本报通讯员 贺加 摄 |
|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我们所从事的水下作战事业,不在于多么轰轰烈烈,而在于惊涛骇浪下深潜蓄能,关键时刻能制胜强敌。”海军某部水下兵器试验专家崔滋刚说。 常年征战在试训一线,崔滋刚像一台启动的马达,没有停转期。 “既懂装备又懂作战,并且非常熟悉反潜作战领域,他的成长与装备发展同行、与练兵备战相伴。”一位与崔滋刚共事20余年的领导这样评价他。 桅杆上的瞭望者 崔滋刚说,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多亏10年前那次演练。当时,崔滋刚主攻装备试验鉴定,这是他第一次以水下装备专家身份,参加部队组织的重大演练任务。 演练进行到一半时,崔滋刚坐不住了,自己精心试验鉴定过的装备竟然在演练中“掉链子”:某新型声纳装备明明在探测范围,就是无法准确及时探出“敌情”。 他仔细分析后发现,装备试验都是按照研制要求的理想条件,一旦投入到复杂的战场环境中,性能就打了折扣。另外,操作手只掌握新装备基本操作,没有最大化释放装备性能。 “新装备到了战场不好用,那我这些年为之奋斗的意义何在?”归队后,崔滋刚不停思考,“脱离了‘战’的需求,再好的装备也只是花瓶。只有了解训练才能搞清部队需求、作战需要,才能淬炼出能打胜仗的水下利剑。” 于是,他把目光转向训练领域。试验和训练完全不同,转型意味着从零开始。崔滋刚没有犹豫,每次参加部队演练,他要么泡在导演大厅,要么深入部队一线,翻阅各种文书资料,了解部队训练现状和问题。 他提出一个大胆想法:充分发挥多年在装备试验中积累的数据资源和测量优势,组织水下实装攻防演练。不仅检验装备,而且在实战环境中淬炼人装合一,快速提升部队作战能力。 那年,单位组织实兵实装实弹水声对抗专攻精练,并一致推选崔滋刚担任此次演练总体技术负责人。从方案设计到演训实施,从态势想定到训练评估,数以千计的工作在崔滋刚的总调度下井然有序。 潜艇游弋大洋、反潜机呼啸海天、水面舰艇破浪前行,一场看不见的麈战,在海平面下激烈展开。“红军”官兵直呼过瘾:“我们一线部队就是渴望这样的战场历练。” 崔滋刚和团队构设的战场环境,让官兵得到充分磨炼,也暴露出个别装备在实战环境中的一些缺陷。官兵们提出改进意见,上级领导对此高度认可。 “老崔就像桅杆上的瞭望者,总是敏锐地抓住未来需求,带着我们攻关前沿领域。”这是同事连丽婷对崔滋刚最为钦佩之处。 多年前,崔滋刚发现有的“红蓝”对抗实则是“红红”对抗、“左手打右手”。他带着连丽婷跑遍军内外几十家院校和工业部门,集成国内顶尖科学技术,打造出符合实战需要的技术装备。 如今,连丽婷已成为水下“蓝军”建设技术负责人,在某些技术领域甚至超过崔滋刚,但她始终认为,没有崔滋刚领进门,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 受益的不止连丽婷。崔滋刚涉猎领域广泛,不同专业的人经常找他探讨交流,总会找到下一步攻关的方向。更准确地说,是找到了未来打仗的需要。 试验装备就是试验战争 “试验装备就是试验战争,演练部队就是演练战争,这是我们靶场人的使命和责任。今天为胜战把关紧一分,未来战场的胜算就多一分。”崔滋刚说,“为了这一分胜算,我们愿意付出十分努力。” 一次鱼雷实射试验的前一夜,装备调试人员完成全部工作准备撤离时,被现场质管负责人崔滋刚叫住。 “鱼雷电池电压下降了0.01伏。”崔滋刚说。这时,一位年长的技术人员走出来说:“小伙子,刚才分系统调试的时候数值是正常的,测量仪器本身都有误差。” 已是深夜11点,大家忙碌了一天都很疲惫。崔滋刚依旧有条不紊地反复测试,几次检测结果还是差0.01伏。 “没有问题当然最好,但如果放过0.01导致试验出现问题,那将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事故。”崔滋刚说完,那位年长的技术人员连忙叫大家一起排查误差根源。 经过两个小时全系统艰苦排查,最终确定是电池本身性能问题。他们连夜更换电池,保证了第二天任务圆满完成。 崔滋刚没有就此罢休,他要求鱼雷电池研制厂必须找出故障根源,并对所有已生产的电池进行测试,确保问题归零。 较真是给工作做加法,但有时候,崔滋刚选择做减法。 某水声装备在一线部队期盼中生产出炉,作为体系作战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如果按部就班走完试验流程,至少需要一年多时间。 部队急盼、演训急用、打仗急需,崔滋刚创新提出基于作战能力考核的一体化试验思路,将需要考核的项目进行细致分类,例如,哪些项目单独组织、哪些项目融入演训开展。 看似简单的分类,实则蕴含着非常深厚的专业功底。该型装备按照崔滋刚设计的计划操作,不仅缩短了试验周期、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试训结合到一线部队,提高了反潜作战能力。 深海铺就人生战场 战友们说,崔滋刚的二等功是拿命换来的。 那次极限深度鱼雷发射试验,崔滋刚作为项目总设计师被列入随艇下潜人员名单。 翌日,潜艇下海。随着下潜到一定深度,艇体开始发出“咔咔”的巨大挤压声,全艇气氛紧张到极点。 抵达极限深度能不能按计划发射鱼雷?崔滋刚和研制部门对全程采集的数据进行慎重分析后,坚定地向艇上报告:“可以发射!” “轰”的一声响,任务圆满顺利。潜艇安全归建,标志着该型潜艇完全具备大深度作战能力,参与任务的官兵们兴奋不已。 提起那次发射试验,虽然已过去多年,但是崔滋刚依旧难掩当时激动的心情。 前年,崔滋刚被评为单位强军试训先锋。他说,颁奖词说到他的心坎里:深海铺就人生战场,龙宫回响亮剑誓言。你把对亲人的爱,深深埋在心底,你把对事业的爱,写进轰天雷霆。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干部,在本职岗位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几年参加各项任务,我强烈感到,装备试验在海军战斗力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我和战友们一定珍惜荣誉,做好本职,守好水下国门。”崔滋刚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