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
□ 本报记者 万静 绿色、干净、优美、清新的人居环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环境建设不断加强,城市绿化生态空间不断优化,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大众认可和倡导践行,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宜居。 202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2.1%,比2012年提高2.5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地率为38.2%,提高2.5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平方米,增长20.5%。2021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94.2%,比2013年提高2.9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推动城市绿化工作,大力拓展城市生态空间,着力打造“公园里的城市”,生态空间“量质齐升”,市容景观“增品提质”,绿色逐步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 市民绿色获得感不断增强 夏末秋初,穿行在北京的街头巷尾,绿树繁花不间断映入眼帘,就像看着一帧帧由顶级摄影大师所拍摄的照片,让人流连忘返。 难以想象,“寸土寸金”的北京10多年前还常常沙尘暴肆虐,仅在10年时间里就增加了200多万亩森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陆续开展了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打造以大尺度近自然森林为主、绿色廊道相互联通的森林生态系统,工程累计增绿219万亩,栽下各类树木1.03亿株,打造了朝阳温榆河公园、南苑森林湿地等一批绿色生态打卡地,增强了优良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城市森林、滨河步道……这些年,北京城区居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家门口的户外休闲空间越来越多了。 “你看北京现在的环境多好啊,出门就是公园,锻炼身体也方便,这样的日子太幸福了。”一位在北京西城区营城建都滨水绿道公园遛弯的大妈高兴地对《法治日报》记者说。 近年来,北京持续增加市民身边的绿色休闲空间,提高绿色惠民水平。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有各类公园1050个,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8%,首都市民的绿色获得感不断增强。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首都绿色基底不断夯实,北京市以森林健康经营为抓手,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科学抚育,让北京的森林成为稳定、优质的“碳库”。据测算,截至2022年底,全市林地绿地生态系统年碳汇能力达到880万吨,相当于中和了北京293万辆私家车1年的碳排放,为北京率先打造“近零”碳排放城市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市已经建成79处自然保护地,使90%以上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保持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增幅居全球首位;人工林保存面积为13.14亿亩,稳居世界首位。中国为全球贡献了约1/4的新增森林面积,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价“中国造林,全球受益”。 法治为绿色生态发展保驾护航 其实,不仅仅是北京。 30岁出头的赵先生,家乡在陕西省西安市,上大学、工作都在北京。10多年来往返于这两座北方城市,赵先生切身感受到巨大变化:风沙少了、雾霾轻了、绿树多了。 近年来,西安市推进绿色发展,“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四大保卫战成效显著。 看山,以秦岭北麓违建别墅专项整治为契机,西安市健全保护制度、扩大治理维度,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2020年,西安市彻底完成秦岭违建别墅专项整治及后续任务,恢复生态2672亩,秦岭范围50座小水电站和112座矿山全部关闭退出,秦岭随之进入生态常态化保护阶段。 看水,西安市通过3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以黄河流域最高分的成绩,通过国家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验收。“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池,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未央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构筑城市水系新格局。西安,千百年前的“八水绕长安”盛景可期。 西安青山绿水的城市生态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近年来,西安市连续修订出台《西安市水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同时,通过地方立法将每年的2月15日设立为“西安生态日”,标志着千年古都“生态自觉”提升。 “法治是保障绿色发展的坚强柱石,没有制度保障,绿色发展理念就是空中楼阁。”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教授说。 绿色低碳成全民行动 今年5月底的一个清晨,记者来到安徽省滁州市明湖湿地生态公园。这个“网红打卡地”如今波光潋滟、碧水长天,一片绿意盎然,清风拂过裹挟着沁人心脾的草木清香。谁能想到,它曾经是地势低洼易涝的一块“废地”。 从2015年到2021年,滁州市政府提升建设标准,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据明湖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4月,明湖幸福河湖项目作为全国首批7个幸福河湖试点项目之一、安徽省唯一一个试点,已通过省级验收,完成从城郊洼地到湖泊生态修复全国样板的华丽蜕变。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于城市绿色发展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序推进和垃圾处理能力的提高。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地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面启动,截至2021年底,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共26.39万个居民小区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自2013年全国开展光盘行动以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氛围逐步形成,反食品浪费法的出台更是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光盘行动掀起热潮。一次性用品逐渐减少,“最严限塑令”实施以来,环保布袋、可降解塑料等替代品得到广泛使用。无纸化办公、关灯一小时、少开一天车、空调调高一度等绿色低碳行为逐渐从宣传标语变成全民行动。 2022年11月,住建部印发“关于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通过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深入探索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方法和举措,在部分城市建立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进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市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已经是越来越得到普遍认可的共识。“让绿色成就‘金山银山’,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是幸福回馈的本源。”蓝虹说。
|
|
让绿色成为城市生态空间的动人底色
|
|
|
|
( 2023-09-0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
□ 本报记者 万静 绿色、干净、优美、清新的人居环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环境建设不断加强,城市绿化生态空间不断优化,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大众认可和倡导践行,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宜居。 202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2.1%,比2012年提高2.5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地率为38.2%,提高2.5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平方米,增长20.5%。2021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94.2%,比2013年提高2.9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推动城市绿化工作,大力拓展城市生态空间,着力打造“公园里的城市”,生态空间“量质齐升”,市容景观“增品提质”,绿色逐步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 市民绿色获得感不断增强 夏末秋初,穿行在北京的街头巷尾,绿树繁花不间断映入眼帘,就像看着一帧帧由顶级摄影大师所拍摄的照片,让人流连忘返。 难以想象,“寸土寸金”的北京10多年前还常常沙尘暴肆虐,仅在10年时间里就增加了200多万亩森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陆续开展了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打造以大尺度近自然森林为主、绿色廊道相互联通的森林生态系统,工程累计增绿219万亩,栽下各类树木1.03亿株,打造了朝阳温榆河公园、南苑森林湿地等一批绿色生态打卡地,增强了优良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城市森林、滨河步道……这些年,北京城区居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家门口的户外休闲空间越来越多了。 “你看北京现在的环境多好啊,出门就是公园,锻炼身体也方便,这样的日子太幸福了。”一位在北京西城区营城建都滨水绿道公园遛弯的大妈高兴地对《法治日报》记者说。 近年来,北京持续增加市民身边的绿色休闲空间,提高绿色惠民水平。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有各类公园1050个,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8%,首都市民的绿色获得感不断增强。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首都绿色基底不断夯实,北京市以森林健康经营为抓手,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科学抚育,让北京的森林成为稳定、优质的“碳库”。据测算,截至2022年底,全市林地绿地生态系统年碳汇能力达到880万吨,相当于中和了北京293万辆私家车1年的碳排放,为北京率先打造“近零”碳排放城市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市已经建成79处自然保护地,使90%以上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保持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增幅居全球首位;人工林保存面积为13.14亿亩,稳居世界首位。中国为全球贡献了约1/4的新增森林面积,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价“中国造林,全球受益”。 法治为绿色生态发展保驾护航 其实,不仅仅是北京。 30岁出头的赵先生,家乡在陕西省西安市,上大学、工作都在北京。10多年来往返于这两座北方城市,赵先生切身感受到巨大变化:风沙少了、雾霾轻了、绿树多了。 近年来,西安市推进绿色发展,“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四大保卫战成效显著。 看山,以秦岭北麓违建别墅专项整治为契机,西安市健全保护制度、扩大治理维度,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2020年,西安市彻底完成秦岭违建别墅专项整治及后续任务,恢复生态2672亩,秦岭范围50座小水电站和112座矿山全部关闭退出,秦岭随之进入生态常态化保护阶段。 看水,西安市通过3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以黄河流域最高分的成绩,通过国家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验收。“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池,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未央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构筑城市水系新格局。西安,千百年前的“八水绕长安”盛景可期。 西安青山绿水的城市生态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近年来,西安市连续修订出台《西安市水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同时,通过地方立法将每年的2月15日设立为“西安生态日”,标志着千年古都“生态自觉”提升。 “法治是保障绿色发展的坚强柱石,没有制度保障,绿色发展理念就是空中楼阁。”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教授说。 绿色低碳成全民行动 今年5月底的一个清晨,记者来到安徽省滁州市明湖湿地生态公园。这个“网红打卡地”如今波光潋滟、碧水长天,一片绿意盎然,清风拂过裹挟着沁人心脾的草木清香。谁能想到,它曾经是地势低洼易涝的一块“废地”。 从2015年到2021年,滁州市政府提升建设标准,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据明湖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4月,明湖幸福河湖项目作为全国首批7个幸福河湖试点项目之一、安徽省唯一一个试点,已通过省级验收,完成从城郊洼地到湖泊生态修复全国样板的华丽蜕变。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于城市绿色发展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序推进和垃圾处理能力的提高。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地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面启动,截至2021年底,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共26.39万个居民小区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自2013年全国开展光盘行动以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氛围逐步形成,反食品浪费法的出台更是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光盘行动掀起热潮。一次性用品逐渐减少,“最严限塑令”实施以来,环保布袋、可降解塑料等替代品得到广泛使用。无纸化办公、关灯一小时、少开一天车、空调调高一度等绿色低碳行为逐渐从宣传标语变成全民行动。 2022年11月,住建部印发“关于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通过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深入探索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方法和举措,在部分城市建立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进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市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已经是越来越得到普遍认可的共识。“让绿色成就‘金山银山’,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是幸福回馈的本源。”蓝虹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