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
|
|
□ 向春玲
唯物辩证法是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的,认为社会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强调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系统各要素之间保持相对的均衡与协调,系统就会呈现出良性的运行状态。反之,系统将会导致要素之间结构的失衡,从而呈现非良性的运行状态。我国已经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从以往注重经济发展转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因此,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思维,谋求现代化发展各领域的协同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各地基层治理实践取得了新的成就,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累了好的经验。但是,在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基层治理出现了治理结构协同性不足、治理职责不够清晰、治理效能难以提升等方面的困境,这些困境是系统性的问题,给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严峻的挑战。河南省信阳市面对基层治理的现实困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过程中,坚持全局观念和系统谋划,对标党中央政策,聚焦破解难题,构建了“指挥一体化、权责明晰化、条块协同化、数字流程化和考评系统化”的基层治理体系,在基层治理改革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正在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坚持党委对基层治理改革的系统性设计和整体性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当前,我国基层治理困境之一是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性不够强,存在着部门之间和上下层级之间沟通不畅的问题。在社会治理主体结构中,党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信阳市始终坚持党对基层治理改革的全面领导。首先,信阳市委发挥“顶层设计”作用。以系统性思维,聚焦现实问题,进行制度设计。从前期夯基垒台、立柱架梁、试点先行,到中期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后期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市委进行了统一部署。方向目标清晰,战略部署明确,目前正在有序推进。其次,充分发挥县区党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各县区抓统筹、聚合力,在落实市委、市政府改革统一要求基础上,因地制宜,走出各县区自身特色的改革之路。第三,乡镇(街道)党(工)委发挥“底线协同”作用,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使改革政策落地,同时,将改革效果及时向上级反馈,实现政令民情上通下达、事项处置快捷高效。另外,乡镇(街道)党(工)委加强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村(社区)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改革的全过程,保障了改革的目标方向,实现了改革的高效推进。 二、优化系统主体结构,推进治理主体权责明晰化。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系统要实现不断优化就必须重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和协同性。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抓好全链条治理。针对当前基层治理存在的部门碎片化管理和各自为政的“孤岛效应”,信阳市基层治理改革以优化组织体系为重点,按照“规范分工、上下对应”的思路,构建“王”字形治理架构,实现各级组织各负其责、上下贯通、执行有力,把握好改革举措耦合性。首先,通过明确和规范县区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分工,同时,充分发挥县人大、政协的作用,实现基层治理结构的优化和功能明确,同心合力促发展,做优县区“顶线”。其次,按照“综合性、扁平化”的思路,规范乡镇机构的设置,做实模块化改革,做强乡镇(街道)“中线”。最后,坚持“分岗明责、网格管理”,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干部队伍,推进网格化精细化服务,做实村(社区)“底线”。在三级组织分工明确基础上,加快推进市县社会治理中心、乡镇(街道)社会治理室、村(社区)网格工作站建设,将社会治理的重要事项“线上线下”协同贯通,做畅联动指挥体系“竖线”。 三、明确治理主体职能责任,推进系统结构的协同性。系统中不同主体和不同要素,都具有不同的性质,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只有各个要素都能有效发挥自身的作用,才能实现系统诸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和整体效应。乡镇(街道)是最基层的行政力量,负有属地管理的责任,但是一些管理权和执法权纵向上主要配置在县(市)政府司法部门,横向上又分散在政府多个部门,从而导致基层治理面临着“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等职责不清的难题。信阳市以“一支队伍管执法”“政务服务就近办”“县乡协同事项联办”等“三项改革”为重点,推进重心下移、事权匹配、条块协同。第一,推进人员下沉,结合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抓好“减县增乡”、人员下沉。第二,推进职权下放,以县区部门赋能基层、更有效满足乡镇(街道)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依法下放管理权限。第三,推进县乡协同,构建“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赋予乡镇(街道)对协同事项的提请权、评价权,明确县乡协同事项的方式、运行流程、人员经费保障等,建立乡镇(街道)牵头、县区部门协同的联动机制。通过“三项改革”,为基层放权赋能,有力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能。 四、实施数字化治理,推进基层治理的系统化转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协同性、治理资源的共享性。数字技术赋予政府实现刀刃向内的系统化、协同化、整体性的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信阳市坚持以“让群众办事更方便、让政府管理更高效”的理念,把数字赋能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首先,搭建“指尖办理、掌上问政”自下而上群众反映诉求的网格数据化平台,推动群众诉求在网格、村(社区)、乡镇(街道)三个层面解决。其次,整合党政各种资源,搭建自上而下高效精准指挥数字平台,减少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管理。第三,整合与“12345”热线横向联动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平台,以流程数字化倒逼工作流程优化,推动群众和企业反映的“疑难事项”有效解决,提升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能力。 五、强化改革实效,推进干部考评的系统化。系统化改革需要对效果的系统化评估。针对干部考核容易出现的“单一化”和“考用脱节”等难题,信阳市成立专门的督查考核机构,将日常督查与多维考评、奖惩激励统筹融合,从工作实绩、责任担当、团结协作、领导能力、宗旨意识五个维度创造性地构建了“三评两比一综合”的系统化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三评议”是指班子成员以团结协作为重点的互评;中层干部以领导能力为重点的考评;“两代表一委员”从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方面进行考评。“两比较”是以工作实绩、责任担当为重点,进行上下级、单位同级两个方面比较。以“三评议”“两比较”综合考量干部在“抓经济促发展、抓治理解难题”等方面的素质和业绩,作为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系统化多维度的干部考核机制,极大激励了广大干部和党员干实事、干好事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和治理能力。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
以系统思维和系统化改革突破基层治理的困境
|
河南信阳市基层治理系统化改革的思考
|
|
|
( 2023-08-2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 |
|
□ 向春玲
唯物辩证法是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的,认为社会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强调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系统各要素之间保持相对的均衡与协调,系统就会呈现出良性的运行状态。反之,系统将会导致要素之间结构的失衡,从而呈现非良性的运行状态。我国已经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从以往注重经济发展转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因此,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思维,谋求现代化发展各领域的协同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各地基层治理实践取得了新的成就,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累了好的经验。但是,在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基层治理出现了治理结构协同性不足、治理职责不够清晰、治理效能难以提升等方面的困境,这些困境是系统性的问题,给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严峻的挑战。河南省信阳市面对基层治理的现实困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过程中,坚持全局观念和系统谋划,对标党中央政策,聚焦破解难题,构建了“指挥一体化、权责明晰化、条块协同化、数字流程化和考评系统化”的基层治理体系,在基层治理改革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正在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坚持党委对基层治理改革的系统性设计和整体性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当前,我国基层治理困境之一是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性不够强,存在着部门之间和上下层级之间沟通不畅的问题。在社会治理主体结构中,党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信阳市始终坚持党对基层治理改革的全面领导。首先,信阳市委发挥“顶层设计”作用。以系统性思维,聚焦现实问题,进行制度设计。从前期夯基垒台、立柱架梁、试点先行,到中期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后期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市委进行了统一部署。方向目标清晰,战略部署明确,目前正在有序推进。其次,充分发挥县区党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各县区抓统筹、聚合力,在落实市委、市政府改革统一要求基础上,因地制宜,走出各县区自身特色的改革之路。第三,乡镇(街道)党(工)委发挥“底线协同”作用,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使改革政策落地,同时,将改革效果及时向上级反馈,实现政令民情上通下达、事项处置快捷高效。另外,乡镇(街道)党(工)委加强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村(社区)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改革的全过程,保障了改革的目标方向,实现了改革的高效推进。 二、优化系统主体结构,推进治理主体权责明晰化。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系统要实现不断优化就必须重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和协同性。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抓好全链条治理。针对当前基层治理存在的部门碎片化管理和各自为政的“孤岛效应”,信阳市基层治理改革以优化组织体系为重点,按照“规范分工、上下对应”的思路,构建“王”字形治理架构,实现各级组织各负其责、上下贯通、执行有力,把握好改革举措耦合性。首先,通过明确和规范县区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分工,同时,充分发挥县人大、政协的作用,实现基层治理结构的优化和功能明确,同心合力促发展,做优县区“顶线”。其次,按照“综合性、扁平化”的思路,规范乡镇机构的设置,做实模块化改革,做强乡镇(街道)“中线”。最后,坚持“分岗明责、网格管理”,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干部队伍,推进网格化精细化服务,做实村(社区)“底线”。在三级组织分工明确基础上,加快推进市县社会治理中心、乡镇(街道)社会治理室、村(社区)网格工作站建设,将社会治理的重要事项“线上线下”协同贯通,做畅联动指挥体系“竖线”。 三、明确治理主体职能责任,推进系统结构的协同性。系统中不同主体和不同要素,都具有不同的性质,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只有各个要素都能有效发挥自身的作用,才能实现系统诸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和整体效应。乡镇(街道)是最基层的行政力量,负有属地管理的责任,但是一些管理权和执法权纵向上主要配置在县(市)政府司法部门,横向上又分散在政府多个部门,从而导致基层治理面临着“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等职责不清的难题。信阳市以“一支队伍管执法”“政务服务就近办”“县乡协同事项联办”等“三项改革”为重点,推进重心下移、事权匹配、条块协同。第一,推进人员下沉,结合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抓好“减县增乡”、人员下沉。第二,推进职权下放,以县区部门赋能基层、更有效满足乡镇(街道)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依法下放管理权限。第三,推进县乡协同,构建“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赋予乡镇(街道)对协同事项的提请权、评价权,明确县乡协同事项的方式、运行流程、人员经费保障等,建立乡镇(街道)牵头、县区部门协同的联动机制。通过“三项改革”,为基层放权赋能,有力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能。 四、实施数字化治理,推进基层治理的系统化转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协同性、治理资源的共享性。数字技术赋予政府实现刀刃向内的系统化、协同化、整体性的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信阳市坚持以“让群众办事更方便、让政府管理更高效”的理念,把数字赋能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首先,搭建“指尖办理、掌上问政”自下而上群众反映诉求的网格数据化平台,推动群众诉求在网格、村(社区)、乡镇(街道)三个层面解决。其次,整合党政各种资源,搭建自上而下高效精准指挥数字平台,减少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管理。第三,整合与“12345”热线横向联动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平台,以流程数字化倒逼工作流程优化,推动群众和企业反映的“疑难事项”有效解决,提升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能力。 五、强化改革实效,推进干部考评的系统化。系统化改革需要对效果的系统化评估。针对干部考核容易出现的“单一化”和“考用脱节”等难题,信阳市成立专门的督查考核机构,将日常督查与多维考评、奖惩激励统筹融合,从工作实绩、责任担当、团结协作、领导能力、宗旨意识五个维度创造性地构建了“三评两比一综合”的系统化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三评议”是指班子成员以团结协作为重点的互评;中层干部以领导能力为重点的考评;“两代表一委员”从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方面进行考评。“两比较”是以工作实绩、责任担当为重点,进行上下级、单位同级两个方面比较。以“三评议”“两比较”综合考量干部在“抓经济促发展、抓治理解难题”等方面的素质和业绩,作为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系统化多维度的干部考核机制,极大激励了广大干部和党员干实事、干好事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和治理能力。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