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经纬
5 4/5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互联网司法让当事人享受到数字改革红利
· “我活这么大,
没见过这么小的抽纸”

互联网司法让当事人享受到数字改革红利
杭州互联网法院设立六周年记

( 2023-08-1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 本报记者 陈东升 王春

  从杭州互联网法院成立到打造长三角司法区块链,从“小猪佩奇”著作权跨国纠纷案到英烈保护公益诉讼案,从当好互联网司法改革“试验田”到深化互联网司法国际合作……杭州互联网法院自2017年8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以来,6年始终与改革创新同行,其中15项成果先后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杭州互联网法院院长陈增宝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6年来,杭州互联网法院努力构建互联网技术深度应用、在线诉讼规则创新、依法治网实体裁判完善三个层次的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司法新模式。下一步,杭州互联网法院将制定行动计划,推进学习型、创新型、功能型、示范型、勤廉型的现代化互联网法院建设,持续推动互联网司法改革创新走深走实,以互联网法院现代化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
流程再造
打造互联网司法全新模式

  钱塘浪涌,大潮澎湃。
  杭州互联网法院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钱潮路22号,6年来,持续深化互联网司法改革。
  今年8月2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召开媒体代表交流研讨会暨法院开放日活动,互联网审判第二庭庭长沙丽深情回忆6年前作为初创团队一员,与同事们迈上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之路。
  沙丽说:“我们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沿着中央擘画的蓝图做深做实,创新审判机制,再造诉讼流程,输出裁判规则……我们见证了互联网发展的波澜壮阔,也让审判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同频共振,用一记记法槌触摸发展的每一次脉动。”
  这一记记法槌掷地有声,6年来,杭州互联网法院共审结各类案件9万余件,让更多当事人享受到数字改革红利。
  面对互联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杭州互联网法院积极探索更深入、更便民、更高效的应用场景,用信息技术为司法提供增量服务,探索具有普适性的互联网诉讼程序规则,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
  杭州互联网法院诉讼平台,是全国首个互联网诉讼平台,实现诉讼环节全程网络化、数字化。网上立案率98.5%、电子送达率92.9%、在线庭审率98.2%,绝大多数当事人“一次都不用跑”就可以完成整个诉讼。平均开庭用时32分钟、平均审理期限39.2天,审判效率较传统法院提升近一半,诉讼成本和时间大幅下降,审判效果得到充分认可。
  杭州互联网法院诉讼平台是一项重大司法创新,创设了全套在线诉讼规则。制定在线庭审、电子证据、电子送达等诉讼规则,确立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标准,在线诉讼、调解及运行规则等相关规则成为3家互联网法院共同遵守的规程,被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予以确认,成为全国法院的操作指南。
  如果身处异国、公务繁忙、身体不便,无法同步到庭怎么办?杭州互联网法院首创异步审理模式,突破时空界限,当事人可以不同时、不同地、不同步登录平台完成诉讼,大大便利了群众。目前,异步审理适用率超过50%,这一重大创新探索被《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全盘吸收,全国适用。
深度融合
探索互联网数字诚信体系

  6年来,杭州互联网法院致力于以数字信任探索司法与技术深度融合的互联网数字诚信体系。
  杭州互联网法院打造首个司法区块链平台,实现电子证据全流程记录、全链路可信、全节点见证。截至目前,上链数据超67亿条,相关探索成果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司法区块链应用的意见》吸收采纳。
  中国网络作家村启动上链后,支持网络著作权人随时随地通过区块链上传作品、保存证据,从源头化解网络作品确权难、维权难问题,有效预防和惩治网络抄袭。2018年12月6日,网络作家倾城日光薇娜登录司法区块链平台,成功进行确权操作,成为中国网络作家村上链后第一个“吃螃蟹”的作家。
  2019年5月,为服务保障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杭州互联网法院建设长三角司法区块链联盟,共促长三角区域司法一体化发展,打造互联网司法大数据中心,建构多维度当事人画像体系,为深化网络空间治理提供数据参考。
  6年来,杭州互联网法院用技术赋能涉网纠纷综合治理,为涉网司法智治及互联网空间治理提供智能支撑。
  杭州互联网法院创新不断,还上线全国首个区块链智能合约司法应用,通过将电子合同的内容转化为代码并设置执行条件后,部署至区块链自动运行,签约、履约、违约、催告等行为实时记录于司法区块链,实现电子合同签约即上链,上链即生效,生效即执行。
  在该试点场景下,杭州互联网法院网络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发生率下降约26%,金融机构借款逾期率同比下降9.3%。在巩固深化“基本解决执行难”成果工作中,探索终本案件智能合约系统、深化“5G+区块链”智慧执行应用,努力帮助当事人兑现胜诉判决权益。
规则之治
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

  杭州互联网法院是网络安全的守卫者,更是网络空间治理的引领者。
  6年来,杭州互联网法院通过审结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互联网案件,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为激发数字经济活力、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共有2案入选指导性案例,8案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43案入选人民法院十大民事行政案件、全国十大互联网典型案例、中国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等各类全国典型案例。
  杭州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审判第一庭庭长肖芄承办的闫佳琳诉浙江喜来登度假村有限公司平等就业权纠纷案件,作为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典型案例被写入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他依旧记得在判决书中这样写道:“就业意味着职业作为一种资源或财富的分配,有分配就会产生竞争,进而不可避免会产生差别,竞争促进发展,并非所有的差别对待都构成歧视,但对资源的分配应符合正义标准。”
  6年来,杭州互联网法院不断探索规则之治:
  持续健全网络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规则。通过审理涉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短视频等新型网络著作权案,积极回应创作者权益保护需求,平衡各方主体利益。
  探索完善涉数字产品、人工智能、虚拟财产等保护规则,合理确立“人工智能机器人直播”“智能人机交互视听作品”等新型知识产权认定标准,激发数字经济活力、优化数字社会环境。积极提炼和输出示范性裁判规则,形成涉网知识产权、企业商誉等大数据分析报告,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清晰具体的行为准则指引。
  优化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环境。首例虚拟数字人案厘清虚拟数字人本体、中之人、运营主体的权利聚合形态,有效打击低质引流、虚假宣传的网络乱象,积极回应人工智能时代司法保护新需求。
  聚焦元宇宙产业中数字鸿沟、数字版权、数据安全等问题,审结“首例元宇宙作品侵权平台归责案”“首例NFT数字藏品交易案”等,先行探索NFT数字作品版权规范等数字准则。妥善审理电子商务平台算法歧视案、游戏算法生成的角色形象保护案等系列新型纠纷案件,划定技术应用的合理边界。
  推动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依法惩处“恶意投诉”“恶意评价”“流量造假”等行为,监督和支持平台合理审慎行使权力。通过审理“网络直播场控软件案”“平台算法自动化决策案”等,强化对网络平台算法权力审查和行为治理。
  探索算法推荐模式平台刷量行为不同规制路径的界限,确立了数字经济时代平台、算法、数据一体化治理的路径。加强算法司法治理,整治网络侵权乱象,“AI算法深度合成换脸纠纷案”厘清平台行使算法权力边界,严厉打击利用深度合成技术伪造他人肖像等侵权行为,营造安全有序的算法技术应用场景。
  深入推进网络文明建设向上向善。审结“涉董存瑞、黄继光英烈保护案”“雷锋姓名案”“戍边英烈保护案”“地铁萌娃文化自信案”等案件,打造正能量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新阵地。妥善处理“毕业生就业地域歧视案”,依法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
  审结民法典实施后全国首例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组织搭建平台买卖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案等,有效惩治违法收集、贩卖个人信息行为。化解多起涉社交平台、网络群组名誉侵权纠纷,引导广大网民尊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
  杭州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第一庭副庭长曾宪未先后在互联网审判第一庭、审监庭、速裁中心、研究中心和综合审判第一庭工作过,见证了互联网法院改革创新步履不停,更深刻感受到作为互联网治理的“试验田”“孵化器”“样板间”,其职责使命、工作模式、审判理念与传统法院有较大区别。
  曾宪未感慨,互联网法院的特殊性尤其体现在服务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功能方面,通过一个个典型案例细化完善数据权属、算法规制、平台治理、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规则,有效发挥鼓励创新、规范引领的作用。
共治共享
构建涉外商事审判新机制

  杭州互联网法院秉持共建网络命运共同体的治理观,深入推进涉外商事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建设。
  据统计,成立以来,先后有美国、韩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宾1100余人次前来考察参观,22个国家或地区的首席大法官来访。共参加世界互联网法治论坛2次、各类国际会议37次,为“一带一路”国家法院法官研修班授课4次,向世界介绍互联网司法改革创新成果、宣讲互联网司法裁判规则。
  杭州互联网法院积极打造新型国际商事争端在线解决机制。设立全国首个跨境贸易法庭,积极探索涉外商事纠纷全流程在线审理模式和审判机制,将中国互联网司法新模式推向全球。目前,诉讼平台涉外访问量达7万余次,涉外注册用户数3000余人。上线运行全国首个跨境贸易司法解纷平台,实现调解、仲裁、公证、诉讼等多种纠纷在线“一站式”解决。
  杭州互联网法院积极回应中外商事主体对构建公正透明国际营商环境的期待,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推进改革,对在线诉讼规则、技术标准进行重塑,填补跨境电子商务案件的治理规则空白,努力为跨境数字经济纠纷量身打造一套国际认可度、接受度高的诉讼体系。
  着力推动跨境贸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汇集政府职能部门、仲裁、行业协会、商事调解组织、商会等多元主体力量,为市场主体提供法律咨询、交易存证、交易风险提醒、纠纷调解等服务,努力实现跨境贸易纠纷前端预防与化解。
  强化涉外裁判规则的创新与输出。聚焦跨国知识产权保护、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域名争端处理等领域,持续输出司法裁判规则,形成适应和引领全球跨境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
  “首例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电子标签效力案”确认了中文电子标签的法律效力;“境外经营者信息披露案”主张从保护国内消费者权益出发,明确平台应设置更审慎严格的境外商家身份审核标准。
  杭州互联网法院系统形成《服务和保障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贸易白皮书》《典型案例裁判规则指引》《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纠纷案件管辖规则的调研报告》等大数据分析报告,为全球互联网治理贡献杭州智慧、输出中国经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