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闻
9 1/9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1 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推进“三化”绘就基层治理新“枫”景
· 赓续红色血脉 锻造公安铁军
· 图片新闻
· 依法守好碳市场运行生命线
· 累计侦破案件3.6万起 查获网络黑号3亿余个
· 为优化营商环境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 强化全过程法律监督 促进系统性行业治理
· 解决“新官不理旧账”等政务失信行为
· 在服务大局中彰显检察担当

依法守好碳市场运行生命线

( 2023-08-1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马树娟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明确了环境数据造假行为的处理规则,其中明确将涉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纳入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适用范围,引发社会关注。
  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其中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
  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而言,准确可靠的碳排放数据既是生命线,也是保证碳排放交易公平公信的基石。从此前碳排放权市场运行情况看,大部分中介机构都能恪守职责、遵守规范,但也有一小部分机构在检验检测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编制核查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时,或篡改伪造检测数据,或授意指导企业制作虚假样本,严重影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康运行。运用法律手段对此类行为予以规制,已成为实践的迫切需要。
  2020年12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机构弄虚作假行为首次纳入刑法定罪量刑,对打击环境数据造假起到了积极作用。考虑到中介机构就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的检验检测等技术服务,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的性质、功能相当,且相关造假行为同样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因此《解释》明确将涉碳排放造假行为纳入规制范围,并明确了“情节严重”的情形。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项长期任务。将涉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纳入刑事规制范围,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体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