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
□ 本报记者 陈东升 王春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大地掀起了改革闯关、开放探路、创新赋能的滚滚钱江潮,绘就了尽显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的富春山居图,发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性的精彩蝶变,率先迈向以全面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锚定法治中国示范区建设,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注入法治新动力。 浙江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在法治建设作示范引领。 浙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萌发地。 回眸历史,一扇中国现代化法治之门徐徐打开,一个红色大党开启百年征程乘风破浪,一部新中国根本法光荣起草,一张宏伟蓝图引领的经济先发法治先行道路越走越宽…… 浙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实践地。 循迹溯源,从湖州沈家本故居到新昌梁柏台故居,从嘉兴革命红船启航地到杭州“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从法治浙江建设重大决策到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春华秋实,法治中国试验田结出繁花硕果,浙江创造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持续安全稳定的“两大奇迹”,法治化程度之高赢得广泛赞誉,彰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 浙江是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扬帆未来,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一以贯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定不移沿着法治浙江道路砥砺前行,探索法治中国建设新路径,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区,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法治保障,努力以“浙江之窗”展现“中国之治”。 催生思想萌发开启浙江探索 系统战略布局夯实法治之基 浩浩东海、滚滚钱江,挺立潮头开新天。 浙江历来敢为天下先、勇当时代弄潮儿,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民营经济发祥地、法治中国先行地。 历史时针回拨到一个催生思想萌发的新契机——2002年的浙江,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如何探索市场经济先发地区良法善治之道? 2003年7月,浙江省委作出“八八战略”决策部署,将法治建设纳入重要内容。 2006年4月,浙江省委作出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在省域层面的实践探索。 这一决策,是探索经济先发地区法治先行的系统战略布局,为法治浙江建设提供了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引。 这一决策,就建设“法治浙江”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建设,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强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对“法治浙江”建设的领导等十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历届浙江省委坚持高起点谋划、高站位推进、高效率落实,一以贯之落实好这一决策部署。 各地创新探索,夯实法治浙江基石,筑牢法治中国根基。 在嘉兴,一部《嘉兴市南湖保护条例》,一支36人的南湖景区专职执法队伍,以“柔性执法+暖心服务”,成为守护红色根脉的重要法治力量。 在杭州,一个“城市大脑”把数字化改革融入法治政府建设的全领域、全过程,让群众实现一机在手、一网通办,真切触摸城市脉搏、感受城市温度、享受城市服务。 在衢州,“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组建全市域无人机巡检网,开发“综合飞一次”应用场景,可识别垃圾乱堆放、违法建筑等79种基层高频事项,有力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在绍兴,法院系统积极打造“枫桥式共享法庭”,让更多法治要素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推动纠纷就地源头化解,让群众更直观感受到法治就在身边,绘就社会治理新“枫”景。 一张法治浙江建设的宏伟蓝图,扩展成了一张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蓝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 夯实安邦固本基石,筑牢千秋伟业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2020年11月,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新境界。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推动创新实践形成浙江经验 首创成果推广释放法治之力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1921年,嘉兴南湖红船上,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在这里讨论通过,自此之后,推进法治实践,成为中国共产党和浙江人民的不懈探索。 为政者须率先奉法。2022年12月8日,刚履新的省委书记易炼红赴党的诞生地——嘉兴南湖瞻仰红船,一个多月后,在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新当选的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易炼红、省长王浩进行庄严的宪法宣誓。 浙江抓牢关键少数这一“牛鼻子”,全面推进依宪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健全法治浙江建设推进机制,确保权力始终在法治轨道运行。 伟大思想源自于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 浙江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委依法治省办主任王成国说,这些年来,浙江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法治浙江道路砥砺前行,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系统构建法治浙江建设顶层设计“四梁八柱”,探索形成地方创制性立法、“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互联网法院、数字法治改革、社会治理中心等一大批标志性成果,推动法治浙江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走进“枫桥经验”发源地诸暨市社会治理中心,就像进入矛盾纠纷的“全科医院”,天平调解工作室调解员夏朝霞是名副其实的“名医”——原为诸暨法院资深法官,审理案件成千上万,如今坐镇专家门诊,依托中心一张矛盾纠纷筛选分级施策的“过滤网”,单从天平调解工作室这一调解组织诉前过滤纠纷,一年就减少4600起诉讼案件,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 诉源治理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也是法治浙江建设的创新成果。 从“枫桥经验”到“浦江经验”,从“余村经验”到“后陈经验”,从“三治融合”到“村民说事”,一个个治村之计,被推广至全国。 一张全国首创性成果清单列表,详细记录了自2002年以来法治浙江建设探索实践的50多项创新成果,这些创新实践不断总结形成浙江经验,不断被推广至全国,不断释放法治之力。 法治之力在于增加民生福祉,守护群众幸福生活。 海宁硖石街道西山社区是新晋的基层治理“网红打卡点”,居民王女士不仅日常享受43个社会组织带来的65个便民服务项目,连亲人的身后事办理,都有海宁市公民遗产服务中心助力,通过遗产一件事数字化平台,只要一张身份证、最多跑一次,就实现了遗产查询、领取、证照代办等“一站式”服务。 随着法治浙江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浙江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力度不断增强,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从2016年的83.15分提高至近4年都保持在90分以上。 科学立法突出高质量。 浙江统筹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频,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健全立法工作机制,加强立法指导和备案审查工作,2002年以来共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222件,其中20多部法规开创全国第一。 严格执法突出规范化。浙江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在全国率先启动并先后实施4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依法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持续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探索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的“浙江模式”,全省行政诉讼败诉率连续3年下降并达到较低水平,夯实基层法治建设基础,加快打造“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浙江在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工作中领跑。 公正司法突出公信力。浙江纵深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健全司法权运行机制,提升司法权运行绩效,创建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移动微法院、政法一体化办案、共享法庭等引领数字司法新潮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全民守法突出覆盖面。浙江加强全面普法,迭代升级社会大普法工作格局,全国首创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实体平台全覆盖;加强基层依法治理,建成10个全国普法宣传教育基地,建成省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4884个,各类法治文化阵地5970个。 20年来,浙江逐步探索形成了以党委领导、服务大局、法治为民、数字赋能、整体智治为特色的“浙江经验”,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了浙江智慧。 促进文明进步贡献浙江方案 示范创建引领彰显法治之效 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新部署,吹响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号角。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指南和基本遵循。 东风浩荡,钱塘潮涌。 浙江历来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奋力担当“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历史新方位,自觉肩负中央赋予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时代新使命,努力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 如何为现代化先行探路?这一历史性新挑战,落到了新一届浙江省委领导班子头上。 今年新春第一会上,浙江明确提出将更大力度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实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突破,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 如何护航三个“一号工程”?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革命红船启航地正在探索最佳方案——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打造“浙里最‘嘉’”营商环境品牌。 嘉兴市委书记陈伟说,今年以来,嘉兴坚持将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法治嘉兴、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关键突破口和标志性工程,推动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感、群众有利,努力把“根脉之地”打造成新时代法治高地。 建设现代化先行省,法治必须先行示范。 2022年,浙江省委十五届二次全会提出“积极争创法治中国示范区”目标。 传承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浙江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在法治建设方面先行探索,以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为突破口,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在法治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示范引领,将浙江打造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省域实践示范区。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浙江省副省长胡伟表示,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区意义在于通过省域实践为全国打造实践典范,努力成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行动表率,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在“浙里”感受法治中国,向世界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给出应对发展所面临重大问题的中国答卷,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法治的先进性、引领性。 如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法治动力? 浙江将从五个方面重点展开: 理念上要实现法治思路三个转变。即从“就法治论法治”向平安法治一体推进转变,从事后制约监督向事前预防治理转变,从简单追求法治力度向系统提升法治温度和绩效转变,积极探索中国式法治的浙江实践。 要求上要做到全面领跑、树立标杆。包括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基层依法治理以及法治文化、法治人才、涉外法治等各个方面都要对标最优、追赶一流,在法治建设的进度上也进一步加快、提前。 内容上要推进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全面推进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重点上要突出浙江地域特色优势。尤其是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地方创制性立法、整体智治现代法治政府、“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诉源治理、信访法治化改革、乡镇街道法治化综合改革、共同富裕法治保障、数字法治建设等。 机制上要系统重塑法治推进体系。统筹全省各方面力量,选择部分市县先行突破,全面系统推动法治中国示范区建设。 浙江争创法治中国示范区,怎么示范? 浙江省委依法治省办副主任、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王中毅介绍说,初步谋划将努力在八个方面争取示范引领:在健全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制度机制上示范引领,在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上示范引领,在法治政府建设率先突破上示范引领,在践行公正高效权威司法制度上示范引领,在建设明德守法的法治社会上示范引领,在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上示范引领,在数字法治创新突破上示范引领,在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工作队伍上示范引领。 透过“浙江之窗”,展望中国法治未来。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6500万浙江人民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勇当法治中国建设领跑者,引领新时代法治浙江建设新航程,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示范区创建全过程,推动浙江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省域实践典范。
|
|
从法治浙江到争创法治中国示范区
|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法治新动力
|
|
|
( 2023-07-2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
□ 本报记者 陈东升 王春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大地掀起了改革闯关、开放探路、创新赋能的滚滚钱江潮,绘就了尽显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的富春山居图,发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性的精彩蝶变,率先迈向以全面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锚定法治中国示范区建设,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注入法治新动力。 浙江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在法治建设作示范引领。 浙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萌发地。 回眸历史,一扇中国现代化法治之门徐徐打开,一个红色大党开启百年征程乘风破浪,一部新中国根本法光荣起草,一张宏伟蓝图引领的经济先发法治先行道路越走越宽…… 浙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实践地。 循迹溯源,从湖州沈家本故居到新昌梁柏台故居,从嘉兴革命红船启航地到杭州“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从法治浙江建设重大决策到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春华秋实,法治中国试验田结出繁花硕果,浙江创造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持续安全稳定的“两大奇迹”,法治化程度之高赢得广泛赞誉,彰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 浙江是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扬帆未来,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一以贯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定不移沿着法治浙江道路砥砺前行,探索法治中国建设新路径,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区,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法治保障,努力以“浙江之窗”展现“中国之治”。 催生思想萌发开启浙江探索 系统战略布局夯实法治之基 浩浩东海、滚滚钱江,挺立潮头开新天。 浙江历来敢为天下先、勇当时代弄潮儿,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民营经济发祥地、法治中国先行地。 历史时针回拨到一个催生思想萌发的新契机——2002年的浙江,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如何探索市场经济先发地区良法善治之道? 2003年7月,浙江省委作出“八八战略”决策部署,将法治建设纳入重要内容。 2006年4月,浙江省委作出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在省域层面的实践探索。 这一决策,是探索经济先发地区法治先行的系统战略布局,为法治浙江建设提供了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引。 这一决策,就建设“法治浙江”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建设,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强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对“法治浙江”建设的领导等十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历届浙江省委坚持高起点谋划、高站位推进、高效率落实,一以贯之落实好这一决策部署。 各地创新探索,夯实法治浙江基石,筑牢法治中国根基。 在嘉兴,一部《嘉兴市南湖保护条例》,一支36人的南湖景区专职执法队伍,以“柔性执法+暖心服务”,成为守护红色根脉的重要法治力量。 在杭州,一个“城市大脑”把数字化改革融入法治政府建设的全领域、全过程,让群众实现一机在手、一网通办,真切触摸城市脉搏、感受城市温度、享受城市服务。 在衢州,“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组建全市域无人机巡检网,开发“综合飞一次”应用场景,可识别垃圾乱堆放、违法建筑等79种基层高频事项,有力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在绍兴,法院系统积极打造“枫桥式共享法庭”,让更多法治要素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推动纠纷就地源头化解,让群众更直观感受到法治就在身边,绘就社会治理新“枫”景。 一张法治浙江建设的宏伟蓝图,扩展成了一张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蓝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 夯实安邦固本基石,筑牢千秋伟业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2020年11月,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新境界。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推动创新实践形成浙江经验 首创成果推广释放法治之力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1921年,嘉兴南湖红船上,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在这里讨论通过,自此之后,推进法治实践,成为中国共产党和浙江人民的不懈探索。 为政者须率先奉法。2022年12月8日,刚履新的省委书记易炼红赴党的诞生地——嘉兴南湖瞻仰红船,一个多月后,在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新当选的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易炼红、省长王浩进行庄严的宪法宣誓。 浙江抓牢关键少数这一“牛鼻子”,全面推进依宪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健全法治浙江建设推进机制,确保权力始终在法治轨道运行。 伟大思想源自于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 浙江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委依法治省办主任王成国说,这些年来,浙江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法治浙江道路砥砺前行,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系统构建法治浙江建设顶层设计“四梁八柱”,探索形成地方创制性立法、“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互联网法院、数字法治改革、社会治理中心等一大批标志性成果,推动法治浙江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走进“枫桥经验”发源地诸暨市社会治理中心,就像进入矛盾纠纷的“全科医院”,天平调解工作室调解员夏朝霞是名副其实的“名医”——原为诸暨法院资深法官,审理案件成千上万,如今坐镇专家门诊,依托中心一张矛盾纠纷筛选分级施策的“过滤网”,单从天平调解工作室这一调解组织诉前过滤纠纷,一年就减少4600起诉讼案件,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 诉源治理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也是法治浙江建设的创新成果。 从“枫桥经验”到“浦江经验”,从“余村经验”到“后陈经验”,从“三治融合”到“村民说事”,一个个治村之计,被推广至全国。 一张全国首创性成果清单列表,详细记录了自2002年以来法治浙江建设探索实践的50多项创新成果,这些创新实践不断总结形成浙江经验,不断被推广至全国,不断释放法治之力。 法治之力在于增加民生福祉,守护群众幸福生活。 海宁硖石街道西山社区是新晋的基层治理“网红打卡点”,居民王女士不仅日常享受43个社会组织带来的65个便民服务项目,连亲人的身后事办理,都有海宁市公民遗产服务中心助力,通过遗产一件事数字化平台,只要一张身份证、最多跑一次,就实现了遗产查询、领取、证照代办等“一站式”服务。 随着法治浙江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浙江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力度不断增强,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从2016年的83.15分提高至近4年都保持在90分以上。 科学立法突出高质量。 浙江统筹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频,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健全立法工作机制,加强立法指导和备案审查工作,2002年以来共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222件,其中20多部法规开创全国第一。 严格执法突出规范化。浙江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在全国率先启动并先后实施4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依法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持续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探索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的“浙江模式”,全省行政诉讼败诉率连续3年下降并达到较低水平,夯实基层法治建设基础,加快打造“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浙江在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工作中领跑。 公正司法突出公信力。浙江纵深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健全司法权运行机制,提升司法权运行绩效,创建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移动微法院、政法一体化办案、共享法庭等引领数字司法新潮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全民守法突出覆盖面。浙江加强全面普法,迭代升级社会大普法工作格局,全国首创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实体平台全覆盖;加强基层依法治理,建成10个全国普法宣传教育基地,建成省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4884个,各类法治文化阵地5970个。 20年来,浙江逐步探索形成了以党委领导、服务大局、法治为民、数字赋能、整体智治为特色的“浙江经验”,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了浙江智慧。 促进文明进步贡献浙江方案 示范创建引领彰显法治之效 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新部署,吹响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号角。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指南和基本遵循。 东风浩荡,钱塘潮涌。 浙江历来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奋力担当“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历史新方位,自觉肩负中央赋予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时代新使命,努力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 如何为现代化先行探路?这一历史性新挑战,落到了新一届浙江省委领导班子头上。 今年新春第一会上,浙江明确提出将更大力度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实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突破,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 如何护航三个“一号工程”?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革命红船启航地正在探索最佳方案——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打造“浙里最‘嘉’”营商环境品牌。 嘉兴市委书记陈伟说,今年以来,嘉兴坚持将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法治嘉兴、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关键突破口和标志性工程,推动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感、群众有利,努力把“根脉之地”打造成新时代法治高地。 建设现代化先行省,法治必须先行示范。 2022年,浙江省委十五届二次全会提出“积极争创法治中国示范区”目标。 传承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浙江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在法治建设方面先行探索,以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为突破口,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在法治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示范引领,将浙江打造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省域实践示范区。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浙江省副省长胡伟表示,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区意义在于通过省域实践为全国打造实践典范,努力成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行动表率,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在“浙里”感受法治中国,向世界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给出应对发展所面临重大问题的中国答卷,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法治的先进性、引领性。 如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法治动力? 浙江将从五个方面重点展开: 理念上要实现法治思路三个转变。即从“就法治论法治”向平安法治一体推进转变,从事后制约监督向事前预防治理转变,从简单追求法治力度向系统提升法治温度和绩效转变,积极探索中国式法治的浙江实践。 要求上要做到全面领跑、树立标杆。包括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基层依法治理以及法治文化、法治人才、涉外法治等各个方面都要对标最优、追赶一流,在法治建设的进度上也进一步加快、提前。 内容上要推进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全面推进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重点上要突出浙江地域特色优势。尤其是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地方创制性立法、整体智治现代法治政府、“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诉源治理、信访法治化改革、乡镇街道法治化综合改革、共同富裕法治保障、数字法治建设等。 机制上要系统重塑法治推进体系。统筹全省各方面力量,选择部分市县先行突破,全面系统推动法治中国示范区建设。 浙江争创法治中国示范区,怎么示范? 浙江省委依法治省办副主任、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王中毅介绍说,初步谋划将努力在八个方面争取示范引领:在健全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制度机制上示范引领,在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上示范引领,在法治政府建设率先突破上示范引领,在践行公正高效权威司法制度上示范引领,在建设明德守法的法治社会上示范引领,在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上示范引领,在数字法治创新突破上示范引领,在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工作队伍上示范引领。 透过“浙江之窗”,展望中国法治未来。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6500万浙江人民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勇当法治中国建设领跑者,引领新时代法治浙江建设新航程,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示范区创建全过程,推动浙江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省域实践典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