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法
|
|
□ 本报记者 徐伟伦
3年来,北京市高位推动建成了覆盖市、区、街乡的三级社区矫正委员会,并通过建章立制构建起司法行政部门、相关职能部门与社会力量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社区矫正协同工作新格局。 3年来,北京市聚焦社区矫正对象管理教育两大任务,加速推进“智慧矫正”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落实“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实现精准矫正,并将心理要素融入信息系统,通过精准教育有效避免矫正对象再犯罪。 自我国社区矫正法于2020年7月施行以来,北京市司法局围绕重大活动安保、深化体制机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规范执法和督导检查等方面,全力推进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北京、法治中国首善之区作出贡献。 建章立制打造协同工作体系 2022年5月,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社区矫正综合管理平台报警,原来是社区矫正对象刁某未按规定进行App签到和电话报到,个人电话一直处于关机状态。在初查无果后,太师屯司法所将这一情况上报镇区两级社区矫正委员会。 接报后,密云区司法局成立专项工作组,会同镇社矫委及相关部门召开研判分析会,并与其家属深入交谈,查找问题原因,摸排可能的落脚点。同时,区社区矫正机构向社矫委成员单位区公安分局发出协查通报。在各方协作下,终于找到了失联近97个小时的矫正对象刁某。为此,密云区社区矫正机构对刁某训诫教育后,依据社区矫正法相关规定,决定对其加戴电子定位装置3个月。 迅速形成查找合力的背后,是北京市近年来在打造社区矫正协同工作新格局的不懈努力。据北京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处处长卢刚介绍,社区矫正法施行后,北京通过挂图督办、纳入平安北京建设考核等方式,高位推动市、区、街乡三级社区矫正委员会建设,依法设立了1个市级、17个区级、342个街乡级社区矫正委员会。 在实现三级社区矫正委员会全覆盖的基础上,北京着手健全完善社区矫正委员会议事规则和相关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以社区矫正委员会议事规则为“纲”,成员单位例会、督查督办、联络员工作、请示报告、信息报送、重大事项报告为“目”的“1+6”日常工作机制,构建起公、检、法、司协调配合,财政、教育、民政、人社等成员单位支持参与的社区矫正协同工作体系。 与此同时,北京近年来集中制定了教育、矫正宣告等100余项工作制度,并围绕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法律法规,修订北京市社区矫正实施细则,与公检法机关共同制定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三个规定以及社区矫正对象减刑工作规范,从源头上扎紧社区矫正执法的制度笼子。 “智慧”加持实现精准矫正 2022年6月,针对基层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执法文书不规范、配套文书不健全、格式和内容不统一,无法有效承载、准确体现社区矫正执法活动的问题,北京市政府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发布全新的社区矫正执法文书格式,51种文书涵盖了包括接收登记、入矫宣告在内的23个流程、44个环节、11个审批事项,实现全流程覆盖。同时,将文书格式与信息化相结合,作为“智慧矫正”项目建设内容,可利用已有信息数据库自动生成相关执法文书,以此提高工作效率。 “智慧矫正”的应用,在北京远不止于此。2021年开始,北京市大兴、海淀、通州等地陆续装备“立式自助矫正终端”,具有法律文书现场打印等诸多功能,实现报到登记等手续“一站式”办理。自配备以来,全市已对280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办理了报到登记等手续,社区矫正机构工作质效大幅提高。 “首都社区矫正工作始终将教育帮扶摆在与监督管理同样重要的位置。”卢刚说,监督管理是基础,教育帮扶是核心,“智慧矫正”的应用贯穿其中,也让北京尝到以“智慧”促“精准”的甜头。 在丰台区,看丹街道司法所建立起“一对一”沟通帮扶机制,利用微信、会议软件等网络平台,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个性化监督管理服务,建立起一张云端智慧矫正网,定制化的法治宣传、警示片等内容实时上传,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法律知识。 在海淀区,司法局开发应用网络教育平台,社区矫正对象可自选法治、人文等多个类别的课程,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此外,海淀区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改造,借助北京社矫软件、设置电子围栏等技术手段,实行网上、网下双重监管,有效避免代报告情况的发生,并综合各方因素,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精准矫正。 在郊区,北京市司法局指导房山区司法局与专业医院合作,对新接收社区矫正对象依托“计算机多项个性测量诊断专家系统”进行心理“CT”体检,测评个人风格、婚恋和家庭问题、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司法所工作人员对每一名社区矫正对象都定制精准化的矫正措施,避免再犯罪发生。 专项清查严防“纸面服刑” 严防“纸面服刑”,突出暂予监外执行规范管理,是北京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法的重点。在开展保外就医类社区矫正对象病情复查工作中,北京市连续3年开展暂予监外执行社区矫正对象专项清查活动,共开展病情复查786人次,对11名经治疗已不符合保外就医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依法提请收监执行。 其间,北京市司法局与专业法医鉴定机构建立长效机制,每年对暂予监外执行对象病情进行法医鉴定,对其中存在疑难病情的状况邀请法医专家会商,给予社区矫正机构分析和建议,同时协调市检察院建立联合督查检查机制,对各区组织的病情诊断、检查、鉴别等活动派员提前进行检察监督。 严格执法的同时,也不乏有温度的举措。据了解,保外就医类社区矫正对象部分年龄较大、行动不便,需要每3个月在指定医院办理一次病情复查。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市司法局积极协调市卫健委为办理暂予监外执行病情复查提供支持,对确有困难的人员,各区司法局采取协调医院开辟绿色通道、专人陪同等帮扶措施,实现力度与温度的统一。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北京各区社区矫正机构依托红十字会等机制,先后帮扶救助生活确有困难的社区矫正对象141人,帮扶金额近10万元。 北京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马燕表示,近年来全市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重新违法犯罪率始终保持在0.1%以下的低水平,还涌现出一批见义勇为、检举犯罪等典型,实现了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下一步,北京将进一步把社区矫正工作融入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融入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努力推动首都社区矫正工作迈上新台阶。
|
优化机制聚合力 科技赋能提质效 严中有暖促自新
|
打造首都社区矫正协同工作新格局
|
|
|
|
( 2023-07-1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本报记者 徐伟伦
3年来,北京市高位推动建成了覆盖市、区、街乡的三级社区矫正委员会,并通过建章立制构建起司法行政部门、相关职能部门与社会力量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社区矫正协同工作新格局。 3年来,北京市聚焦社区矫正对象管理教育两大任务,加速推进“智慧矫正”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落实“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实现精准矫正,并将心理要素融入信息系统,通过精准教育有效避免矫正对象再犯罪。 自我国社区矫正法于2020年7月施行以来,北京市司法局围绕重大活动安保、深化体制机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规范执法和督导检查等方面,全力推进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北京、法治中国首善之区作出贡献。 建章立制打造协同工作体系 2022年5月,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社区矫正综合管理平台报警,原来是社区矫正对象刁某未按规定进行App签到和电话报到,个人电话一直处于关机状态。在初查无果后,太师屯司法所将这一情况上报镇区两级社区矫正委员会。 接报后,密云区司法局成立专项工作组,会同镇社矫委及相关部门召开研判分析会,并与其家属深入交谈,查找问题原因,摸排可能的落脚点。同时,区社区矫正机构向社矫委成员单位区公安分局发出协查通报。在各方协作下,终于找到了失联近97个小时的矫正对象刁某。为此,密云区社区矫正机构对刁某训诫教育后,依据社区矫正法相关规定,决定对其加戴电子定位装置3个月。 迅速形成查找合力的背后,是北京市近年来在打造社区矫正协同工作新格局的不懈努力。据北京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处处长卢刚介绍,社区矫正法施行后,北京通过挂图督办、纳入平安北京建设考核等方式,高位推动市、区、街乡三级社区矫正委员会建设,依法设立了1个市级、17个区级、342个街乡级社区矫正委员会。 在实现三级社区矫正委员会全覆盖的基础上,北京着手健全完善社区矫正委员会议事规则和相关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以社区矫正委员会议事规则为“纲”,成员单位例会、督查督办、联络员工作、请示报告、信息报送、重大事项报告为“目”的“1+6”日常工作机制,构建起公、检、法、司协调配合,财政、教育、民政、人社等成员单位支持参与的社区矫正协同工作体系。 与此同时,北京近年来集中制定了教育、矫正宣告等100余项工作制度,并围绕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法律法规,修订北京市社区矫正实施细则,与公检法机关共同制定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三个规定以及社区矫正对象减刑工作规范,从源头上扎紧社区矫正执法的制度笼子。 “智慧”加持实现精准矫正 2022年6月,针对基层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执法文书不规范、配套文书不健全、格式和内容不统一,无法有效承载、准确体现社区矫正执法活动的问题,北京市政府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发布全新的社区矫正执法文书格式,51种文书涵盖了包括接收登记、入矫宣告在内的23个流程、44个环节、11个审批事项,实现全流程覆盖。同时,将文书格式与信息化相结合,作为“智慧矫正”项目建设内容,可利用已有信息数据库自动生成相关执法文书,以此提高工作效率。 “智慧矫正”的应用,在北京远不止于此。2021年开始,北京市大兴、海淀、通州等地陆续装备“立式自助矫正终端”,具有法律文书现场打印等诸多功能,实现报到登记等手续“一站式”办理。自配备以来,全市已对280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办理了报到登记等手续,社区矫正机构工作质效大幅提高。 “首都社区矫正工作始终将教育帮扶摆在与监督管理同样重要的位置。”卢刚说,监督管理是基础,教育帮扶是核心,“智慧矫正”的应用贯穿其中,也让北京尝到以“智慧”促“精准”的甜头。 在丰台区,看丹街道司法所建立起“一对一”沟通帮扶机制,利用微信、会议软件等网络平台,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个性化监督管理服务,建立起一张云端智慧矫正网,定制化的法治宣传、警示片等内容实时上传,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法律知识。 在海淀区,司法局开发应用网络教育平台,社区矫正对象可自选法治、人文等多个类别的课程,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此外,海淀区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改造,借助北京社矫软件、设置电子围栏等技术手段,实行网上、网下双重监管,有效避免代报告情况的发生,并综合各方因素,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精准矫正。 在郊区,北京市司法局指导房山区司法局与专业医院合作,对新接收社区矫正对象依托“计算机多项个性测量诊断专家系统”进行心理“CT”体检,测评个人风格、婚恋和家庭问题、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司法所工作人员对每一名社区矫正对象都定制精准化的矫正措施,避免再犯罪发生。 专项清查严防“纸面服刑” 严防“纸面服刑”,突出暂予监外执行规范管理,是北京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法的重点。在开展保外就医类社区矫正对象病情复查工作中,北京市连续3年开展暂予监外执行社区矫正对象专项清查活动,共开展病情复查786人次,对11名经治疗已不符合保外就医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依法提请收监执行。 其间,北京市司法局与专业法医鉴定机构建立长效机制,每年对暂予监外执行对象病情进行法医鉴定,对其中存在疑难病情的状况邀请法医专家会商,给予社区矫正机构分析和建议,同时协调市检察院建立联合督查检查机制,对各区组织的病情诊断、检查、鉴别等活动派员提前进行检察监督。 严格执法的同时,也不乏有温度的举措。据了解,保外就医类社区矫正对象部分年龄较大、行动不便,需要每3个月在指定医院办理一次病情复查。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市司法局积极协调市卫健委为办理暂予监外执行病情复查提供支持,对确有困难的人员,各区司法局采取协调医院开辟绿色通道、专人陪同等帮扶措施,实现力度与温度的统一。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北京各区社区矫正机构依托红十字会等机制,先后帮扶救助生活确有困难的社区矫正对象141人,帮扶金额近10万元。 北京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马燕表示,近年来全市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重新违法犯罪率始终保持在0.1%以下的低水平,还涌现出一批见义勇为、检举犯罪等典型,实现了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下一步,北京将进一步把社区矫正工作融入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融入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努力推动首都社区矫正工作迈上新台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