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
|
|
□ 本报记者 唐荣 邓君 李文茜
南国的夏天,草木葱茏,繁花似锦,处处散发着勃勃生机。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广东省深圳市开幕,6月8日,8场主题分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同步举行。 分论坛围绕“共建互联网版权新生态”“文化遗产保护”“建设人文湾区”等主题,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等齐聚一堂,碰撞观点,交融思想,凝聚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的广泛共识。 共话互联网版权保护方案 当前,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蓬勃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化生态,特别是文化数字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如何在文化数字化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是互联网时代对版权工作提出的全新课题。 共建互联网版权新生态分论坛,强调科技、数字、全球属性,着眼数字版权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立足全球共同面临的互联网环境下的版权挑战与机遇,共同提出“互联网版权中国方案”。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孙宝林说:“数据确权是数据运营、开发和使用的有力保障,为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数据资源具有财产属性和市场价值,在互联网环境下数据极易被复制和传播,数据侵权的成本低,泄露转卖数据、滥用数据信息的情况愈发普遍。没有清晰的数据权属和确认是导致数据领域取证难、维权难的根源所在,需要通过数据确权为数据保护、管理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提供有力保障。” 孙宝林提出,要大力推进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为文化数字化提供版权支撑;加快构建版权新应用体系,激活文化数据要素价值;同时,探索建立以数据确权为核心的数字版权标准,提升文化数字化标准化水平。 “在AIGC时代,人工智能不断创新发展,新兴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进一步加深,全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给文化产业和数字版权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波说。 王波以最近火爆网络的“AI孙燕姿”为例,“在前所未有的新文化生产场景下,如何确保创作者基于模型与算法的数字文化内容复制权与改编权等版权不受侵害,通过何种规则得到相应有效的保护,是当下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一道时代课题”。 交流文化遗产系统保护 在文化遗产保护分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如何进一步让文化遗产保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源头活水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认为,应完善法律法规,编制“古老建筑保护条例”“历史街区与传统村镇保护条例”,对文物保护法加以修订,尤其是对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要加强对破坏行为的处罚,建议编制“文化景观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保护合力。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赵燕菁建议,不仅要保护单栋建筑,还要创造这座老房子能生存下来的环境。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建议,在未来工作中要建立持续、动态的文物普查和登录机制,迅速推动遗产成为文物保护单位或者历史建筑。“同时,我们还要探索文物的活化利用,要用更多的方式讲好文物的故事,让老百姓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曹劲说。 “保护文化遗产要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保留历史原貌,不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更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建筑。”南京大学国家文化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姚远提出,要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让文旅融合有效促进传统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探讨湾区人文精神发展 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发展,共话蓝图、共商大计、共谋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深受多元文化影响,关键是如何利用其多元文化资源,融合发展出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郑培凯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发展历程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是紧密相关的,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内涵变得愈加丰富多元。在他看来,这些多元文化涉及不同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等。“多元文化的前景应当是融合,而非对抗。”郑培凯强调。 “大湾区人群同宗同源,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地区共同历史文化基础,这些根本认同不会改变。”中山大学党委书记、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春声说,粤港澳同属岭南文化的核心区域,地缘相近、语言相通、文脉相亲,共建人文湾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正是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经济高度协调发展和基础设施联通,还要制度规则对接、人心民意相通,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 吴志良指出,塑造人文湾区归根结底是文化重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感情共鸣,从而形成共同的心理结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 本报深圳6月8日电
|
|
碰撞观点 交融思想 凝聚共识
|
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侧记
|
|
|
( 2023-06-0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
|
□ 本报记者 唐荣 邓君 李文茜
南国的夏天,草木葱茏,繁花似锦,处处散发着勃勃生机。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广东省深圳市开幕,6月8日,8场主题分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同步举行。 分论坛围绕“共建互联网版权新生态”“文化遗产保护”“建设人文湾区”等主题,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等齐聚一堂,碰撞观点,交融思想,凝聚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的广泛共识。 共话互联网版权保护方案 当前,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蓬勃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化生态,特别是文化数字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如何在文化数字化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是互联网时代对版权工作提出的全新课题。 共建互联网版权新生态分论坛,强调科技、数字、全球属性,着眼数字版权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立足全球共同面临的互联网环境下的版权挑战与机遇,共同提出“互联网版权中国方案”。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孙宝林说:“数据确权是数据运营、开发和使用的有力保障,为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数据资源具有财产属性和市场价值,在互联网环境下数据极易被复制和传播,数据侵权的成本低,泄露转卖数据、滥用数据信息的情况愈发普遍。没有清晰的数据权属和确认是导致数据领域取证难、维权难的根源所在,需要通过数据确权为数据保护、管理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提供有力保障。” 孙宝林提出,要大力推进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为文化数字化提供版权支撑;加快构建版权新应用体系,激活文化数据要素价值;同时,探索建立以数据确权为核心的数字版权标准,提升文化数字化标准化水平。 “在AIGC时代,人工智能不断创新发展,新兴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进一步加深,全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给文化产业和数字版权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波说。 王波以最近火爆网络的“AI孙燕姿”为例,“在前所未有的新文化生产场景下,如何确保创作者基于模型与算法的数字文化内容复制权与改编权等版权不受侵害,通过何种规则得到相应有效的保护,是当下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一道时代课题”。 交流文化遗产系统保护 在文化遗产保护分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如何进一步让文化遗产保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源头活水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认为,应完善法律法规,编制“古老建筑保护条例”“历史街区与传统村镇保护条例”,对文物保护法加以修订,尤其是对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要加强对破坏行为的处罚,建议编制“文化景观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保护合力。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赵燕菁建议,不仅要保护单栋建筑,还要创造这座老房子能生存下来的环境。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建议,在未来工作中要建立持续、动态的文物普查和登录机制,迅速推动遗产成为文物保护单位或者历史建筑。“同时,我们还要探索文物的活化利用,要用更多的方式讲好文物的故事,让老百姓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曹劲说。 “保护文化遗产要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保留历史原貌,不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更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建筑。”南京大学国家文化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姚远提出,要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让文旅融合有效促进传统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探讨湾区人文精神发展 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发展,共话蓝图、共商大计、共谋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深受多元文化影响,关键是如何利用其多元文化资源,融合发展出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郑培凯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发展历程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是紧密相关的,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内涵变得愈加丰富多元。在他看来,这些多元文化涉及不同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等。“多元文化的前景应当是融合,而非对抗。”郑培凯强调。 “大湾区人群同宗同源,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地区共同历史文化基础,这些根本认同不会改变。”中山大学党委书记、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春声说,粤港澳同属岭南文化的核心区域,地缘相近、语言相通、文脉相亲,共建人文湾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正是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经济高度协调发展和基础设施联通,还要制度规则对接、人心民意相通,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 吴志良指出,塑造人文湾区归根结底是文化重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感情共鸣,从而形成共同的心理结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 本报深圳6月8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