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法
|
|
□ 本报记者 张晨 范天娇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素有“文都”美誉。近年来,桐城市委政法委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文化基因注入平安建设和基层治理,立足“矛盾不上交、信访不上行、平安不出事”,创设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构建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全市矛盾纠纷、万人成讼率、警情数和发案数逐年下降,调解成功率、调撤率、群众安全感和政法满意度逐年上升,社会治安大局持续和谐稳定。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连续14年蝉联“省级平安县”。 近年来,桐城市委常委会听取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品牌创建等政法重点工作汇报46次,研究解决实际困难22件。三级责任捆绑,构建“三级书记一齐抓”的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和责任体系,将平安建设实绩作为党建与发展综合考核、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以及领导干部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2022年全市226个村(社区)中217个创建达标,达标率超96%。 为了以文化润民风,桐城推动六尺巷文化元素全覆盖,在公园、广场、景区等人员易聚集场所建设六尺巷文化墙,开展六尺巷典故系列“微宣讲”,营造“人人会讲六尺巷故事、遇事懂得礼让道理、处处彰显和谐精神”的浓厚氛围。 在强化自治根基方面,桐城组织党员、“两代表一委员”、乡贤、“五老”、村民代表、法律明白人等组成“村民说事会”,确保自治类、法治类、德治类都有代表参与。在强化法治保障方面,桐城深化“六尺巷调解法”,运用“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法,以六尺巷典故为切入点、以释法明理为着力点、以公平正义为根本点,通过倾听诉求—辨明是非—劝解疏导—借古喻今—互谅互让—握手言和,实现诉前调解规范化、情理化,推动案结、事了、人和,2022年以来,全市万人成讼率为97.97件/万人,同比下降16.3%,调解调撤率为47.42%。桐城创设“631”分级化解机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本地矛盾纠纷的性质类别、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将占纠纷总量60%的一般矛盾化解在村级,30%的重大矛盾化解在镇级,10%的疑难复杂矛盾化解在市级,构建自下而上、逐级消化、有效衔接的调处化解格局,力争将所有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化解在县域。桐城搭建“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2022年以来全市发生矛盾纠纷3804件,同比下降5.4%。 此外,桐城按照“网格化管理、小单元作战”模式,以300至500户为一个网格,30至50户为“微网格”,构建“党组织+网格长+政法干警+住户”的全科网格治理模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全面推行“政法干警进网格”,常态化开展“周三有约”活动,严格落实投诉举报群众、特殊困难群体、单元长和联防长、两代表一委员等“五个必访”,深入开展法律政策宣讲、治安隐患整治、矛盾纠纷化解和社情民意收集,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平安和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在强化智治支撑方面,桐城开发“文都e家”社会治理平台。以党建工作体系为脉络,全面整合辖区内“人、地、事、物、情、组织”等治理要素,制定90项城市管理巡查标准,配套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实行可视化和全流程动态管理,城管、住建等23个部门联勤联动,平台运行以来,已整合全域数据信息32万余条,累计上报事件24万余件,办结率达99.3%。桐城还统筹优化各类群防群治力量,网下组建由社区党员、商户、学生家长、安保人员、公交车司机等各行各业4600余人,网上组建3.5万余人的“文都义警”队伍,围绕商业街区、校园周边、公园、广场、交通枢纽等防控区域,常态化开展巡逻防范,构筑起“75万人民创平安、文都处处享安全”的坚实防线。
|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委政法委:
|
创新“六尺巷工作法”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
|
|
|
( 2023-05-2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本报记者 张晨 范天娇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素有“文都”美誉。近年来,桐城市委政法委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文化基因注入平安建设和基层治理,立足“矛盾不上交、信访不上行、平安不出事”,创设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构建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全市矛盾纠纷、万人成讼率、警情数和发案数逐年下降,调解成功率、调撤率、群众安全感和政法满意度逐年上升,社会治安大局持续和谐稳定。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连续14年蝉联“省级平安县”。 近年来,桐城市委常委会听取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品牌创建等政法重点工作汇报46次,研究解决实际困难22件。三级责任捆绑,构建“三级书记一齐抓”的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和责任体系,将平安建设实绩作为党建与发展综合考核、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以及领导干部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2022年全市226个村(社区)中217个创建达标,达标率超96%。 为了以文化润民风,桐城推动六尺巷文化元素全覆盖,在公园、广场、景区等人员易聚集场所建设六尺巷文化墙,开展六尺巷典故系列“微宣讲”,营造“人人会讲六尺巷故事、遇事懂得礼让道理、处处彰显和谐精神”的浓厚氛围。 在强化自治根基方面,桐城组织党员、“两代表一委员”、乡贤、“五老”、村民代表、法律明白人等组成“村民说事会”,确保自治类、法治类、德治类都有代表参与。在强化法治保障方面,桐城深化“六尺巷调解法”,运用“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法,以六尺巷典故为切入点、以释法明理为着力点、以公平正义为根本点,通过倾听诉求—辨明是非—劝解疏导—借古喻今—互谅互让—握手言和,实现诉前调解规范化、情理化,推动案结、事了、人和,2022年以来,全市万人成讼率为97.97件/万人,同比下降16.3%,调解调撤率为47.42%。桐城创设“631”分级化解机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本地矛盾纠纷的性质类别、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将占纠纷总量60%的一般矛盾化解在村级,30%的重大矛盾化解在镇级,10%的疑难复杂矛盾化解在市级,构建自下而上、逐级消化、有效衔接的调处化解格局,力争将所有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化解在县域。桐城搭建“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2022年以来全市发生矛盾纠纷3804件,同比下降5.4%。 此外,桐城按照“网格化管理、小单元作战”模式,以300至500户为一个网格,30至50户为“微网格”,构建“党组织+网格长+政法干警+住户”的全科网格治理模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全面推行“政法干警进网格”,常态化开展“周三有约”活动,严格落实投诉举报群众、特殊困难群体、单元长和联防长、两代表一委员等“五个必访”,深入开展法律政策宣讲、治安隐患整治、矛盾纠纷化解和社情民意收集,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平安和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在强化智治支撑方面,桐城开发“文都e家”社会治理平台。以党建工作体系为脉络,全面整合辖区内“人、地、事、物、情、组织”等治理要素,制定90项城市管理巡查标准,配套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实行可视化和全流程动态管理,城管、住建等23个部门联勤联动,平台运行以来,已整合全域数据信息32万余条,累计上报事件24万余件,办结率达99.3%。桐城还统筹优化各类群防群治力量,网下组建由社区党员、商户、学生家长、安保人员、公交车司机等各行各业4600余人,网上组建3.5万余人的“文都义警”队伍,围绕商业街区、校园周边、公园、广场、交通枢纽等防控区域,常态化开展巡逻防范,构筑起“75万人民创平安、文都处处享安全”的坚实防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