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
□ 新华社记者 朱基钗 黄玥
6年前,2017年2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中南海出发,驱车100多公里,专程到河北省安新县,实地考察一座新城的规划。彼时,“雄安新区”还是中央内部文件里的新词。 6年后,2023年5月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乘坐复兴号高速动车,从北京沿着京雄城际铁路,不到一小时就抵达雄安站。一座“未来之城”,雄姿初现。 时光如梭,山河新颜。 短短6年里,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堪称奇迹。 这奇迹的背后,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空的大版图前,以大历史观破解历史性难题的大手笔。 2017年,河北雄安新区的规划设立,揭开北京城发展的崭新一页。 “这件事确实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谋虑深远,“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 秉持谋定而后动的原则,曾有一段时间,雄安几乎没有动一砖一瓦。 总书记反复强调:“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始建设”“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 以最高的标准规划建设,才能打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标杆之城。有了最初的“慢”,才有了后来的“快”。 习近平总书记此行的第一个考察点是雄安站。从高空俯瞰,这座毗邻白洋淀的高铁站,造型如同微风拂过时湖面泛起的层层涟漪,科技范儿和文化味儿十足。 新站平地起。犹记得4年多前的2019年1月16日,正是滴水成冰的隆冬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同雄安站建设者们视频连线。 看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面对干劲十足的建设者们,总书记对大家说:“你们正在为雄安新区建设这个‘千年大计’做着开路先锋的工作,功不可没。全国人民都期待着你们的捷报!” 捷报频频传。雄安站往西约30公里,雄安新区启动区核心地段塔吊林立。 6年前,这里是一片旷野。那一天的情景历历在目:在大王镇小王营村,总书记走进一片开阔地,在展开的一张规划图前,了解核心区概貌。 如今,蓝图化作施工图。总书记来到建设现场,登上平台远眺。 眼前,一栋栋新地标正破土而出:中国中化总部基地直径近百米的基坑内,50多根钢结构柱高高竖起,“金芦苇”八角形的造型轮廓初现。不远处,首家注册落户新区的央企中国星网总部项目已实现封顶,中国华能总部项目正加紧施工……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面貌日新月异,初心始终不改——紧紧抓住打造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的“牛鼻子”不放松。 “着力打造一个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真正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总书记话语坚定,饱含希冀。 6年,2000多天,不舍昼夜,细火慢炖得真味,日月雕琢成山河。慢与快相得益彰,雄安留下引人深思的时间哲学。 谋定之后的雄安,建设发展全面提速。 如今,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 前无古人的事业,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 我们采访了一名和雄安新区建设共同成长的当地干部。他深有感触地说,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下,新区迈过管控关、疏解关、质量关等,关关难过关关过,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这是一种战略格局,也是一种战略决心。 这一次,总书记叮嘱:既不能心浮气躁,也不能等靠要,要踏实努力,久久为功。 建设,规划先行;动工,生态先行。 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雄安会展中心雄安厅,结合沙盘、视频短片,听取雄安新区整体规划建设进展介绍,了解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及清淤疏浚、百淀连通等工作进展情况。 华北明珠白洋淀,烟波浩渺,苇荡起伏,飞鸟翔集。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白洋淀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水质从劣V类大幅提升至Ⅲ类标准。 谈起城与淀、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总书记始终明确:“当时选址在这,就是考虑要保护白洋淀,而非损害白洋淀。城与淀应该是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先植绿、后建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雄安新区建设的新理念,“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开始。 如今,这里已累计造林47万多亩,森林覆盖率由新区设立前的11%大幅提高到34%,“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正逐渐成为现实。 这是一座高质高标的发展之城,也是一座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新区建设伊始,总书记就叮嘱:“我们可不是为了一个漂亮新城,而恰恰建新城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这次到雄安,总书记专程来到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看望回迁群众。 党群服务中心的便民举措、社区食堂的实惠饭菜、回迁群众的安居生活……总书记看得仔细、问得深入。 总书记动情地说:我一直牵挂着回迁群众,看到大家生活好,我很欣慰。建设好雄安新区,重要的是衔接好安居和乐业,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 大学毕业后就加入新区的年轻社区工作者自豪的心情;从农村搬迁到新居后享受社保福利的“新市民”激动的眼泪;餐餐顿顿在社区食堂享受可口饭菜的老奶奶灿烂的笑容……一幕幕情景交织着老百姓梦想成真的喜悦和感动。 爱之深,则为之计长远。 “我们这代人做什么梦的都有,就是没有做过这样的梦。”这是当地群众的真实心声。 6年前,第一次来,总书记在安新县主持召开了一场小型座谈会,为未来之城描摹起笔。 这一次,在雄安会展中心三层多功能厅,总书记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规格之高,前所未有,在关键时刻为标杆之城进一步指明方向。 千年大计只争朝夕,国家大事必作于细。 蓝图已经绘就,必须始终保持“千年大计”的定力,锚定功能定位和使命任务,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同时,也要拿出“只争朝夕”的干劲,把已明确的、必须做的事紧紧抓在手上,不等不拖、紧张快干。 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习近平总书记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谋划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新华社河北雄安新区5月11日电
|
|
“千年大计”的定力,“只争朝夕”的干劲
|
|
|
|
( 2023-05-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
□ 新华社记者 朱基钗 黄玥
6年前,2017年2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中南海出发,驱车100多公里,专程到河北省安新县,实地考察一座新城的规划。彼时,“雄安新区”还是中央内部文件里的新词。 6年后,2023年5月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乘坐复兴号高速动车,从北京沿着京雄城际铁路,不到一小时就抵达雄安站。一座“未来之城”,雄姿初现。 时光如梭,山河新颜。 短短6年里,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堪称奇迹。 这奇迹的背后,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空的大版图前,以大历史观破解历史性难题的大手笔。 2017年,河北雄安新区的规划设立,揭开北京城发展的崭新一页。 “这件事确实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谋虑深远,“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 秉持谋定而后动的原则,曾有一段时间,雄安几乎没有动一砖一瓦。 总书记反复强调:“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始建设”“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 以最高的标准规划建设,才能打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标杆之城。有了最初的“慢”,才有了后来的“快”。 习近平总书记此行的第一个考察点是雄安站。从高空俯瞰,这座毗邻白洋淀的高铁站,造型如同微风拂过时湖面泛起的层层涟漪,科技范儿和文化味儿十足。 新站平地起。犹记得4年多前的2019年1月16日,正是滴水成冰的隆冬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同雄安站建设者们视频连线。 看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面对干劲十足的建设者们,总书记对大家说:“你们正在为雄安新区建设这个‘千年大计’做着开路先锋的工作,功不可没。全国人民都期待着你们的捷报!” 捷报频频传。雄安站往西约30公里,雄安新区启动区核心地段塔吊林立。 6年前,这里是一片旷野。那一天的情景历历在目:在大王镇小王营村,总书记走进一片开阔地,在展开的一张规划图前,了解核心区概貌。 如今,蓝图化作施工图。总书记来到建设现场,登上平台远眺。 眼前,一栋栋新地标正破土而出:中国中化总部基地直径近百米的基坑内,50多根钢结构柱高高竖起,“金芦苇”八角形的造型轮廓初现。不远处,首家注册落户新区的央企中国星网总部项目已实现封顶,中国华能总部项目正加紧施工……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面貌日新月异,初心始终不改——紧紧抓住打造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的“牛鼻子”不放松。 “着力打造一个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真正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总书记话语坚定,饱含希冀。 6年,2000多天,不舍昼夜,细火慢炖得真味,日月雕琢成山河。慢与快相得益彰,雄安留下引人深思的时间哲学。 谋定之后的雄安,建设发展全面提速。 如今,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 前无古人的事业,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 我们采访了一名和雄安新区建设共同成长的当地干部。他深有感触地说,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下,新区迈过管控关、疏解关、质量关等,关关难过关关过,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这是一种战略格局,也是一种战略决心。 这一次,总书记叮嘱:既不能心浮气躁,也不能等靠要,要踏实努力,久久为功。 建设,规划先行;动工,生态先行。 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雄安会展中心雄安厅,结合沙盘、视频短片,听取雄安新区整体规划建设进展介绍,了解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及清淤疏浚、百淀连通等工作进展情况。 华北明珠白洋淀,烟波浩渺,苇荡起伏,飞鸟翔集。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白洋淀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水质从劣V类大幅提升至Ⅲ类标准。 谈起城与淀、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总书记始终明确:“当时选址在这,就是考虑要保护白洋淀,而非损害白洋淀。城与淀应该是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先植绿、后建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雄安新区建设的新理念,“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开始。 如今,这里已累计造林47万多亩,森林覆盖率由新区设立前的11%大幅提高到34%,“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正逐渐成为现实。 这是一座高质高标的发展之城,也是一座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新区建设伊始,总书记就叮嘱:“我们可不是为了一个漂亮新城,而恰恰建新城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这次到雄安,总书记专程来到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看望回迁群众。 党群服务中心的便民举措、社区食堂的实惠饭菜、回迁群众的安居生活……总书记看得仔细、问得深入。 总书记动情地说:我一直牵挂着回迁群众,看到大家生活好,我很欣慰。建设好雄安新区,重要的是衔接好安居和乐业,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 大学毕业后就加入新区的年轻社区工作者自豪的心情;从农村搬迁到新居后享受社保福利的“新市民”激动的眼泪;餐餐顿顿在社区食堂享受可口饭菜的老奶奶灿烂的笑容……一幕幕情景交织着老百姓梦想成真的喜悦和感动。 爱之深,则为之计长远。 “我们这代人做什么梦的都有,就是没有做过这样的梦。”这是当地群众的真实心声。 6年前,第一次来,总书记在安新县主持召开了一场小型座谈会,为未来之城描摹起笔。 这一次,在雄安会展中心三层多功能厅,总书记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规格之高,前所未有,在关键时刻为标杆之城进一步指明方向。 千年大计只争朝夕,国家大事必作于细。 蓝图已经绘就,必须始终保持“千年大计”的定力,锚定功能定位和使命任务,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同时,也要拿出“只争朝夕”的干劲,把已明确的、必须做的事紧紧抓在手上,不等不拖、紧张快干。 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习近平总书记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谋划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新华社河北雄安新区5月11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