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
□ 本报记者 王家梁 王鹤霖 近年来,贵州省赤水市宝源乡以乡村振兴“十个一”工程为抓手,不断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运用“加减乘除”工作法破解农村社会治理难题,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我们始终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服务群众为宗旨、统筹整合为方法、促进和美为目标切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赤水市宝源乡党委书记唐来辉介绍。 抓主责主业 党建引领“加”活力 “王大哥,你们家的医保交了没?3月底就截止了,可千万不能再拖了啊。”赤水市宝源乡一碗水社区第二网格党小组组长刘世明正挨家挨户地提醒缴纳医保。 58岁的刘世明是土生土长的宝源人,担任网格党小组组长以来,耐心细致、尽职尽责,群众提到他都赞不绝口。他总是微笑着回应:“因为我是一名党员,我要起带头作用……” 像刘世明这样的网格党员在宝源乡还有许多。宝源乡全面推行“党建+村管事”“党建+小组长”等治理模式,建立健全“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群众”的铁三角基层治理机制,实现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履职尽责、支部答疑解惑、群众有序自治的有机衔接。 截至目前,宝源乡将所辖村(居)民小组划分为30个网格,在此基础上科学建立网格党小组22个,选派模范党员担任组长22人、组员62人,常态化带头深入村组开展矛盾纠纷化解、重点工作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等,为基层社会治理增添活力。 做实事好事 为民解忧“减”负担 “每当我看见这份荣誉证书,内心就充满了感动与力量,这是党委政府以及群众对我的肯定和鼓励,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时刻提醒着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宝源乡水务站的办公室内,站长罗德宣手捧着一本“赤水市抗旱情先进个人”荣誉证书对记者说。 去年夏天,面对形势严峻的疫情、旱情、火情“三情叠加”考验,宝源乡党委政府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一起行动起来,尽最大努力把灾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在这关键时刻,宝源乡组建“隔壁互”志愿服务队,广泛吸纳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医护人员、调解员、乡贤以及热心群众等214人加入“三情”抗击战。其中,15人获得市级“先进个人”表扬。 除此之外,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也活跃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今年以来,开展反诈宣传、普法宣传、司法调解、平安建设巡访、矛盾纠纷化解等志愿服务35次,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减轻负担。 增质能效能 整合资源“乘”东风 “通过今天的农耕体验,我感受到了农民伯伯的不易……”在宝源乡玉丰村梯田教育实践研学基地内,一名学生放下锄头,擦着汗水对记者说。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放眼望去,在广袤的土地上,上百名身着校服的学生正忙着锄地、播种、施肥,农技人员全程跟随耐心指导着。 “这是我们村正在打造的村集体经济项目,只有产业发展起来,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才能更好地加强社会治理。”玉丰村驻村第一书记黄庆表示。 今年来,宝源乡始终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奋进,分类施策谋划“竹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思路,抓实“领头羊”产业、“领头雁”队伍,大力推动竹原料砍伐加工、花卉种植、水产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宝源乡累计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30个,积累总量达1400万元,建立鲜切花、生态鱼、教育研学、白酒酿造等产业基地8个,有效整合各类闲置资产资源。乡村振兴富民强村“新路子”越来越宽,社会治理成效更加显著。 促和谐和美 树立新风“除”陋习 走进初春的联奉村,蜿蜒碧绿的河水穿村而过,百年网红老树翠绿挺拔,干净整洁的街道两边,是精心设计改造后的宜居农房,空气中弥漫着竹香、花香、酒香。 “一个小村庄,彰显了有温度的社会、人文、营商环境。此般安宁祥和的景象,充分体现了社会治理对乡风文明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宝源乡政法委书记陈忠感慨道。 厚植法治、德治、善治一体化推进,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改造宜居农房、整治滥办酒席、规范垃圾分类、选树先进典型、打造文明农家等一系列举措,引导群众守规矩、重道德、讲文明,切实将“共建共治共享”贯穿社会治理各领域全过程。 一年来,宝源乡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改造宜居农房46户、开展垃圾分类活动18次,大力选树宣传“好婆婆”“好儿媳”“诚信经营户”等先进典型73人次,以点带面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乡风,共促和谐和美、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下一步,宝源乡将继续打造人文淳美、生活甜美、产业精美、组织健美、治理和美的“五美宝源”,唱响社会安宁“主旋律”,谱写人民幸福“新篇章”。
|
|
“加减乘除”工作法巧解基层治理“方程式”
|
|
|
|
( 2023-04-1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
□ 本报记者 王家梁 王鹤霖 近年来,贵州省赤水市宝源乡以乡村振兴“十个一”工程为抓手,不断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运用“加减乘除”工作法破解农村社会治理难题,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我们始终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服务群众为宗旨、统筹整合为方法、促进和美为目标切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赤水市宝源乡党委书记唐来辉介绍。 抓主责主业 党建引领“加”活力 “王大哥,你们家的医保交了没?3月底就截止了,可千万不能再拖了啊。”赤水市宝源乡一碗水社区第二网格党小组组长刘世明正挨家挨户地提醒缴纳医保。 58岁的刘世明是土生土长的宝源人,担任网格党小组组长以来,耐心细致、尽职尽责,群众提到他都赞不绝口。他总是微笑着回应:“因为我是一名党员,我要起带头作用……” 像刘世明这样的网格党员在宝源乡还有许多。宝源乡全面推行“党建+村管事”“党建+小组长”等治理模式,建立健全“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群众”的铁三角基层治理机制,实现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履职尽责、支部答疑解惑、群众有序自治的有机衔接。 截至目前,宝源乡将所辖村(居)民小组划分为30个网格,在此基础上科学建立网格党小组22个,选派模范党员担任组长22人、组员62人,常态化带头深入村组开展矛盾纠纷化解、重点工作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等,为基层社会治理增添活力。 做实事好事 为民解忧“减”负担 “每当我看见这份荣誉证书,内心就充满了感动与力量,这是党委政府以及群众对我的肯定和鼓励,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时刻提醒着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宝源乡水务站的办公室内,站长罗德宣手捧着一本“赤水市抗旱情先进个人”荣誉证书对记者说。 去年夏天,面对形势严峻的疫情、旱情、火情“三情叠加”考验,宝源乡党委政府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一起行动起来,尽最大努力把灾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在这关键时刻,宝源乡组建“隔壁互”志愿服务队,广泛吸纳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医护人员、调解员、乡贤以及热心群众等214人加入“三情”抗击战。其中,15人获得市级“先进个人”表扬。 除此之外,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也活跃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今年以来,开展反诈宣传、普法宣传、司法调解、平安建设巡访、矛盾纠纷化解等志愿服务35次,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减轻负担。 增质能效能 整合资源“乘”东风 “通过今天的农耕体验,我感受到了农民伯伯的不易……”在宝源乡玉丰村梯田教育实践研学基地内,一名学生放下锄头,擦着汗水对记者说。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放眼望去,在广袤的土地上,上百名身着校服的学生正忙着锄地、播种、施肥,农技人员全程跟随耐心指导着。 “这是我们村正在打造的村集体经济项目,只有产业发展起来,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才能更好地加强社会治理。”玉丰村驻村第一书记黄庆表示。 今年来,宝源乡始终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奋进,分类施策谋划“竹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思路,抓实“领头羊”产业、“领头雁”队伍,大力推动竹原料砍伐加工、花卉种植、水产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宝源乡累计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30个,积累总量达1400万元,建立鲜切花、生态鱼、教育研学、白酒酿造等产业基地8个,有效整合各类闲置资产资源。乡村振兴富民强村“新路子”越来越宽,社会治理成效更加显著。 促和谐和美 树立新风“除”陋习 走进初春的联奉村,蜿蜒碧绿的河水穿村而过,百年网红老树翠绿挺拔,干净整洁的街道两边,是精心设计改造后的宜居农房,空气中弥漫着竹香、花香、酒香。 “一个小村庄,彰显了有温度的社会、人文、营商环境。此般安宁祥和的景象,充分体现了社会治理对乡风文明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宝源乡政法委书记陈忠感慨道。 厚植法治、德治、善治一体化推进,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改造宜居农房、整治滥办酒席、规范垃圾分类、选树先进典型、打造文明农家等一系列举措,引导群众守规矩、重道德、讲文明,切实将“共建共治共享”贯穿社会治理各领域全过程。 一年来,宝源乡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改造宜居农房46户、开展垃圾分类活动18次,大力选树宣传“好婆婆”“好儿媳”“诚信经营户”等先进典型73人次,以点带面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乡风,共促和谐和美、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下一步,宝源乡将继续打造人文淳美、生活甜美、产业精美、组织健美、治理和美的“五美宝源”,唱响社会安宁“主旋律”,谱写人民幸福“新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