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文化
|
|
□ 贺小蓉 从重庆主城驱车三百余公里前往云阳会经过澎溪河大桥,桥上路灯从傍晚亮至清晨,路过它时,往往意味着行程即将接近终点,离家只剩那熟悉而沉重的几公里距离。在每次回老家时路过它,情绪会很快松弛下来,将城市生活的紧张、焦虑和压力抛诸脑后。 澎溪河又名小江,是长江重庆段的一条支流,干流流经开州和云阳,也会流经我的中学。顺着河流进入云开路高阳镇地界,澎溪河就蜿蜒在高阳中学附近。记忆突然被唤醒,2007年开始,我在这里度过了3年初中时光,学校下课铃声响起、稚嫩面孔从校门走出、午饭时刻学生齐刷刷冲向食堂……一切都恍如昨日。 人们常说,对一座城市的记忆,总是从它的标志性建筑开始,这些地标建筑镌刻着人们和城市的过去,也是人们情感的寄托。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标,每个人也有承载自己情感的心理地标,它们长年累月地驻守在某一个位置,构成生活圈的背景墙。 2019年清明节,带着想回老屋看看的期待,我和父亲一起回去扫墓,但是因为行程缘故没有达成愿望,就和父亲说起这个话题,问起老屋旁边的水塘和竹林现在还在吗?他回答说:“你是多久没有去过那里了,早就复垦了。”我不止一次地想去看看那里如今的模样,却没有这样的机会。回去变得很难了,我也逐渐意识到告别才是人生常态,和家人、和老屋、和学校、和过去的岁月…… 外婆家在巫溪与云阳交界的一个乡镇,从云阳沙坨向北盘山而上,最顶峰处是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高高的山和弯弯的路构成我对去外婆家的记忆,因为晕车厉害,小时候不喜欢去外婆家,也很难理解为什么每到过年母亲就会迫不及待地带着我和弟弟去外婆家。外婆做菜的手艺经年稳定不变,分寸尺度拿捏得恰如其分,端到面前,永远都是熟悉的味道和热气腾腾的温暖。离开她家时,永远都是包袱鼓鼓,装着几天都吃不完的白水煮蛋和厚厚的红包。 或许,家乡的地标是董老四的一碗面,酱色油汤上漂着火红的辣椒;或许,是双中沿街租书小店的一段音乐旋律,书店老板两口子是一对特别的人,男的蓄长发、女的有文身,每次去租书时都会看到俩人捧着厚厚的小说,店里永远都播放风靡一时的港台流行金曲,经过这里的时候,会和老板不谋而合地哼出同一段旋律;或许,是看见烟囱上冒出的袅袅炊烟,让外出归来的旅人觉得亲切;有时,是和某个摊贩习惯性地攀谈,乡音分外亲切。又或许,是高铁取代了曾经发达的船务,曾经的售票大厅已经变成了酒吧,云阳港几个字依旧鲜红,可船身早已锈迹斑斑。 我常想,人钟爱一种生活,或是一座城市,并非是喜欢这生活的肆意或城市的喧嚣,其实是爱上在这座城市的经历,依恋那些微观的地标,那些熟悉而安心的处所、朋友、味道……而最根本的,是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因缘际会,那些从偶遇日积月累进化而成的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那些流转于心与心之间的真诚和温情。 这几年,家乡已经迅速发展,早已变了模样,在悄无声息中,许多承载了记忆的地标就这样消失彻底断了我们回望过去的凭恃。就在我以为再也找寻不到我熟悉的地方时,惠居楼、董老四竟然还在,曾经小小的门店已经改弦更张,但那熟悉的味道一点没变,那是家乡独特的地标。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法院)
|
|
故乡的情感地标
|
|
|
|
( 2023-04-0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文化 |
|
□ 贺小蓉 从重庆主城驱车三百余公里前往云阳会经过澎溪河大桥,桥上路灯从傍晚亮至清晨,路过它时,往往意味着行程即将接近终点,离家只剩那熟悉而沉重的几公里距离。在每次回老家时路过它,情绪会很快松弛下来,将城市生活的紧张、焦虑和压力抛诸脑后。 澎溪河又名小江,是长江重庆段的一条支流,干流流经开州和云阳,也会流经我的中学。顺着河流进入云开路高阳镇地界,澎溪河就蜿蜒在高阳中学附近。记忆突然被唤醒,2007年开始,我在这里度过了3年初中时光,学校下课铃声响起、稚嫩面孔从校门走出、午饭时刻学生齐刷刷冲向食堂……一切都恍如昨日。 人们常说,对一座城市的记忆,总是从它的标志性建筑开始,这些地标建筑镌刻着人们和城市的过去,也是人们情感的寄托。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标,每个人也有承载自己情感的心理地标,它们长年累月地驻守在某一个位置,构成生活圈的背景墙。 2019年清明节,带着想回老屋看看的期待,我和父亲一起回去扫墓,但是因为行程缘故没有达成愿望,就和父亲说起这个话题,问起老屋旁边的水塘和竹林现在还在吗?他回答说:“你是多久没有去过那里了,早就复垦了。”我不止一次地想去看看那里如今的模样,却没有这样的机会。回去变得很难了,我也逐渐意识到告别才是人生常态,和家人、和老屋、和学校、和过去的岁月…… 外婆家在巫溪与云阳交界的一个乡镇,从云阳沙坨向北盘山而上,最顶峰处是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高高的山和弯弯的路构成我对去外婆家的记忆,因为晕车厉害,小时候不喜欢去外婆家,也很难理解为什么每到过年母亲就会迫不及待地带着我和弟弟去外婆家。外婆做菜的手艺经年稳定不变,分寸尺度拿捏得恰如其分,端到面前,永远都是熟悉的味道和热气腾腾的温暖。离开她家时,永远都是包袱鼓鼓,装着几天都吃不完的白水煮蛋和厚厚的红包。 或许,家乡的地标是董老四的一碗面,酱色油汤上漂着火红的辣椒;或许,是双中沿街租书小店的一段音乐旋律,书店老板两口子是一对特别的人,男的蓄长发、女的有文身,每次去租书时都会看到俩人捧着厚厚的小说,店里永远都播放风靡一时的港台流行金曲,经过这里的时候,会和老板不谋而合地哼出同一段旋律;或许,是看见烟囱上冒出的袅袅炊烟,让外出归来的旅人觉得亲切;有时,是和某个摊贩习惯性地攀谈,乡音分外亲切。又或许,是高铁取代了曾经发达的船务,曾经的售票大厅已经变成了酒吧,云阳港几个字依旧鲜红,可船身早已锈迹斑斑。 我常想,人钟爱一种生活,或是一座城市,并非是喜欢这生活的肆意或城市的喧嚣,其实是爱上在这座城市的经历,依恋那些微观的地标,那些熟悉而安心的处所、朋友、味道……而最根本的,是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因缘际会,那些从偶遇日积月累进化而成的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那些流转于心与心之间的真诚和温情。 这几年,家乡已经迅速发展,早已变了模样,在悄无声息中,许多承载了记忆的地标就这样消失彻底断了我们回望过去的凭恃。就在我以为再也找寻不到我熟悉的地方时,惠居楼、董老四竟然还在,曾经小小的门店已经改弦更张,但那熟悉的味道一点没变,那是家乡独特的地标。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法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