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法律服务
|
|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法制与新闻》记者 黄浩栋 今年,上海市司法局提出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均衡发展新计划,旨在以人民满意为根本追求,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据悉,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集“线下服务点、线中服务热线、线上智慧平台”于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构建智能化、立体化、便捷化、普惠均等的公共法律服务大格局。 “公共法律服务是反映城市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之一。”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宋烈说,上海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更加完备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护航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并以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之举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上海实践增添新样本。 提档升级 2022年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上,一支由104名律师、公证员、调解专家、鉴定专家、仲裁员组成的进博法律服务志愿团在展会期间提供24小时全时段法律服务,他们以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服务精神赢得了各国参会展商的一致赞许。据悉,在连续五届进博会上,法律服务志愿团从不缺席。 涉外律师沈静是志愿团成员之一,她回忆说,在多年的进博会志愿服务中,志愿团不断优化升级服务形式,从被动咨询转变为主动服务。去年进博会期间,他们穿梭于展位之间,主动了解中外客商的法律需求,还准备了齐全的法律读本向展商发放。 进博会的法律服务正是上海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档升级的缩影。2020年5月,上海印发《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智能精准”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实施意见》对高效精准提出了更高标准,从过去依托线下普惠性平台建设,拓展到智能网络技术的充分应用,从而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的高效精准供给。《实施意见》要求充分利用各类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和公证、调解、仲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途径,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法律服务,同时提升服务智能化水准,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与科技创新手段深度融合,推进网上办、“最多跑一次”、“一次都不跑”,提升服务能力。 2022年,《上海市公共法律服务办法》施行,全面梳理和明确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平台的服务内容,进一步精准匹配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科学布局、均衡配置和优化整合。 “公共法律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从法律服务平台的遍及普惠,到利用智能技术和精准服务实现便捷高效的目标,上海正以建设更加完备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回应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上海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处长季嘉说。 智能精准 近日,家住松江的李先生拨通了上海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 “母亲年事已高,想要办理遗嘱公证,要准备哪些材料?” “办理遗嘱公证需要您母亲的身份证、户口簿、社保卡等身份证明……” “那在哪里可以申请办理呢?” “登录‘上海法网’,只要输入您家住址就能查询离您距离最近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值班律师的回答获得了李先生“满意”的评价。 近年来,上海打通线上、线中、线下的服务边界,实现了线上网络平台、线中咨询热线、线下法律服务窗口的“三台融合”,让群众诉求在平台间相互流转,直至提供智能精准的最佳服务方案和最优解答案。 据介绍,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由专业律师值班并负责解答群众来电;其他涉及公证、鉴定、调解等领域的内容则通过后台予以分流,转交专业人士解答;需要线下服务的,值班律师会引导咨询者前往最近的实体窗口办理。 群众也可在热线AI语音引导下,通过提供地址、联系方式,由系统精准匹配就近的村居法律服务工作室,方便群众直接预约线下“门诊”咨询,进一步实现服务的精准性、可及性。 “上海法网”则通过电脑网页、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和应用小程序等形式提供服务,涵盖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领域,群众一键搜索,就可以实现各种咨询和事项办理,网站还搭载了“法治地图”,方便群众查询线下公共法律服务站点的地址和联系方式。 在“家门口”的公共法律服务站除了有专人值班,还有律师、公证员、人民调解员等定期轮值,接受群众现场咨询和事项办理。 2022年,上海12348公共法律服务各平台服务群众超90万人次,服务整体满意率近99%。 创新引领 不久前,《黄浦区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出台,该方案从10个方面提出36项具体举措,致力于构建最佳法治生态。为此,黄浦区在原有的法治建设基础上,进一步着手打造“外滩法律服务集聚带”,旨在建设更加优质、高效、集聚的法律服务产业,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据悉,这是上海打造“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加快打造“一江一河”沿线法律服务高地的一个缩影。《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上海还在虹桥和浦东等地先后建设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和高能级现代法律服务引领区,并出台了一系列优化法律服务行业生态的优惠性政策。 “启动‘一江一河’沿线公共法律服务集聚带建设,是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汇聚头部力量,为上海建设高水平开放高地配套高质量公共法律服务。”宋烈说。 近年来,创新引领已融入上海公共法律服务领域的方方面面。在地区品牌方面,上海积极推动各区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一区一品”,虹口区高端航运法律服务平台、松江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先行先试区域、静安全球服务商计划等优势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资源共享方面,推动司法行政、法院、检察院、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会、残联、妇联等部门和单位信息互通,实现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与市政府大数据政务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为群众提供最全面、最精准的法律服务。 在服务效能方面,上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法律诉求,在全国首先探索全领域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统一汇编、分类整理、动态更新,研发上线《上海城市法规全书》,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减证利企,帮助解决急难愁盼,助力各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
上海建设更加完备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
“三台融合”为群众提供最优解
|
|
|
|
( 2023-03-1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公共法律服务 |
|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法制与新闻》记者 黄浩栋 今年,上海市司法局提出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均衡发展新计划,旨在以人民满意为根本追求,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据悉,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集“线下服务点、线中服务热线、线上智慧平台”于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构建智能化、立体化、便捷化、普惠均等的公共法律服务大格局。 “公共法律服务是反映城市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之一。”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宋烈说,上海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更加完备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护航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并以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之举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上海实践增添新样本。 提档升级 2022年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上,一支由104名律师、公证员、调解专家、鉴定专家、仲裁员组成的进博法律服务志愿团在展会期间提供24小时全时段法律服务,他们以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服务精神赢得了各国参会展商的一致赞许。据悉,在连续五届进博会上,法律服务志愿团从不缺席。 涉外律师沈静是志愿团成员之一,她回忆说,在多年的进博会志愿服务中,志愿团不断优化升级服务形式,从被动咨询转变为主动服务。去年进博会期间,他们穿梭于展位之间,主动了解中外客商的法律需求,还准备了齐全的法律读本向展商发放。 进博会的法律服务正是上海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档升级的缩影。2020年5月,上海印发《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智能精准”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实施意见》对高效精准提出了更高标准,从过去依托线下普惠性平台建设,拓展到智能网络技术的充分应用,从而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的高效精准供给。《实施意见》要求充分利用各类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和公证、调解、仲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途径,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法律服务,同时提升服务智能化水准,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与科技创新手段深度融合,推进网上办、“最多跑一次”、“一次都不跑”,提升服务能力。 2022年,《上海市公共法律服务办法》施行,全面梳理和明确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平台的服务内容,进一步精准匹配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科学布局、均衡配置和优化整合。 “公共法律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从法律服务平台的遍及普惠,到利用智能技术和精准服务实现便捷高效的目标,上海正以建设更加完备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回应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上海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处长季嘉说。 智能精准 近日,家住松江的李先生拨通了上海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 “母亲年事已高,想要办理遗嘱公证,要准备哪些材料?” “办理遗嘱公证需要您母亲的身份证、户口簿、社保卡等身份证明……” “那在哪里可以申请办理呢?” “登录‘上海法网’,只要输入您家住址就能查询离您距离最近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值班律师的回答获得了李先生“满意”的评价。 近年来,上海打通线上、线中、线下的服务边界,实现了线上网络平台、线中咨询热线、线下法律服务窗口的“三台融合”,让群众诉求在平台间相互流转,直至提供智能精准的最佳服务方案和最优解答案。 据介绍,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由专业律师值班并负责解答群众来电;其他涉及公证、鉴定、调解等领域的内容则通过后台予以分流,转交专业人士解答;需要线下服务的,值班律师会引导咨询者前往最近的实体窗口办理。 群众也可在热线AI语音引导下,通过提供地址、联系方式,由系统精准匹配就近的村居法律服务工作室,方便群众直接预约线下“门诊”咨询,进一步实现服务的精准性、可及性。 “上海法网”则通过电脑网页、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和应用小程序等形式提供服务,涵盖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领域,群众一键搜索,就可以实现各种咨询和事项办理,网站还搭载了“法治地图”,方便群众查询线下公共法律服务站点的地址和联系方式。 在“家门口”的公共法律服务站除了有专人值班,还有律师、公证员、人民调解员等定期轮值,接受群众现场咨询和事项办理。 2022年,上海12348公共法律服务各平台服务群众超90万人次,服务整体满意率近99%。 创新引领 不久前,《黄浦区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出台,该方案从10个方面提出36项具体举措,致力于构建最佳法治生态。为此,黄浦区在原有的法治建设基础上,进一步着手打造“外滩法律服务集聚带”,旨在建设更加优质、高效、集聚的法律服务产业,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据悉,这是上海打造“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加快打造“一江一河”沿线法律服务高地的一个缩影。《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上海还在虹桥和浦东等地先后建设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和高能级现代法律服务引领区,并出台了一系列优化法律服务行业生态的优惠性政策。 “启动‘一江一河’沿线公共法律服务集聚带建设,是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汇聚头部力量,为上海建设高水平开放高地配套高质量公共法律服务。”宋烈说。 近年来,创新引领已融入上海公共法律服务领域的方方面面。在地区品牌方面,上海积极推动各区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一区一品”,虹口区高端航运法律服务平台、松江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先行先试区域、静安全球服务商计划等优势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资源共享方面,推动司法行政、法院、检察院、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会、残联、妇联等部门和单位信息互通,实现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与市政府大数据政务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为群众提供最全面、最精准的法律服务。 在服务效能方面,上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法律诉求,在全国首先探索全领域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统一汇编、分类整理、动态更新,研发上线《上海城市法规全书》,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减证利企,帮助解决急难愁盼,助力各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