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走基层
|
|
□ 本报记者 刘中全 文/图
1月9日,星期一,进入农历腊月的吉林省长春市寒风刺骨,户外最低气温已达零下15摄氏度。 当天上午,《法治日报》记者走进绿园区同心司法所,此时天气虽然寒冷,但这里却格外热闹。 “身体咋样?上班了没有?” “最近生活有啥困难吗?” “有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 9时20分,在一楼大厅,同心司法所所长李丛惠带领工作人员正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周汇报登记,在例行的谈话过程中,李丛惠的话语中透露着丝丝温柔,此刻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家人之间的交流与关心。 “这是我们每周最繁忙的一天,对特殊人员进行周汇报登记,及时掌握他们的生产生活和思想动态,要求他们遵守法律规定,服从社区矫正机构管理。”李丛惠告诉记者,当天有20多名社区矫正对象前来报到,她需要在《社区矫正对象报告记录单》和《特殊人群排查管控登记表》上逐一详细进行登记,在谈话过程中如果发现有矛盾纠纷苗头,她必须第一时间进行调解化解,确保被管理人员在社区管理期间不再违法犯罪。 20多人的谈话登记持续将近两个小时,大厅里的人越来越少,这时一位老人缓缓走到李丛惠跟前。 “李所长,我是咱们辖区居民,有个法律问题我想向你咨询一下……”张大爷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大爷,来坐这儿说,是怎么回事儿?你说说看,我看能不能帮上您的忙……”李丛惠热情地说。 原来张大爷没有儿子,老伴去世多年,四个女儿都早已成家,如今小女儿在附近给他租了一间屋子,老人独自生活。 “我大女儿已经不在了,她的遗产我也放弃了继承,但这些年大女婿一直没管过我,我就想问问,大女婿有没有赡养我的义务?”老人最终说出了自己的诉求。 “啊,您这是赡养问题,一下子我也说不好,这样,我给您一个律师电话,具体问题您问一下律师,这个律师是咱们村的法律顾问,是免费为咱们服务的,您找他就行……”李丛惠找来笔和纸,将王律师的电话写下来递给张大爷。张大爷不停地向李丛惠道谢,之后满意地离开。 “我们辖区地处长春市城乡接合部,有14个社区3个村,近14万人口,这里征地拆迁较多,所以各类矛盾纠纷也比较突出。”李丛惠说,为更好地服务基层,司法所积极推进“律师进社区 服务在基层”活动,各社区(村)都派驻了法律顾问,为辖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绝大多数群众的矛盾纠纷在社区和村里就得到了解决。 11时40分,送走张大爷后,李丛惠来不及吃午饭,便带着司法所工作人员潘莉影、边丽前往某小区,对崔某进行审前调查评估。 “我们收到绿园区司法局转发南关区法院的委托评估函,对拟适用缓刑的被告人崔某的社会危害性和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进行调查,因为事先已经约好了时间,所以午饭只能在调查评估后简单吃一口。”李丛惠说。 12时许,一行人来到崔某家。 “你们几个人在这里居住?生活多久了?……”此时只有崔某和妻子在家,李丛惠对两人进行了详细询问登记,并告知崔某需要近期提交包括社区证明等多项材料…… “司法所虽然只有我们3名女同志,但我们的工作是不打折扣的,下午还要准备与教育多次的问题未成年人谈话,之后还要研究普法宣传进社区的活动方案……”李丛惠说。 近年来,在李丛惠的带领下,同心司法所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有效形成“三所一地”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的社会化普法工作局面,法律服务工作累计受益群众达两万余人。司法所采取“三种教育方法”和“三种疏导手段”结合的工作方式,有效管理278名重点人员,及时化解风险隐患,全面实现规范管理,有力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探索人民调解新思路方法,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有效降低了社会风险,促进了辖区稳定。司法所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上级行政机关、全街干部群众、管理对象“三满意”的工作效果。 “多年的司法所所长工作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全身心地扎在一线,才能做好本职工作,最终让群众满意。”李丛惠说。 据了解,2022年,同心司法所联合其他单位深入社区(村)网格,开展普法讲座6场、宣传活动24场,发放宣传品5000余份。在司法所的主导下,全年调解矛盾纠纷达成口头协议30份,正式协议1份,其中有2件案件调处不成功,已引导当事人通过诉讼方式处理。 李丛惠说:“只有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让群众信服。”李丛惠因工作出色,连续多年获得优秀公务员、先进个人等荣誉。2022年,被长春市司法局评为“司法行政好榜样”。
记者手记 李丛惠是全国基层司法所的典型代表,他们常年奔走在基层一线,需要做好特殊人员管理、人民调解、普法依法治理等大量工作,他们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务,筑起了一道和谐平安防线,以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践行了司法行政人的职责使命。
|
|
只有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让群众信服
|
|
|
|
( 2023-01-3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新春走基层 |
|
|
图为1月9日上午,李丛惠(左)热情接待辖区居民张大爷,帮助其联系律师解决法律难题。 |
|
□ 本报记者 刘中全 文/图
1月9日,星期一,进入农历腊月的吉林省长春市寒风刺骨,户外最低气温已达零下15摄氏度。 当天上午,《法治日报》记者走进绿园区同心司法所,此时天气虽然寒冷,但这里却格外热闹。 “身体咋样?上班了没有?” “最近生活有啥困难吗?” “有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 9时20分,在一楼大厅,同心司法所所长李丛惠带领工作人员正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周汇报登记,在例行的谈话过程中,李丛惠的话语中透露着丝丝温柔,此刻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家人之间的交流与关心。 “这是我们每周最繁忙的一天,对特殊人员进行周汇报登记,及时掌握他们的生产生活和思想动态,要求他们遵守法律规定,服从社区矫正机构管理。”李丛惠告诉记者,当天有20多名社区矫正对象前来报到,她需要在《社区矫正对象报告记录单》和《特殊人群排查管控登记表》上逐一详细进行登记,在谈话过程中如果发现有矛盾纠纷苗头,她必须第一时间进行调解化解,确保被管理人员在社区管理期间不再违法犯罪。 20多人的谈话登记持续将近两个小时,大厅里的人越来越少,这时一位老人缓缓走到李丛惠跟前。 “李所长,我是咱们辖区居民,有个法律问题我想向你咨询一下……”张大爷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大爷,来坐这儿说,是怎么回事儿?你说说看,我看能不能帮上您的忙……”李丛惠热情地说。 原来张大爷没有儿子,老伴去世多年,四个女儿都早已成家,如今小女儿在附近给他租了一间屋子,老人独自生活。 “我大女儿已经不在了,她的遗产我也放弃了继承,但这些年大女婿一直没管过我,我就想问问,大女婿有没有赡养我的义务?”老人最终说出了自己的诉求。 “啊,您这是赡养问题,一下子我也说不好,这样,我给您一个律师电话,具体问题您问一下律师,这个律师是咱们村的法律顾问,是免费为咱们服务的,您找他就行……”李丛惠找来笔和纸,将王律师的电话写下来递给张大爷。张大爷不停地向李丛惠道谢,之后满意地离开。 “我们辖区地处长春市城乡接合部,有14个社区3个村,近14万人口,这里征地拆迁较多,所以各类矛盾纠纷也比较突出。”李丛惠说,为更好地服务基层,司法所积极推进“律师进社区 服务在基层”活动,各社区(村)都派驻了法律顾问,为辖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绝大多数群众的矛盾纠纷在社区和村里就得到了解决。 11时40分,送走张大爷后,李丛惠来不及吃午饭,便带着司法所工作人员潘莉影、边丽前往某小区,对崔某进行审前调查评估。 “我们收到绿园区司法局转发南关区法院的委托评估函,对拟适用缓刑的被告人崔某的社会危害性和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进行调查,因为事先已经约好了时间,所以午饭只能在调查评估后简单吃一口。”李丛惠说。 12时许,一行人来到崔某家。 “你们几个人在这里居住?生活多久了?……”此时只有崔某和妻子在家,李丛惠对两人进行了详细询问登记,并告知崔某需要近期提交包括社区证明等多项材料…… “司法所虽然只有我们3名女同志,但我们的工作是不打折扣的,下午还要准备与教育多次的问题未成年人谈话,之后还要研究普法宣传进社区的活动方案……”李丛惠说。 近年来,在李丛惠的带领下,同心司法所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有效形成“三所一地”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的社会化普法工作局面,法律服务工作累计受益群众达两万余人。司法所采取“三种教育方法”和“三种疏导手段”结合的工作方式,有效管理278名重点人员,及时化解风险隐患,全面实现规范管理,有力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探索人民调解新思路方法,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有效降低了社会风险,促进了辖区稳定。司法所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上级行政机关、全街干部群众、管理对象“三满意”的工作效果。 “多年的司法所所长工作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全身心地扎在一线,才能做好本职工作,最终让群众满意。”李丛惠说。 据了解,2022年,同心司法所联合其他单位深入社区(村)网格,开展普法讲座6场、宣传活动24场,发放宣传品5000余份。在司法所的主导下,全年调解矛盾纠纷达成口头协议30份,正式协议1份,其中有2件案件调处不成功,已引导当事人通过诉讼方式处理。 李丛惠说:“只有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让群众信服。”李丛惠因工作出色,连续多年获得优秀公务员、先进个人等荣誉。2022年,被长春市司法局评为“司法行政好榜样”。
记者手记 李丛惠是全国基层司法所的典型代表,他们常年奔走在基层一线,需要做好特殊人员管理、人民调解、普法依法治理等大量工作,他们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务,筑起了一道和谐平安防线,以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践行了司法行政人的职责使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