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法
|
|
□ 本报记者 章宁旦 □ 本报通讯员 卢 晶 刘忆冰 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广东省主会场活动期间,“白蕉海鲈”受到食客、收购商的追捧。今秋海鲈价格逆势走强,甚至打破历史高价,创出最高价格纪录。“白蕉海鲈”走俏的背后,离不开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人民检察院的助力。 今年以来,斗门区检察院持续关注“白蕉海鲈”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以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督促监管部门加大对“白蕉海鲈”地理标志权的保护,推动品牌价值提升。 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堪忧 斗门区位于珠江出海口,江水与海水咸淡融合的绝佳地理位置,造就了海鲈鱼得天独厚的养殖环境。2009年,“白蕉海鲈”成为珠海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9年,珠海市获“中国海鲈之都”授牌,成为全国最大海鲈养殖基地。“白蕉海鲈”年产值达30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鱼”,乡村振兴的“希望鱼”。 然而,斗门区检察院经调研走访发现,“白蕉海鲈”存在地理标志使用混乱、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地标品牌建设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白蕉海鲈”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信誉和深度可持续发展。 今年5月,斗门区检察院主动对接本区域“白蕉海鲈”养殖户、生产企业,收集意见反馈,动态掌握产业发展建设情况和遇到的瓶颈难题。 “我们在走访调研中发现,不少生产企业存在错误使用或擅自更改‘白蕉海鲈’地理专用标志、违规在熟食制品等二次加工衍生品上使用地理标志等情况。”据斗门区检察院检察长白俊介绍,办案组同时还对线下实体销售商户和线上网络销售商家进行调研,发现了三方面问题:一是网络销售平台以“白蕉海鲈”关键词作为引流手段,实际销售的却是其他地区产的鲈鱼;二是未经获批核准地理标志的生产企业,擅自在企业网站或网络销售平台使用“白蕉海鲈”地理专用标志;三是未经获批核准地理标志的生产企业,在商品包装上以“白蕉海鲈”名称进行宣传。 斗门区检察院将此情况逐级报珠海市人民检察院、广东省人民检察院立案审批后,及时启动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 督促监管部门专项整治 “保护‘白蕉海鲈’知识产权,既要整治商业侵权行为,也要健全保护机制。”据介绍,为了寻求标本兼治,公益诉讼办案组多次前往斗门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农村局、海鲈协会、海洋综合执法大队等相关单位进行沟通磋商,通过圆桌会议查找“白蕉海鲈”保护短板。 8月19日,斗门区检察院邀请珠海市、斗门区两级市场监督管理局、司法局、农业农村局、生态园管委会等行政机关代表,以及行业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参加检察公开听证会。参会人员从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行政监管、专门性立法的必要性、地方标准制定等方面发表了专业性评议意见。 会后,斗门区检察院根据已查明的案件事实,结合听证评议意见,于8月24日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行政监管部门精准制发诉前检察建议书,督促相关部门全面依法履职,引导地理标志规范使用,加大侵权打击力度。 收到检察建议书后,相关行政机关积极履行监管职责,成立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小组,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专项整治行动。整治行动完成海鲈鱼相关食品抽检28批次;对冒用地理标志发布虚假广告、擅自使用和错误使用地理标志等行为,依法查处企业5家,督促整改企业4家,立案查处4宗,发出行政提示书1份;针对网络平台涉嫌冒用“白蕉海鲈”地理标志产品,向外地监管部门通报侵权线索3条,已被立案调查1宗。 推动列入立法计划 今年7月,斗门区检察院就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撰写万余字《关于“白蕉海鲈”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从制定专门立法、加快推进商标申请等方面为“白蕉海鲈”地理标志产业链综合保护建言献策。 9月16日,斗门区检察院召开“白蕉海鲈”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暨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会议由检察长主持,斗门区政府分管领导以及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农村局、司法局、生态农业园管委会、海洋综合执法部门等负责人参加。斗门区政府领导对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法律监督工作给予高度肯定,认为检察机关在“白蕉海鲈”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中依法能动履职,作出了积极贡献。 会后,斗门区检察院持续跟进监督,推动地方政府制定《白蕉海鲈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同时向市级立法部门递交《立法项目建议申报表》,建议将“白蕉海鲈”单独立法列入2023年立法项目,目前已进入立法工作征求意见阶段。 通过政策配套、产业链完善、品牌推广等一系列“组合拳”,“白蕉海鲈”在今年丰收节活动期间风头尽显,塘头收购价同比上涨60%。“白蕉海鲈”品牌效应进一步彰显,产业发展瓶颈得到有效突破。
|
|
打出“组合拳” 守护“希望鱼”
|
珠海斗门检察积极发挥职能擦亮“白蕉海鲈”品牌
|
|
|
( 2022-12-1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本报记者 章宁旦 □ 本报通讯员 卢 晶 刘忆冰 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广东省主会场活动期间,“白蕉海鲈”受到食客、收购商的追捧。今秋海鲈价格逆势走强,甚至打破历史高价,创出最高价格纪录。“白蕉海鲈”走俏的背后,离不开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人民检察院的助力。 今年以来,斗门区检察院持续关注“白蕉海鲈”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以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督促监管部门加大对“白蕉海鲈”地理标志权的保护,推动品牌价值提升。 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堪忧 斗门区位于珠江出海口,江水与海水咸淡融合的绝佳地理位置,造就了海鲈鱼得天独厚的养殖环境。2009年,“白蕉海鲈”成为珠海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9年,珠海市获“中国海鲈之都”授牌,成为全国最大海鲈养殖基地。“白蕉海鲈”年产值达30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鱼”,乡村振兴的“希望鱼”。 然而,斗门区检察院经调研走访发现,“白蕉海鲈”存在地理标志使用混乱、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地标品牌建设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白蕉海鲈”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信誉和深度可持续发展。 今年5月,斗门区检察院主动对接本区域“白蕉海鲈”养殖户、生产企业,收集意见反馈,动态掌握产业发展建设情况和遇到的瓶颈难题。 “我们在走访调研中发现,不少生产企业存在错误使用或擅自更改‘白蕉海鲈’地理专用标志、违规在熟食制品等二次加工衍生品上使用地理标志等情况。”据斗门区检察院检察长白俊介绍,办案组同时还对线下实体销售商户和线上网络销售商家进行调研,发现了三方面问题:一是网络销售平台以“白蕉海鲈”关键词作为引流手段,实际销售的却是其他地区产的鲈鱼;二是未经获批核准地理标志的生产企业,擅自在企业网站或网络销售平台使用“白蕉海鲈”地理专用标志;三是未经获批核准地理标志的生产企业,在商品包装上以“白蕉海鲈”名称进行宣传。 斗门区检察院将此情况逐级报珠海市人民检察院、广东省人民检察院立案审批后,及时启动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 督促监管部门专项整治 “保护‘白蕉海鲈’知识产权,既要整治商业侵权行为,也要健全保护机制。”据介绍,为了寻求标本兼治,公益诉讼办案组多次前往斗门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农村局、海鲈协会、海洋综合执法大队等相关单位进行沟通磋商,通过圆桌会议查找“白蕉海鲈”保护短板。 8月19日,斗门区检察院邀请珠海市、斗门区两级市场监督管理局、司法局、农业农村局、生态园管委会等行政机关代表,以及行业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参加检察公开听证会。参会人员从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行政监管、专门性立法的必要性、地方标准制定等方面发表了专业性评议意见。 会后,斗门区检察院根据已查明的案件事实,结合听证评议意见,于8月24日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行政监管部门精准制发诉前检察建议书,督促相关部门全面依法履职,引导地理标志规范使用,加大侵权打击力度。 收到检察建议书后,相关行政机关积极履行监管职责,成立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小组,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专项整治行动。整治行动完成海鲈鱼相关食品抽检28批次;对冒用地理标志发布虚假广告、擅自使用和错误使用地理标志等行为,依法查处企业5家,督促整改企业4家,立案查处4宗,发出行政提示书1份;针对网络平台涉嫌冒用“白蕉海鲈”地理标志产品,向外地监管部门通报侵权线索3条,已被立案调查1宗。 推动列入立法计划 今年7月,斗门区检察院就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撰写万余字《关于“白蕉海鲈”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从制定专门立法、加快推进商标申请等方面为“白蕉海鲈”地理标志产业链综合保护建言献策。 9月16日,斗门区检察院召开“白蕉海鲈”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暨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会议由检察长主持,斗门区政府分管领导以及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农村局、司法局、生态农业园管委会、海洋综合执法部门等负责人参加。斗门区政府领导对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法律监督工作给予高度肯定,认为检察机关在“白蕉海鲈”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中依法能动履职,作出了积极贡献。 会后,斗门区检察院持续跟进监督,推动地方政府制定《白蕉海鲈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同时向市级立法部门递交《立法项目建议申报表》,建议将“白蕉海鲈”单独立法列入2023年立法项目,目前已进入立法工作征求意见阶段。 通过政策配套、产业链完善、品牌推广等一系列“组合拳”,“白蕉海鲈”在今年丰收节活动期间风头尽显,塘头收购价同比上涨60%。“白蕉海鲈”品牌效应进一步彰显,产业发展瓶颈得到有效突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