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赵志锋 本报通讯员 周光耀 初冬时节,古老的河西走廊天高云淡,巍峨的祁连山脉高耸入云。 坐落在祁连山下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衡梁乡绿洲小城镇——春晖新村,一栋栋新建的居民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柏油马路伸向远方,村里卫生室、幼儿园、超市等设施一应俱全,美丽乡村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进村民李学章的日光温室大棚,映入眼帘的是长势喜人的各种蔬菜,李学章正在挂满豆角的架子上采摘新鲜豆角。 休息的间隙,李学章与村干部就在大棚的田埂上讨论起党的二十大报告。看到报告中的一个个好政策,特别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让李学章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我们家就是受益于党的好政策,从山区搬到绿洲小城镇,住上了新楼房,家里每次有困难都会有人帮忙解决。”李学章说,今年他流转了村里的20座日光温室大棚,种植了各种蔬菜,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李学章是春晖新村“12360”社区治理模式的受益者之一。“12360”社区治理模式是春晖新村创新基层治理的一大亮点,为古浪县乃至武威市的社区治理提供了样板。 “12360”社区治理模式中的“1”,就是村党总支部构建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策,村民委员会执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其他组织为补充的“一核多元”村级治理体系,建强社区治理“领头雁”。 “2”是把产业培育和就业增收作为提升搬迁群众融入社区的“催化剂”,积极构建产业带动增收平台,打造社区治理“双驱动”。 “3”是健全完善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创新社区治理“连环招”。 “6”是以强化社区公共服务、提升救助帮扶温度、密切关注一老一少、强化社工服务能力、创新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大乡土人才培育“六项机制”为抓手,架起社区治理“连心桥”。 春晖新村党总支部副书记仲秀堂介绍说,“12360”社区治理模式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变为“零距离”,做到支部工作有场所、党员活动有阵地、群众办事有窗口,共同绘好社区治理“同心圆”。 作为“12360”社区治理模式中的重要一环,网格员王佐堂每天都要在绿洲小城镇走访入户,了解民情,及时协调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问题,化解邻里纠纷。 2021年12月的一天,王佐堂了解到村民杨林忠家暖气漏水导致楼下王利平家屋顶受损,当时双方都在外地务工,他便与村干部及时切断漏水源头,电话联系双方协商处理意见。因为双方不知道受损情况,几次协商都没有满意的结果。 此后,经王佐堂和调解员们耐心调解,双方终于由“冷”变“暖”,达成由杨林忠将王利平家的房顶粉刷恢复原状的共识。 “作为基层网格员、调解员,我们尽力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这样群众对我们的工作就会更加认可。”王佐堂说。 据了解,春晖新村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融入“12360”社区治理模式中,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春晖新村落地生根。 村干部们走出去,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温室大棚,靠前一步、主动作为,为乡村振兴尽心出力。他们走村入户,与群众交流探讨,让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11月16日,在春晖新村一个凉亭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会正在进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仲秀堂的宣讲,句句说到大家的心坎上。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真的要感谢党的这些好政策!”村民陈粉环频频点头。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前,陈粉环和丈夫常年在外务工,自从家门口有了乡村就业工厂后,她就应聘到服装厂工作。 “过去,在外打工,家里有个大事小情都顾不上。如今,在家门口上班,挣钱、照顾孩子一举两得。”陈粉环说,自己家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民李振林也是返乡创业政策的受益者。李振林原来住在祁连山大山深处,易地搬迁到绿洲小城镇后,他在村里开了一家叫“好味来”的餐馆,主营炒菜、面食等家常饭菜,生意红火,备受绿洲百姓的青睐。 “身为年轻人,我们应该挑起家中的重担,带头致富,建设新家园。”李振林说,他会不断提高厨艺水平,把更好的食物、菜品分享给大家。 在春晖新村,记者真切感受到这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氛围非常浓厚,党员干部带头主动融入群众中,与群众想到一起、干在一起,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焕发出新风貌新气象。 仲秀堂说:“今后,村委会将带领党员群众,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到乡村振兴、特色种养、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
|
武威春晖新村服务群众零距离共绘治理同心圆
|
|
|
|
( 2022-11-2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
|
□ 本报记者 赵志锋 本报通讯员 周光耀 初冬时节,古老的河西走廊天高云淡,巍峨的祁连山脉高耸入云。 坐落在祁连山下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衡梁乡绿洲小城镇——春晖新村,一栋栋新建的居民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柏油马路伸向远方,村里卫生室、幼儿园、超市等设施一应俱全,美丽乡村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进村民李学章的日光温室大棚,映入眼帘的是长势喜人的各种蔬菜,李学章正在挂满豆角的架子上采摘新鲜豆角。 休息的间隙,李学章与村干部就在大棚的田埂上讨论起党的二十大报告。看到报告中的一个个好政策,特别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让李学章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我们家就是受益于党的好政策,从山区搬到绿洲小城镇,住上了新楼房,家里每次有困难都会有人帮忙解决。”李学章说,今年他流转了村里的20座日光温室大棚,种植了各种蔬菜,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李学章是春晖新村“12360”社区治理模式的受益者之一。“12360”社区治理模式是春晖新村创新基层治理的一大亮点,为古浪县乃至武威市的社区治理提供了样板。 “12360”社区治理模式中的“1”,就是村党总支部构建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策,村民委员会执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其他组织为补充的“一核多元”村级治理体系,建强社区治理“领头雁”。 “2”是把产业培育和就业增收作为提升搬迁群众融入社区的“催化剂”,积极构建产业带动增收平台,打造社区治理“双驱动”。 “3”是健全完善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创新社区治理“连环招”。 “6”是以强化社区公共服务、提升救助帮扶温度、密切关注一老一少、强化社工服务能力、创新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大乡土人才培育“六项机制”为抓手,架起社区治理“连心桥”。 春晖新村党总支部副书记仲秀堂介绍说,“12360”社区治理模式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变为“零距离”,做到支部工作有场所、党员活动有阵地、群众办事有窗口,共同绘好社区治理“同心圆”。 作为“12360”社区治理模式中的重要一环,网格员王佐堂每天都要在绿洲小城镇走访入户,了解民情,及时协调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问题,化解邻里纠纷。 2021年12月的一天,王佐堂了解到村民杨林忠家暖气漏水导致楼下王利平家屋顶受损,当时双方都在外地务工,他便与村干部及时切断漏水源头,电话联系双方协商处理意见。因为双方不知道受损情况,几次协商都没有满意的结果。 此后,经王佐堂和调解员们耐心调解,双方终于由“冷”变“暖”,达成由杨林忠将王利平家的房顶粉刷恢复原状的共识。 “作为基层网格员、调解员,我们尽力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这样群众对我们的工作就会更加认可。”王佐堂说。 据了解,春晖新村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融入“12360”社区治理模式中,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春晖新村落地生根。 村干部们走出去,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温室大棚,靠前一步、主动作为,为乡村振兴尽心出力。他们走村入户,与群众交流探讨,让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11月16日,在春晖新村一个凉亭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会正在进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仲秀堂的宣讲,句句说到大家的心坎上。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真的要感谢党的这些好政策!”村民陈粉环频频点头。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前,陈粉环和丈夫常年在外务工,自从家门口有了乡村就业工厂后,她就应聘到服装厂工作。 “过去,在外打工,家里有个大事小情都顾不上。如今,在家门口上班,挣钱、照顾孩子一举两得。”陈粉环说,自己家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民李振林也是返乡创业政策的受益者。李振林原来住在祁连山大山深处,易地搬迁到绿洲小城镇后,他在村里开了一家叫“好味来”的餐馆,主营炒菜、面食等家常饭菜,生意红火,备受绿洲百姓的青睐。 “身为年轻人,我们应该挑起家中的重担,带头致富,建设新家园。”李振林说,他会不断提高厨艺水平,把更好的食物、菜品分享给大家。 在春晖新村,记者真切感受到这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氛围非常浓厚,党员干部带头主动融入群众中,与群众想到一起、干在一起,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焕发出新风貌新气象。 仲秀堂说:“今后,村委会将带领党员群众,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到乡村振兴、特色种养、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