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人大视窗
13 5/13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找人大代表“聊意见”
·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 推动资源聚合织密未成年人保护“安全网”
· 企业破产法修订草案已经形成
· 建议加快矿产资源法修法进程
· 陕西修订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找人大代表“聊意见”
北京人大推动“万名代表下基层”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金名片”

( 2022-11-1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北京市朝阳区人大代表王正志(右)等根据居民点题,与朝外街道居民一起开展交通设施更新“微调研”。 薛睿杰 摄
  □ 本报记者      黄    洁  蒲晓磊
□ 本报通讯员  张雪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认识和理解,持续推进“万名代表下基层”,大规模组织全市三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广开言路、问计于民,很多群众的“金点子”被写进法条,成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金钥匙”。
  2019年以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秉承“涉及千家万户的议题都请千家万户参与、听千家万户意见”的理念,在多部法规制定修订和检查法规实施工作中,发动群众建言献策破解城市治理沉疴痼疾,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方面实现新突破,形成了“万名代表下基层”的工作机制,成为守正创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金名片”,为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有力支撑。
应运而生顺势而为
  “万名代表下基层”在北京市人大工作中产生,绝非偶然。
  “这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要义、人大代表的性质和履职要求、北京市的地域特点所决定的,更深刻呼应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声音和北京市近年来大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突破的改革背景。可谓应运而生、顺势而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如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地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丰富、拓宽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渠道和方法?如何推动在人大立法、监督工作中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更好地回应社会关切,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一直在探索。
  2019年8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为契机,尝试开展“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活动。1万多名人大代表下基层,听取市民群众对垃圾分类的意见建议,集中推动更多的社情民意转化为制度成果。这是“万名代表下基层”的首次亮相。也正是从这次开始,“万名代表下基层”这一机制被固定下来并得到持续发展完善。
  从2019年“万名代表下基层”聚焦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两个“关键小事”立法修法,到2020年“万名代表再下基层”开展“三边”(身边、周边、路边)检查,对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物业管理条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从2021年为“接诉即办”立法征集民意直抵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到2022年连续组织万名代表下基层,听取人民群众对《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草案)》《北京市节水条例(草案)》的意见建议、为检查《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实施情况打造“三边”检查2.0版……几年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推动“万名代表下基层”从经验做法上升为工作机制,并以此为载体,推动立法、监督工作成为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和路径。
探索前行打响品牌
  把“万名代表下基层”好的初衷和理念落到实处,是这一机制拥有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在“万名代表下基层”实践中,北京市充分利用覆盖全市各街乡镇的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和基层立法联系点平台。长期以来,这些地方已经成为代表摸情况、听建议的重要阵地。与此同时,北京市的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和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也在“万名代表下基层”的带动下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2021年,围绕我国首个接诉即办地方立法,北京市开展了“万名代表下基层”工作,在草案二审和三审前,北京市1.1万余名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带着草案到306个代表之家、2184个代表联络站,与社区书记、街道干部、专家学者和众多拨打过12345的市民面对面交流。2022年,为广泛听取群众对《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草案)》《北京市节水条例(草案)》的意见建议,1.4万余名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深入322个代表之家、2280个代表联络站,征求市民群众的意见建议。
  为了离群众近一点,很多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和基层立法联系点设在了邻里中心、党建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甚至直接设在代表的工作地或居住地,让代表与市民群众“零距离”接触,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人大代表“聊意见”。以“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为纽带,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和基层立法联系点把人大代表和市民群众更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北京市的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和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和“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彼此互相助力的过程中打开了更加开阔的新局面——这样的“双向奔赴”,在“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完善的过程中并非个例。
  2019年以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以开展垃圾分类、物业管理、文明行为促进、接诉即办等立法监督工作为抓手,逐步探索出市区人大联动、代表家站依托、三级代表参加的“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打响了品牌。在“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很多具体做法也被逐渐固化下来,成为“万名代表下基层”有效的实施路径。
倾听呼声落到实处
  将市民群众的千万条意见收集上来,征求意见建立在最广泛的民意基础上,而这只是做好“万名代表下基层”的“前半篇”文章。让人民群众的意见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做好“后半篇”文章同样重要。
  为了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调动和保护基层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更着力打造了“意见征集-意见梳理-意见吸纳-意见反馈”的信息闭环,建立了执法检查“检查报告+问题清单+督促整改”机制。提出问题清单“四有”要求,即“有具体点位、有条款对照、有数据支撑、有整改建议”,突出反映和推动解决影响法律法规实施和损害群众利益的典型问题、共性问题。
  2022年,7.5万余名市民群众为《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草案)》《北京市节水条例(草案)》提出了意见建议,经梳理、汇总、去重后共收集意见建议17828条,其中关于《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草案)》的意见建议10272条,《北京市节水条例(草案)》的意见建议7556条,如今均已分别转城建环保办和农村办研究吸纳。
  同样,《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实施情况的意见收集上来后,检查组迅速开始了细致周密的分析工作。首先对反映最集中的30多个问题在北京市的分布情况进行整体分析,以图表形式逐一呈现。之后将附有代表姓名、具体点位和整改建议的“三边”问题清单分别反馈给16区人大,再转交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研究整改。最后,整改效果好不好,也要由群众说了算。在督促整改环节,全市共开展了100多场问题“督办会”,一些前期检查反馈问题集中的街道乡镇更是把督办会开在了代表家站,邀请人大代表和辖区群众现场听取政府部门改进工作的任务书、时间表、施工图,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的最终标准。
  代表“阅卷”,人民“打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用力做好“万名代表下基层”的“后半篇”文章,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