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法治
|
|
多年来,中国累计派遣维和警察2600余人次。他们直面生死考验,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重要贡献,赢得联合国、驻在国政府和人民以及国际警界同仁的广泛赞誉。让我们一起倾听来自中国维和警察的声音。
□ 人物简介 赵韵子,女,2006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为重庆市公安局渝中区分局广场治安支队民警。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赴塞浦路斯执行维和任务,其间任中国警队队长,亦是中国驻塞警队首位女队长。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重庆妹子,大学毕业于重庆警察学院,之后成为一名普通的治安女警。2019年3月15日,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所在分局提交了维和警察报名表,并将这个决定当作一个小惊喜告诉了爱人。虽然有些担心和不舍,但对于这个十分难得的机会,他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有了家人的支持,我决定放手一搏,接下来我积极准备复习外语知识,练习驾驶技术,最终从几百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代表重庆警察幸运地同30位战友一起前往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接受封闭维和培训。两个月之后,我们接受了严苛的联合国甄选考试(SAAT),并获得了来之不易的派遣资格。然而,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有的计划安排,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一轮又一轮的筛选面试后,我最终如愿以偿,获得了派出机会。2021年5月27日,我带着家人的牵挂和不舍,与重庆的另两位战友一起登上了飞往塞浦路斯的飞机。 初到塞浦路斯,我和同事临时租住在联合国总部营地附近,在这里接受为期十天的上岗培训,并在通过考试后正式上岗工作。联合国总部营地设在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这里是世界上唯一被分裂的首都,城市就像一个被时间打碎的拼图,现代和老旧、光鲜和残破的建筑与街道被随意地拼接在一起。 经过一系列的考核面试,我最终被分配到四战区的皮拉警局。这里可谓全任务区警情最复杂也最忙碌的警局,全岛在缓冲区里的村庄现存一共四个,大部分警局缓冲区几乎无人居住,而皮拉警局所管辖的缓冲区内就有两个村庄,其中一个便是目前全岛唯一一个两族混居的皮拉村(Pyla)。在这里,任何民事案事件都需要在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框架下,谨慎按照尊重双方的处理模式进行以示公正。而作为联合国警察,我们也必须在联合国授权范围内,在尊重各方执法背景和环境下找到最好的解决之道,否则很容易触碰到敏感的民族情绪,而演变成无法预料的政治事件。加之所辖缓冲区一部分与英军主权基地交界,当一个事件涉及三方权益的时候,情况将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所以,在这里工作不仅要熟练地运用语言,还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工作技巧。面对诸多挑战,我没有退缩和胆怯。为了尽快熟悉情况,我跟着同事开车巡逻,一开就是一整天,缓冲区的每条大路小路、每一个观察点,都让同事带着我一遍一遍地走,一天下来开100多公里是常事。 靠着国内群众工作的经验,我知道要想更快掌握情况,必须实地走访,与人打交道,跟村民聊家常,跟商店老板聊生意,跟农民聊收成……利用女性在沟通方面的耐心细致优势,我逐渐与当地社区建立起信任,给社区警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得有一次深夜,我独自驾车巡逻,被路边一个少年拦下求助。少年自称,由于他女友的父母不同意他们的恋情而与他在街边起了争执。女孩情绪激动地坐在地上一边抽泣一边扬言要自杀,她的父亲则在一旁威胁男孩。见此情景,我按程序通知了当地警方,然后劝开男孩让他通知自己家人到场,又以一位母亲的身份对女孩父母进行劝解,随后安抚女孩直到警方和救护车到来,最终事态得到了控制,化解了一场家庭纠纷。 数十年来,联合国大力推进女性参与维和事业,而女性维和警察在促进妇女参与、加强社区沟通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不管从外部环境还是自身能力来讲,这都是中国女警参与维和行动的良好机遇。我有幸在此时加入维和警察队伍,并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获得派遣资格,还在这样的形势下得到各级组织的信任,被委任为驻塞浦路斯维和警队第一位女队长。这不仅是对我的一个鞭策,更是公安部对女警参与维和的有力支持,让各国维和警察有机会看到中国女警的实力。
□ 人物简介 陈强,2001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任山东省威海市公安局反恐怖支队支队长。荣立个人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曾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山东省十大法治人物等。
2008年7月,我通过联合国层层甄选,成为公安部第13期维和警队队员,也是威海公安史上第一名民事维和警察,被派往东帝汶执行任务。 彼时的东帝汶,国内骚乱不断,暴乱频发。尽管对困难有所预估,但现实还是不断刷新着我对艰苦的认知,“必须24小时枪不离身、子弹上膛”。 任期第八个月时,我突然感觉身体不适,白天发烧,晚上浑身抽搐。很快,我被确诊为登革出血热和疟疾综合症。这种病在当地死亡率高达75%。一周时间,我在几乎没吃东西的情况下,凭借毅力和坚持从死亡边缘爬了回来,暴瘦了20多斤。 康复后,我又来到东帝汶警察大学,成为第一位在这里当教官的中国维和警察。射击场上枪枪命中人形靶心脏部位的成绩,彰显了中国维和警察的能力和形象。 维和任务期间,我先后执行巡逻任务200余次,累计行程万余公里,破获6起非法越境、走私案件;前往8个地区,完成了600余名当地警察的武器使用教程培训,并对来自15个国家的200余名维和警察进行了射击指导与考核。 2009年11月,在异国他乡坚守491天后,我被联合国授予“和平勋章”,荣立个人一等功。荣誉的背后,是登革出血热和疟疾病毒后遗症的折磨。回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每个月都会有一次莫名高烧,一烧就是40℃甚至更高,关节疼痛、抽搐痉挛,万分痛苦。时至今日,我依旧被强烈的过敏反应侵扰,但我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困难。 2018年7月,我又通过甄选,被公安部外派至澜沧江—湄公河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执行任务,一干就是一年半。 沿着危机四伏的河域,我数次组织参与外出考察调研,为工作开展提供第一手资料。其间,我还全程负责首批援建老挝四个沿河救援点项目、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管辖的南南基金老挝“平安区县”申报项目。 身为一名党龄比警龄还长的党员,我深知,警察的“成色”不在于胸前的勋章和手中的荣誉,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奔波奋斗的初心。 从警21年来,我在巡警、交警、特警等多个岗位工作过。 在巡警岗位的十几年里,我一直奔波在全市的大街小巷,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从不退缩,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宁留给群众。 2014年4月,我被选派到荣成市崂山街道南埠村挂职“第一书记”。任职第一天起,我就住在村里,奔忙在田间地头。解决邻里纠纷,为孤寡老人申请五保户待遇,为贫困家庭联系助学金,带领党员群众发展集体经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我成为众多“逆行者”中的一员——带领工作专班开展工作,确保防控精准高效、万无一失。 从警多年,国外维和以及一线执勤工作的磨炼,让我探索出了“打、防、控、查、巡”五位一体的工作思路,逐步成长为全市公安系统治安巡逻防控工作的行家里手。2016年7月,我担任市公安局警务实战教官组组长,作为兼职教官,近年来培养了56名实战教官,其中10名教官入选省级教官。在我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威海公安的体能强警、武器警械培训、红蓝对抗等工作均走在全省前列。 不唯己安为公安。初心不改、人民至上,重任在肩、冲锋在前,这是我不变的信念,也是一名人民警察对祖国最坚定的承诺。 本报记者 董凡超 整理
|
|
听,来自中国维和警察的声音
|
|
|
|
( 2022-11-0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环球法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