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与法
|
|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茹玉 上门调解、心理辅导、回访慰问……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法院温暖工作室照片墙上,有许多法官和孩子的照片。这一张张合影,展露的是孩子的笑容,传递的是少年审判法官的温暖,体现的是人民法院给予未成年人更多的司法关怀。 让少年儿童成长得更好。自2003年建院以来,南浔法院就倾力打造“法官妈妈”工作品牌,不断创新探索涉未成年人审判模式,通过组建温暖工作室,将“温暖司法”贯穿涉未案件全过程,用心、用情、用爱温暖孩子内心,点亮孩子的人生。 大费周章,只为了孩子健康成长 2022年六一前夕,南浔法院在判决一起男方“失踪”、女方起诉离婚的案件时,将婚生双胞胎的抚养权全部判给女方,后又指导女方和婆婆签下了一份监护协议,把其中一个孩子的部分监护权委托给奶奶。 如此大费周章,只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能得到最好的保障。 2022年3月,南浔法院练市人民法庭收到一起离婚案件,起诉状中载明:两个孩子由男方和女方各抚养一名,各自负担抚养费。而本案的被告男方小枫此时已离家出走两年多。 “虽是离婚案件,但涉及两个孩子的抚养问题,要慎之又慎。”因涉及未成年人切身权益,练市法庭承办法官江焘在案件中标注“涉未”标签,导入该院主导建设的“南浔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数字化平台”,同时借助平台智能识别功能,与温暖工作室集中办理涉未民事案件的法官及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审理该案。 立案一周后,通过平台与公安、民政、卫健等部门线上协同,案情很快厘清。原来在2015年,莉莉和小枫结婚后几经艰辛生下试管双胞胎。但因早产,孩子在保温箱一待就是4个月。大宝因出生时呼吸困难,曾两次病危,光医药费就花了50多万元,至今仍需长期康复训练。 而面对沉重的照护和医疗费用,孩子的父亲选择了逃避。“孩子在杭州时,他一次没去过,每次都说工作忙。”莉莉说,原本医疗报销的30万元可以给大宝用作康复训练,但被丈夫用于网络打赏和赌博,挥霍一空。 2019年10月,小枫一走了之,至今未出现。为了负担孩子的费用,莉莉只能把两个孩子分别放在奶奶和外婆家,自己出去挣钱。“其实,吃了那么多苦才生下他们,我是想两个孩子都要的,但我没办法啊。”莉莉向法官坦言。 这起离婚案下判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两个小孩的成长能有更好的保障。 依照民法典“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原则”,在男方依然下落不明的情形下,女方有抚养两个孩子的真实意愿,将两个孩子的抚养权判归女方更为适宜。但现实情况是,孩子都交给母亲,可能面临的是3个人的困境。 何以两全?在多次奔走、多方沟通后,承办法官建议莉莉可以将大宝的部分监护职责暂时委托给孩子奶奶行使,而奶奶也愿意继续照顾一直以来由她带着的大宝。 “谢谢法官,压在心口的大石终于能落地了。”在法院判决准许莉莉与小枫离婚后,获得两个孩子抚养权的莉莉在村委会的见证下,和孩子奶奶签订了一份《三方监护协议》,将大宝的部分监护权委托给奶奶,自己每月负担抚养费,履行定期探望和陪伴大宝的责任。 化开心结,只为了孩子笑容灿烂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伤害,从来不只是离婚的那一刻。 当南浔法院温暖工作室从事少年审判工作的法官沙鋆第一次见到童童时,看着他那双清澈但空洞的双眼,不由得生出心疼。童童的爸妈于2021年初协议离婚,孩子归妈妈,男方不负担任何抚养费。但离婚3个月后,童妈却以童童的名义要求男方承担抚养费。 立案后,承办法官沙鋆拨通了童爸的电话,对方一听是法院的,连声说不,“原来的协议3个月前刚签完,转头问我要抚养费,我不接受调解,你们法院直接判决好了。”说完挂掉了电话,再打过去就是无尽的嘟嘟声。 “但凡有办法,我都不愿意找他。他就是一点儿也不想承担责任!”童妈抽泣着告诉法官,离婚后孩子生了一场大病,省医院的诊断书上“孤独症”3个字让她几度崩溃。 为了照顾孩子,她辞去工作全天24小时陪护康复训练。“孩子不知道危险和恐惧,他对疼痛的感觉很迟钝……”言语间,童妈流露出的无助与无力深深牵动着沙鋆的心。 “这样的涉未家事案件,只有全力解开双方的心结、化解双方的矛盾,才能保障孩子健康成长。”沙鋆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引入心理疏导,她邀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医生一同来到童爸所在村。在连续打了5个电话、敲了10分钟门之后,对方才开了门。经过一番沟通,童爸终于道出自己的苦衷:因为疫情企业很久没有开工,离婚后也见不到孩子,最近收到孩子的消息竟是法院的传票,他心里也很憋屈。 “你想不想见见孩子?”“我当然想……”沙鋆抛开案件的一句询问,让一直拒绝沟通的童爸第一次态度软化。 2021年8月23日,童童走进温暖工作室,立马就挣脱妈妈的手扑到爸爸怀里。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这个温暖的拥抱动容。最后,双方心平气和地把抚养费问题谈妥了,并约定每个月带孩子出去玩两趟。 结案后,沙鋆定期去看望童童,还以温暖基金的名义给童童送上助学金和学习用品。这个“星星的孩子”和法官一起面对镜头,他的微笑如此灿烂且珍贵。 修复亲情,只为了孩子纯真永驻 定期回访、跟踪救助,南浔法院审判之外的持续关心爱护,更显温暖。有时候这份温暖也时常会收到最朴素却最宝贵的回馈。 “这是我自己用橡皮泥捏的,是我最喜欢的奥特曼。我想送给你们,谢谢你们。”当温暖工作室的法官妈妈带着礼物回访看望浩浩时,10岁的浩浩一脸纯真的笑容,郑重地将一盒泥捏的奥特曼递给法官妈妈。 浩浩从小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母亲在父亲去世后改嫁,从此未尽抚养义务。 这两年,年近80岁的爷爷奶奶渐渐感到力不从心。2019年,奶奶因病住院。抚养浩浩的重担再加上生病欠下的外债,这一家子的生活更困难了。2021年3月,浩浩起诉母亲要求其支付抚养费。经法官多次调解,双方解开心结,达成和解。 此后,承办法官多次回访,关心浩浩的学习和生活。闲谈间得知,浩浩母亲因自身经济困难,常拖欠抚养费。“我老了,浩浩还需要妈妈的照顾,不能把关系弄僵啊。”想着浩浩与母亲间的亲子关系修复,奶奶一直不愿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为了守护孩子的成长,2022年4月1日,浙江省市区三级法院联合救助,给予浩浩8万元司法救助金。同时,法院也对浩浩妈妈进行教育疏导,希望她能主动关心浩浩,督促她承担起做母亲的责任。 在浩浩送的奥特曼泥人小盒子里,还有一张字迹稚嫩的纸条,上面写着:“长大以后,我也要变成像你们一样的奥特曼。” 心中有梦,眼里才有光。给予更多的爱和温暖,孩子才会长成美好的模样。涉未审判作为“特殊的希望工程”,让温暖惠及更多孩子,已经成为南浔法院温暖工作室法官的共识,成为行动。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
|
南浔法院涉未“温暖司法”格外朴素
|
|
|
|
( 2022-11-0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青少年与法 |
|
|
漫画/高岳 |
|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茹玉 上门调解、心理辅导、回访慰问……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法院温暖工作室照片墙上,有许多法官和孩子的照片。这一张张合影,展露的是孩子的笑容,传递的是少年审判法官的温暖,体现的是人民法院给予未成年人更多的司法关怀。 让少年儿童成长得更好。自2003年建院以来,南浔法院就倾力打造“法官妈妈”工作品牌,不断创新探索涉未成年人审判模式,通过组建温暖工作室,将“温暖司法”贯穿涉未案件全过程,用心、用情、用爱温暖孩子内心,点亮孩子的人生。 大费周章,只为了孩子健康成长 2022年六一前夕,南浔法院在判决一起男方“失踪”、女方起诉离婚的案件时,将婚生双胞胎的抚养权全部判给女方,后又指导女方和婆婆签下了一份监护协议,把其中一个孩子的部分监护权委托给奶奶。 如此大费周章,只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能得到最好的保障。 2022年3月,南浔法院练市人民法庭收到一起离婚案件,起诉状中载明:两个孩子由男方和女方各抚养一名,各自负担抚养费。而本案的被告男方小枫此时已离家出走两年多。 “虽是离婚案件,但涉及两个孩子的抚养问题,要慎之又慎。”因涉及未成年人切身权益,练市法庭承办法官江焘在案件中标注“涉未”标签,导入该院主导建设的“南浔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数字化平台”,同时借助平台智能识别功能,与温暖工作室集中办理涉未民事案件的法官及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审理该案。 立案一周后,通过平台与公安、民政、卫健等部门线上协同,案情很快厘清。原来在2015年,莉莉和小枫结婚后几经艰辛生下试管双胞胎。但因早产,孩子在保温箱一待就是4个月。大宝因出生时呼吸困难,曾两次病危,光医药费就花了50多万元,至今仍需长期康复训练。 而面对沉重的照护和医疗费用,孩子的父亲选择了逃避。“孩子在杭州时,他一次没去过,每次都说工作忙。”莉莉说,原本医疗报销的30万元可以给大宝用作康复训练,但被丈夫用于网络打赏和赌博,挥霍一空。 2019年10月,小枫一走了之,至今未出现。为了负担孩子的费用,莉莉只能把两个孩子分别放在奶奶和外婆家,自己出去挣钱。“其实,吃了那么多苦才生下他们,我是想两个孩子都要的,但我没办法啊。”莉莉向法官坦言。 这起离婚案下判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两个小孩的成长能有更好的保障。 依照民法典“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原则”,在男方依然下落不明的情形下,女方有抚养两个孩子的真实意愿,将两个孩子的抚养权判归女方更为适宜。但现实情况是,孩子都交给母亲,可能面临的是3个人的困境。 何以两全?在多次奔走、多方沟通后,承办法官建议莉莉可以将大宝的部分监护职责暂时委托给孩子奶奶行使,而奶奶也愿意继续照顾一直以来由她带着的大宝。 “谢谢法官,压在心口的大石终于能落地了。”在法院判决准许莉莉与小枫离婚后,获得两个孩子抚养权的莉莉在村委会的见证下,和孩子奶奶签订了一份《三方监护协议》,将大宝的部分监护权委托给奶奶,自己每月负担抚养费,履行定期探望和陪伴大宝的责任。 化开心结,只为了孩子笑容灿烂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伤害,从来不只是离婚的那一刻。 当南浔法院温暖工作室从事少年审判工作的法官沙鋆第一次见到童童时,看着他那双清澈但空洞的双眼,不由得生出心疼。童童的爸妈于2021年初协议离婚,孩子归妈妈,男方不负担任何抚养费。但离婚3个月后,童妈却以童童的名义要求男方承担抚养费。 立案后,承办法官沙鋆拨通了童爸的电话,对方一听是法院的,连声说不,“原来的协议3个月前刚签完,转头问我要抚养费,我不接受调解,你们法院直接判决好了。”说完挂掉了电话,再打过去就是无尽的嘟嘟声。 “但凡有办法,我都不愿意找他。他就是一点儿也不想承担责任!”童妈抽泣着告诉法官,离婚后孩子生了一场大病,省医院的诊断书上“孤独症”3个字让她几度崩溃。 为了照顾孩子,她辞去工作全天24小时陪护康复训练。“孩子不知道危险和恐惧,他对疼痛的感觉很迟钝……”言语间,童妈流露出的无助与无力深深牵动着沙鋆的心。 “这样的涉未家事案件,只有全力解开双方的心结、化解双方的矛盾,才能保障孩子健康成长。”沙鋆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引入心理疏导,她邀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医生一同来到童爸所在村。在连续打了5个电话、敲了10分钟门之后,对方才开了门。经过一番沟通,童爸终于道出自己的苦衷:因为疫情企业很久没有开工,离婚后也见不到孩子,最近收到孩子的消息竟是法院的传票,他心里也很憋屈。 “你想不想见见孩子?”“我当然想……”沙鋆抛开案件的一句询问,让一直拒绝沟通的童爸第一次态度软化。 2021年8月23日,童童走进温暖工作室,立马就挣脱妈妈的手扑到爸爸怀里。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这个温暖的拥抱动容。最后,双方心平气和地把抚养费问题谈妥了,并约定每个月带孩子出去玩两趟。 结案后,沙鋆定期去看望童童,还以温暖基金的名义给童童送上助学金和学习用品。这个“星星的孩子”和法官一起面对镜头,他的微笑如此灿烂且珍贵。 修复亲情,只为了孩子纯真永驻 定期回访、跟踪救助,南浔法院审判之外的持续关心爱护,更显温暖。有时候这份温暖也时常会收到最朴素却最宝贵的回馈。 “这是我自己用橡皮泥捏的,是我最喜欢的奥特曼。我想送给你们,谢谢你们。”当温暖工作室的法官妈妈带着礼物回访看望浩浩时,10岁的浩浩一脸纯真的笑容,郑重地将一盒泥捏的奥特曼递给法官妈妈。 浩浩从小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母亲在父亲去世后改嫁,从此未尽抚养义务。 这两年,年近80岁的爷爷奶奶渐渐感到力不从心。2019年,奶奶因病住院。抚养浩浩的重担再加上生病欠下的外债,这一家子的生活更困难了。2021年3月,浩浩起诉母亲要求其支付抚养费。经法官多次调解,双方解开心结,达成和解。 此后,承办法官多次回访,关心浩浩的学习和生活。闲谈间得知,浩浩母亲因自身经济困难,常拖欠抚养费。“我老了,浩浩还需要妈妈的照顾,不能把关系弄僵啊。”想着浩浩与母亲间的亲子关系修复,奶奶一直不愿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为了守护孩子的成长,2022年4月1日,浙江省市区三级法院联合救助,给予浩浩8万元司法救助金。同时,法院也对浩浩妈妈进行教育疏导,希望她能主动关心浩浩,督促她承担起做母亲的责任。 在浩浩送的奥特曼泥人小盒子里,还有一张字迹稚嫩的纸条,上面写着:“长大以后,我也要变成像你们一样的奥特曼。” 心中有梦,眼里才有光。给予更多的爱和温暖,孩子才会长成美好的模样。涉未审判作为“特殊的希望工程”,让温暖惠及更多孩子,已经成为南浔法院温暖工作室法官的共识,成为行动。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