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律服务·说法
8 6/8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消费者权益须保护 惩罚性赔偿则未必
· 金融机构应尽到必要的审查注意义务
· 任性排污致人摔残
妨碍通行侵权成立
· 随意倾倒建筑垃圾
车辆挂靠单位担责
· 企业字号擅自关联
构成侵权撤下产品

金融机构应尽到必要的审查注意义务

( 2022-10-3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律服务·说法
  □ 本报记者  黄辉
□ 本报通讯员 陶然

  近日,江西省南昌市第二金融法庭审结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黄某(已故)擅自将夫妻共有房产向某银行办理抵押贷款,法院以某银行符合“善意第三人”条件为由,认定其取得该房屋抵押权,依法判令:被告李某在继承黄某的遗产范围内返还某银行借款本金90万元及利息、罚息、复利105355.21元;某银行对登记在黄某名下的案涉抵押房产享有优先受偿权。
  法院查明,2018年5月,某银行与黄某签订《个人借款合同》,约定:借款金额为人民币90万元整,借款期限为36个月,借款执行年利率6.09%。同日,双方签订《抵押合同》,约定黄某以名下房产为上述借款提供抵押担保,双方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嗣后,某银行依约发放了贷款,但黄某怠于返还借款。截至2021年7月,黄某尚欠本金90万元,总利息(含罚息、复利)105355.21元。黄某及其父母于2020年3月死亡,某银行遂将黄某的婚生子李某诉至法院。
  另查明,黄某在向某银行借款时提交了虚假的离婚证及离婚协议,载明黄某与其爱人于2015年4月登记离婚,双方协议案涉房产归黄某所有,事实上双方并未离婚。
  法院认为,本案争议的焦点为本案的抵押权是否有效?黄某在本案借款时向某银行出具了虚假的离婚证和离婚协议,其在未征得案涉房产的共有人即其爱人同意的情况下与某银行签订《抵押合同》并办理了抵押权登记,事后未得到爱人的追认。但某银行在对离婚证和离婚协议进行审查后,已尽到了必要的审查注意义务,且该房产登记簿中产权所有人登记为黄某一人,亦无法律法规规定抵押权人必须对抵押物上唯一登记权利人的婚姻状况及婚姻财产约定进行实质性审查,某银行有理由相信案涉房屋为黄某一人所有,某银行在办理抵押贷款过程中不存在违规或重大过失。某银行基于案涉房产办理了抵押权登记而向黄某发放了贷款,即支付了合理对价,故某银行应属善意取得,抵押权合法有效。某银行诉请李某在继承黄某的遗产范围内返还某银行借款本息,合理合法,均予以支持。
  据此,法院依法作出上述判决。判决书宣判后,原被告均服判息诉。
  经办法官庭后表示,善意取得制度又称即时取得制度,是指无权处分人将其财物转让给善意第三人或者为善意第三人设定他物权,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善意第三人依法取得所有权或者他物权的制度。善意取得制度主要是基于公示原则,其目的在于保护占有及登记的公信力,保护交易当事人的信赖利益和交易安全,牺牲不知情的原物权人的物上请求权以维护交易秩序。
  我国民法典规定,不动产、动产物权均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根据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一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受让人依据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
  法官认为,夫妻一方未经另一方允许,以房屋产权证书名义上登记在自己名下实则为夫妻共同财产的房屋为他人提供抵押担保,抵押权人符合“善意第三人”条件的,一般认定其取得该房屋抵押权。但金融机构作为拥有金融专业知识、备受广大金融消费者信任的机构,还应尽到合理的审查和注意义务,应当对抵押过程中存在的相关疑点信息作进一步审核,对真实权利状况不知情不存在重大过失。但如果没有履行应负的审查义务,一般不能善意取得抵押权。
  为此,法官建议金融机构:一要严格贷前审查,优化贷款审批流程。仔细核实抵押人身份信息、房屋权属和婚姻状况,属于夫妻共有房产的,务必要求配偶同时签署同意抵押的材料。
  二要提高风控意识,严格落实面签制度。抵押人、共有人签字时尽量在银行营业场所进行,对合同签订严格实行面签制度,做好视频影像采集留痕工作,并及时办理抵押登记手续。
  三要提高诉讼能力,提升诉讼维权技能。务必做好档案管理,在抵押人恶意隐瞒婚姻状况及房屋共有状况等虚假证据的情况下,应积极举证证明金融机构善意且无过失,从而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