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闻
9 1/9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1 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命运与共行大道
· 习近平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就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互致贺电
· 习近平《把握时代潮流 加强团结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在上海
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单行本出版
· 全国人大常委会外商投资法执法检查组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 推动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走深走实
· 中央政法委组织开展见义勇为勇士选树活动
· 扎实做好警察协会学术科研各项工作
为新时代公安事业发展进步贡献更大力量
· 图片新闻
· 浩气激荡天地间 赓续前行绽芳华

命运与共行大道
习近平外交思想推动人类发展进步潮流

( 2022-09-3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新华社记者 郝薇薇

(一)使命·新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2012年11月1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新一届中共最高领导层的首次集体公开亮相吸引了全世界目光。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庄严宣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幕开启。国际观察家敏锐发现,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蓝图里,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将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世界力量对比的横坐标和中华民族前进的纵坐标科学界定当今世界大势和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推进重大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行,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这是遍布五洲四海的中国朋友圈。42次走出国门、足迹遍及69国,接待10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来访,以电话、信函、视频等方式广泛开展“云外交”,元首外交把舵领航,构筑起更加全面、更为坚实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已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先后同9个国家建交、复交,建交国升至181个。
  这是世界各国共享的中国机遇。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平均每分钟有7300多万元人民币的货物在中国与世界间进出,平均每天有40多列火车在中国与200个欧洲城市间穿梭。从更短的负面清单到更优的营商环境,从共建“一带一路”到国家级“展会矩阵”,从门类齐全的“世界工厂”到商机无限的“世界市场”,越来越多的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这是回应时代之问的中国担当。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和重要出兵国、经济全球化的坚定倡导者、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始终站在国际抗疫合作的“第一方阵”……在中国身上,世界看到了“大国的样子”。从雁栖湖畔到西子湖畔,从联合国讲台到达沃斯小镇,从亚洲文明盛会到全球性政党峰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起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
  曾几何时,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中,东方被视为“边缘”的存在。有学者甚至认为,作为距离西方国家最远的一个传统大国,中国是“最后一块获得现代化的区域”。斗转星移,潮落潮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故事深刻改写着旧有的东方叙事。
  这是中国与世界命运与共的新时代,这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英国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感慨,国际舞台在向东方倾斜,历史马车正向东方驶去。
(二)结伴·新道路
  满头银发的阿纳托利·托尔库诺夫担任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已有30年,其间见证百余名外国政要的演讲。在他记忆里,2013年早春的那一场“最为难忘”。“习近平主席是一位具有现代理念的国家领导人,他的演讲非常精彩,大气磅礴,富有哲理。”
  2013年3月,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首场外交演讲。世界瞩目: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将如何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又将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
  “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同时呼吁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道路”“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以3个简洁凝练的表达为国际社会理解新时代中国外交勾勒出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
  侵占土地、奴役人民、劫掠资源……回望历史,战争、殖民曾是国家实力消长和国际格局演变的重要动因。“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创造过辉煌也经历过苦难的东方古国,走出了一条与传统大国崛起不同的和平发展新路,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有登高望远,有战略谋划。多次就外交主题进行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先后两次召开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作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论断,丰富和平发展战略思想,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国的“世界观”“大国策”令世人瞩目。“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一项项新政策新理念拓展和深化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有脚踏实地,有躬身力行。2013年初春,五大洲10国领导人几乎同一时间来华访问,习近平同老友新朋一一会谈会见,短短数日,中国实现了同其中4国伙伴关系的新提升。2019年仲夏,习近平4次出访,奔波5国6城,出席近90场活动,创造了新中国外交史的新纪录。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至暗时刻,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习近平密集开展“电话外交”,同各国领导人就抗疫合作进行沟通协调,繁忙时连续三日7次通话。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出访,习近平飞赴中亚,3天2夜,密集出席近30场活动,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扩员迈出新步伐,引领中国同有关国家关系迈上新台阶。“体育外交”“家乡外交”“云外交”……精彩纷呈的元首外交实践绘就了一幅幅友谊与合作的画卷。
  中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空前紧密,世界形成了绚烂多彩的“中国印象”。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中国已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可或缺、值得信赖的重要力量”。研究“一带一路”的哈萨克斯坦学者古丽娜尔·沙伊梅尔格诺娃感慨,在习近平主席的带领下,人们看到一个“进步的中国、开放的世界和发展的未来”。南非伊奇科维茨家庭基金会报告显示,在非洲年轻人心中,中国成为在非洲拥有最大积极影响力的大国。
(三)和合·新风范
  2015年深秋,习近平刚刚结束对英国的“超级国事访问”,荷兰国王、德国总理、法国总统就接踵访华,“中欧外交季”高潮迭起。2017年3月,中国两会甫一落幕,四大洲7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密集来华访问,“春季外交”的热潮同样令人印象深刻。2022年北京冬奥会,近7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约170位官方代表出席开幕式,疫情寒冬下的“冬奥外交”为世界带来了春的讯息。自天南海北,一个个大型代表团飞抵北京机场;在世界各地,一项项高规格礼遇迎接中国贵宾。
  世界好奇:中国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将这样多的伙伴聚拢在身旁?
  是相互尊重的精神。“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不辞辛劳,坚持同40位与会外方领导人及主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中的每一位举行正式会谈会见。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感慨:“虽然我们是小国,中国是大国,但我们感受到了尊重。”2018年7月访非期间同卢旺达总统卡加梅会谈,习近平再次阐明“坚定支持对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立场。“基加利街道干净整洁,欢迎人群热情有礼,这充分说明总统先生的治理水平。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话音未落,在场卢旺达官员热烈鼓掌。
  是合作共赢的事业。“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考察海外中国企业,习近平讲起“戒欺”的故事:“胡雪岩在他的胡庆余堂,当年挂着两个字‘戒欺’。要多予少取,先予后取。不搞一锤子买卖,丁是丁、卯是卯,一件是一件。”访问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习近平鼓励比港员工:“我相信比雷埃夫斯港的前景不可限量,合作成果一定会不断惠及两国及地区人民。”
  是聚同化异的智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既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又积极寻求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和矛盾。2016年10月,中菲关系全面转圜,习近平对时任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语重心长地说:“只要我们坚持友好对话协商,可以就一切问题坦诚交换意见,把分歧管控好,把合作谈起来,一时难以谈拢的可以暂时搁置。”2020年12月,中法两国元首自新冠疫情以来第五次通话,达成8项重要共识。这场成果丰富的“电话外交”印证了习近平讲的一句话:“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可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是美美与共的胸襟。“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在斐济,穿上“布拉衫”,用心倾听原住民的祝福歌谣;在沙特,来到“四方宫”,与当地群众共同舞起传统的“剑舞”;以“陶瓷中的熊猫”的妙喻为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外方领导人讲解元代青花瓶,同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探讨中国儒家民本思想与古希腊人本主义的异曲同工之处;在署名文章中为往访国的璀璨历史和发展成就真诚点赞,发表演讲时将一个个中外友好故事娓娓道来……大象无形、润物无声,世界感受到开放包容、谦和友善的大国之风。
  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中国气度、中国风范为21世纪的国际关系带来了新气象。“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马丁·阿尔布劳认为,当今世界需要的不是少数统治多数的力量,而是将人民团结起来实现共同事业的能力,中国能够在分化的世界中扮演“弥合分歧”的团结者角色。
(四)变革·新格局
  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为标志,在国际事务的商议和决策中,新兴经济体“终于坐上了主桌”。2016年9月,G20峰会第一次来到中国。首次全面阐释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首次把创新作为核心成果,首次把发展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全球多边投资规则框架,首次发布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首次把绿色金融列入二十国集团议程……诸多“首次”,在G20发展史上留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全球治理委员会”发布《天涯成比邻》报告,阐述了“全球治理”的概念。2015年10月,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归来的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明确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为全球治理模式提供了不同于“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的新选择。有学者这样评价中国从“后来者”到“引领者”的角色位移:“中国不再仅仅被动地接受全球化及其规则,而成了全球规则的构筑者与塑造者。”
  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主张平等尊重、团结合作的秩序观……中国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不断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
  既有战略判断,也有哲学思辨。为什么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习近平强调“大势”与“共识”:“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怎样“变”,“变”向何方?习近平指明路径和方向:“这种改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
  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川流不息,改变着世界的发展面貌与合作格局。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加入其中,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凸显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独特优势:既注重与发达国家沟通协调,又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能够联动各方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在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伊戈尔·伊万诺夫看来,“一带一路”让各种潜在参与者以极其灵活的方式参与进来,批评者和质疑者应更积极地投身其中,与中国一起制定未来的国际合作规则。
  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从组建8000人规模维和待命部队,到成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从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推动成立新开发银行;从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落实,到参与新兴领域治理规则制定;从整合地区自由贸易谈判架构,到深化上合组织框架内合作、开创“金砖+”模式;从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到坚守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在全球治理体系的革故鼎新中,中国践行着这样一种治理理念:“世界命运应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由各国共同分享。”
(五)担当·新方案
  2022年夏,北半球被极端天气笼罩。美国西部地区遭遇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英国气象局发布有史以来第一个异常高温红色预警,炎热干旱导致莱茵河水位处于历史低点,西班牙的橄榄油收成预计减少三分之一……
  在风险挑战的意义上,“环球同此凉热”正成为真切的现实。逆全球化、新冠疫情、气候变化、战乱冲突、粮食危机纷至沓来,百年变局的挑战性不断显现。美国《纽约时报》在社论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世界要做一个选择,通力合作还是分崩离析。
  “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人类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各国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人类发展何去何从的关键当口,中国高举起团结合作的大旗,展现出勇毅笃行的气魄,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应对全球性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清晰记得2017年开年那场给世界“带来了阳光”的演讲。逆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中国发出了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的最强音。2022年年初,习近平再次登上达沃斯世经论坛讲台,施瓦布“云端”聆听后说:“习近平主席的演讲让全世界再次清晰地听到了中国对推动全球合作作出的承诺。”主动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积极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持续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坚定不移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强烈决心和积极行动”给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不是习近平主席的倡议,我们现在也不会达成《巴黎协定》。”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主办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全球性会议,全面系统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动达成“格拉斯哥气候协议”等一揽子平衡成果……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国不懈努力。
  在拉美国家新冠疫苗订单屡被西方公司“爽约”之时,一架架“中国疫苗航班”飞越大洋,写下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生动故事。收到中国援助的疫苗后,圭亚那总统阿里带领圭方重要政党领导人、部长通过“越洋电话”向习近平集体表达谢意。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开展最大规模的“云上”抗疫交流活动,最早提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最早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生产合作……在抗击疫情的全球战役中,中国垂范先行、勇于担当,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
  “将有17亿人陷入粮食危机、金融危机和动荡之中”“世界经济可能会陷入80年来最大跌幅”“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受冲突影响的国家,约1亿人被迫流离失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一份份研究报告频频敲响人类发展和安全的警钟。从“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的整体思维出发,习近平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为应对乱局变局指明了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和全球安全共同体的行动方向。
  泰国是“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成员之一,在泰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敦·帕马威奈看来,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展现了中国“为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与和平的努力”。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从中国倡议中感受到强烈的共同体意识:“‘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富裕’等习主席倡导的一系列理念紧密相连。我认为,在未来5到10年,这些理念将影响各国领导层的思想和生活。”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在朝核、伊核、叙利亚等热点问题上,国际社会见证了秉持和平性、正当性和建设性原则积极参与解决的中国担当;阿富汗地区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社会看到了主动开展国际协调、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中国行动;乌克兰危机不断升级,国际社会聆听到“拿出政治勇气,为和平创造空间,为政治解决留有余地”的中国声音……
  外交心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气质的体现。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中国激流勇进、迎难而上,展现出在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乱局中化危为机的战略智慧和行动勇气。新加坡学者马凯硕认为,在应对全球挑战方面,中国树立了“积极榜样”。
(六)超越·新愿景
  在大航海时代所开启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关于现代化道路、文明形态多样性与单一性的思辨从未停止。上世纪九十年代,冷战的结束将这一思想争鸣再次推向了高潮。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宣称,历史将“终结”于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他的老师塞缪尔·亨廷顿则表达了对不同文明走向冲突对抗的担忧。无论是“历史终结”还是“文明冲突”,西方世界对国际秩序的构想都没有跳出或“西方化”或东西对抗的思维框架。
  在世界发展新的十字路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向何处去”这一“元问题”打开了新的思考视角,擘画了新的愿景。这份中国方略,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芒,继承了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彰显出国际主义的崇高追求。它超越一国一域的狭隘视角、传统现实主义的理论窠臼,超越了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文明冲突的陈旧观念,以系统观念、辩证思维看待“自我”与“他者”、“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博大的天下情怀思考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里,“世界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国际社会是“一部复杂精巧、有机一体的机器”,共同利益、共同挑战、共同责任把各国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行动方向;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必由之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价值追求。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它“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不是只有一种形态、一种标准”的民主,各国人民“拥抱世界的丰富多样,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谋求和谐共处、合作共赢”。
  载入联大决议等多个国际文件,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重大课题,从双边、地区、全球各层面到政治、安全、发展、文明、生态各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进,是大势所趋,更是人心所向。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们期待,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将继续擘画中国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新蓝图,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注入和平发展新动力。
  中国与世界,站在命运与共的新起点上。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