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社会
13 7/13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让“政策礼包”变成“幸福红包”
· 限价集采规范口腔种植市场
·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
· 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
· 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机制

让“政策礼包”变成“幸福红包”
福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生活

( 2022-09-2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福建省龙岩市残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在万宝广场举办2022年“福在闽西 职等你来”春风行动大型人力资源现场招聘会。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 本报通讯员  朱丽仙  文/图

  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是一个浩繁的社会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从健全完善残疾人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入手,夯实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将残疾人保障法、《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以下简称残疾人保障“一法一办法”)贯彻执行、扶残助残议题分别列入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省政协界别协商会议,梳理残疾人“民生问题清单”,持续开展监督落实;福建省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在研究部署基本民生保障、财政预算投入、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主动将残疾人需求纳入其中统筹安排……福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残联协调负责、各方配合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制度设计、环境支撑、创新实践、工作格局等方面立柱架梁,残疾人事业工作体系上下更加贯通、衔接更加紧密、运转更加高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交出了一份温暖答卷。
完善制度设计
聚焦“兜底保障”和“维护权益”

  从超市职员、印刷厂小工、小卖部老板,到牵头成立福建省首家残疾人互助合作社——南安市残疾人林连生的创业故事,足够励志。创业成功后,林连生在各级帮扶和政策红利的助力下,带领向阳乡145户人家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
  围绕残疾人保障“一法一办法”,福建在残疾人最基本的兜底民生保障、全面脱贫攻坚、合法权益维护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定。制度设计经历了由项目配额到普惠补贴、由提标扩面到动态调整、由政府主导到资源整合的迭代升级,稳稳地托起了残疾人的幸福感。“十三五”期间,省级(含中央)投入残疾人事业资金达36.6亿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福建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强扶残助残工作的意见、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及“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等,并将困难残疾人作为重点对象纳入省委、省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帮扶范围,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残疾人“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工作机制。2019年年底,全省6.6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提前一年实现全部脱贫,有效保障残疾人群众与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面对特殊困难的残疾人,兜底保障是做好基本民生改善的第一要求。福建从建立“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落实残疾人参加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入手,织密残疾人民生保障网。2021年度,全省残疾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过95%;纳入低保和特困的残疾人22.08万人;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超过73.56万人次;为66.61万名残疾人参加意外伤害保险提供资助,为3.43万户7.22万名残疾人发放“一户多残”补贴。
  残疾人小康生活的成色如何,不断丰富拓展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是最好的注脚。
  《“健康福建2030”行动规划》《福建省贯彻〈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实施方案》对维护残疾人健康、有效减少和控制残疾发生、发展作出专门规定;实施一、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制定促进和发展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意见等22项一揽子扶持政策;出台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无障碍设施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福建省首个残疾人体育运动员教练员奖金奖励办法落地……更高质量的制度建设和服务供给,把残疾人美好愿景变成幸福实景,让“政策礼包”变成“幸福红包”。
优化环境支撑
驱动“自我发展”和“融合共享”

  13岁时,吴可彦逐渐失去视力,那曾经是他人生中最灰暗的日子。得知这一情况后,政府、社会给了他诸多关爱和帮助,帮助他上了大学、有了工作,成为福建省第一位90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帮助残疾人从救济走向自强、从接受走向回馈,教育是起点,就业是关键。
  十年来,福建特殊教育发展体系更加完善、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持续提高,实施残疾儿童青少年15年免费教育和资助政策。2020至2021学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2.73万人,残疾儿童入学率超过99%,较2012年提高7个百分点,1962名残疾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就读。自2015年以来,“扶贫助残大学圆梦行动”累计资助3529人次,金额达2092.6万元。仅“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24.13亿元专项用于提升特殊教育整体水平。
  十年来,福建将促进残疾人多形式就业、农村困难残疾人就业创业、就业奖励补贴政策落实、职业培训等综合施策、一体推进,还在教师资格体检、中医资格考试等为残疾人畅通制度障碍。十年来,全省新增残疾人就业114746人,城乡培训192042人,完成任务指标连续多年走在全国前列。
  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友好、包容、共享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
  城市盲道、爱心公交、实时聋听交流系统、无障碍机场地铁……畅行无碍、温暖包容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实际行动。福建省政府将无障碍环境建设列为重点任务,在全国率先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补贴制,历经5次调整升级,不断扩充改造目录品类、示范标准和智能化元素,大力创新整镇推进的改造方式,打通制度实施的堵点难点,让残疾人家庭环境更宜居、日常生活更体面。十年来,全省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4.33万户,投入资金3.02亿元。
  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帮扶,残疾人各专门协会扶残助残项目的全面开花,《关于推进福建省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制度护航,“平等、参与、共享”理念的深入人心……扶残助残的新风尚正在八闽大地上蔚然成风。十年来,仅福建省残联主管的助残社会组织就募集善款善物近5.75亿元,实施了“农村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关爱残疾儿童行动”等十余个公益助残项目,受益残疾人达68.69万多人次。
推进创新实践
注重“拓展服务”和“数字赋能”

  南平脊髓损伤患者叶青曾在患病后多方求医,每一次都被医生判为康复几乎不可能,在最无助的时候,一场生活重建训练营给他带来了改变。此后,叶青学会了借助轮椅实现基本生活自理,自信地走向社会。2019年以来,福建举办了6期“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一大批像叶青一样的伤友实现了“自助-人助-助人”的人生转变。
  这样的故事,是福建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残疾儿童人工耳蜗救助、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等普惠性制度,推动29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同时颁布《政府购买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指导意见》,不断探索精准康复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
  福建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十年,是创新由理念到实践持续深化和拓展的十年。
  着眼于拓展基层残疾人服务的覆盖面,福建稳步推进各级残疾人康复、托养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建成76所省级公办“福乐家园”,县级残疾人服务设施实现基本覆盖;开展全省首批60家“爱心助残驿站”试点工作,打通残疾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省、市、县三级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搭建“968891”服务平台,为12385全国残疾人服务热线的开通贡献福建智慧,打造“法援惠民生·关爱残疾人”品牌。
  着眼于扩大福建省残疾人事业的朋友圈、影响力,福建从首创到坚持,连续举办7届海峡论坛·两岸残障人士交流嘉年华、12届“闽台残疾人文化周”,举办世界盲人联盟亚太区按摩委员会理事会及研讨会,在两岸及对外工作中,讲好福建残疾人故事。
  这十年,数字赋能为拓展残疾人服务带来更多的“数字福利”。
  福建省残联主动融入“数字福建”大局,探索“互联网+助残”发展新模式。云客服、直播带货、网约配送等数字经济的新业态,为残疾人就业开辟了广阔前景,全省以“龙岩搏赢残疾人电商培训就业孵化基地”为龙头的新业态基地已达263家,从业残疾人达1.2万人。开发残疾人证办理“一件事”,打造“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站服务”联办的新模式。推广“福建省残疾人辅助器具综合服务平台”,实现辅具申请、评估适配、购买报销一站式线上服务。残疾人证、“两项补贴”实现“跨省通办”“全程网办”。推出持证残疾人及符合条件的同户监护人群体通信资费5折优惠专属措施,覆盖面及优惠力度居全国前列。联合福建联通,为残疾人、残联及专门协会提供专属通信产品和服务支持,共同建设“福建省残疾人联络员管理平台”。“康复建设服务”专栏上线,微信视频号、抖音号、短视频、线上VR展厅等平台成为残疾人工作的新阵地。线下服务纷纷上线,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残疾人少跑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