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院
|
|
□ 马怀德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小月河畔,秋高气爽;蓟门桥边,群英荟萃。你们与法大有着特殊的缘分。今年恰逢法大建校70周年。对于一所大学而言,70年恰似少年,正如在座的各位一样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亟须法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作出积极回应。作为法大人,要勇于接过时代的“接力棒”,积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传承法大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统,坚持求真务实、奉法图强的至臻追求,踔厉奋发、勇毅前进,在实现中国梦这场历史接力赛中跑出法大人的好成绩。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研究生阶段与以往任何时期学习阶段都不同,专业学习的高阶性和挑战度都是以往学习不可比拟的,这将是你们蜕变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如今你们踏入这方学术沃土,开启人生新阶段,面对何为学术、为何学术这一问题,或许仍有困惑。在此,我与大家分享一些做学术的心得体会。 做学术眼光要“放长远”。立鸿鹄之志,才可能有大胸襟、大眼界、大格局。学术之路漫漫,绝不仅仅限于研究生这短短几年。我们要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学术志向。树立远大的学术志向,要明白自己心之所向、志之所趋,更要聚焦学术前沿、把握时代之需,将学术志向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面对时代风云、家国重任,我们不能当若即若离的过客,更不能当袖手旁观的看客,要忧时代之所忧、急社会之所急,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做学术身子要“沉下去”。学术研究要笃行致远、惟实励新,而不能闭门造车、好高骛远。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学问是拿来致用的,不单是为学问而学问而已。”只有身子沉得下去,深入社会、扎根实践,才能发现真问题,避免“为赋新词强说愁”,研究的成果才能回应社会关切,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我们要秉持知行合一的态度,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扎根祖国大地中寻找真学问,在深入了解民生问题中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研究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感受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立足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问题做学术。 做学术心思要“静下来”。世纪疫情跌宕反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等时代困局,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真正的问题容易被表象遮蔽,很多人容易迷茫、困惑、低落、焦虑,在浮躁与喧嚣中乱了阵脚、失了方寸。古人云“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需要把心思“静下来”,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培养细致入微的洞察力、慎思明辨的批判力与见微知著的思考力,耐住性子去拨开云雾、耐住寂寞去守得云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议题中抽丝剥茧,在寻求真理途中上下求索。希望你们要有“读书不觉已春深”的定力,少一些浮躁,多一分耐心,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在学术道路上找准真问题、研究真学术、给出真答案,真正做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做学术性子要“缓下来”。做学术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学术研究没有捷径可循,不能耍“小聪明”,要下“笨功夫”。充分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才是打开学术殿堂大门的“法宝”。正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一篇好论文、一个好成果背后离不开对经典文献的反复研读,对细节问题的反复琢磨,对论证过程的反复推敲,离不开数不清的挑灯夜读、笔耕不辍。刚刚过世的稻盛和夫说过:“为了磨炼心灵,我们没有必要特地去坐禅,没有必要居深山、击瀑布。只要将全副精力投入眼前的工作,在当下这个瞬间极度认真、极度专注,就是任何方法都无法替代的精神修行。”希望你们把性子“缓下来”,保持不骄不躁的学术态度,博观约取、厚积薄发,静待从“量变”到“质变”的涅槃,在甘坐冷板凳中耕耘学术,走好学术之路、收获学术之果,相信一切皆会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潮平岸阔风正劲,扬帆起航正逢时。”法大是你们人生篇章的新起点,未来的道路上,有平川也会有高山,有缓流也会有险滩,有阳光也会有风雨,有喜悦也会有悲伤。迈向人生新阶段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要相信,希望与收获不期而遇,付出与回报总相串联。 (文章为作者在中国政法大学2022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节选)
|
|
做学术的“四个要”
|
|
|
|
( 2022-09-2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
□ 马怀德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小月河畔,秋高气爽;蓟门桥边,群英荟萃。你们与法大有着特殊的缘分。今年恰逢法大建校70周年。对于一所大学而言,70年恰似少年,正如在座的各位一样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亟须法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作出积极回应。作为法大人,要勇于接过时代的“接力棒”,积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传承法大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统,坚持求真务实、奉法图强的至臻追求,踔厉奋发、勇毅前进,在实现中国梦这场历史接力赛中跑出法大人的好成绩。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研究生阶段与以往任何时期学习阶段都不同,专业学习的高阶性和挑战度都是以往学习不可比拟的,这将是你们蜕变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如今你们踏入这方学术沃土,开启人生新阶段,面对何为学术、为何学术这一问题,或许仍有困惑。在此,我与大家分享一些做学术的心得体会。 做学术眼光要“放长远”。立鸿鹄之志,才可能有大胸襟、大眼界、大格局。学术之路漫漫,绝不仅仅限于研究生这短短几年。我们要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学术志向。树立远大的学术志向,要明白自己心之所向、志之所趋,更要聚焦学术前沿、把握时代之需,将学术志向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面对时代风云、家国重任,我们不能当若即若离的过客,更不能当袖手旁观的看客,要忧时代之所忧、急社会之所急,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做学术身子要“沉下去”。学术研究要笃行致远、惟实励新,而不能闭门造车、好高骛远。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学问是拿来致用的,不单是为学问而学问而已。”只有身子沉得下去,深入社会、扎根实践,才能发现真问题,避免“为赋新词强说愁”,研究的成果才能回应社会关切,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我们要秉持知行合一的态度,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扎根祖国大地中寻找真学问,在深入了解民生问题中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研究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感受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立足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问题做学术。 做学术心思要“静下来”。世纪疫情跌宕反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等时代困局,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真正的问题容易被表象遮蔽,很多人容易迷茫、困惑、低落、焦虑,在浮躁与喧嚣中乱了阵脚、失了方寸。古人云“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需要把心思“静下来”,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培养细致入微的洞察力、慎思明辨的批判力与见微知著的思考力,耐住性子去拨开云雾、耐住寂寞去守得云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议题中抽丝剥茧,在寻求真理途中上下求索。希望你们要有“读书不觉已春深”的定力,少一些浮躁,多一分耐心,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在学术道路上找准真问题、研究真学术、给出真答案,真正做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做学术性子要“缓下来”。做学术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学术研究没有捷径可循,不能耍“小聪明”,要下“笨功夫”。充分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才是打开学术殿堂大门的“法宝”。正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一篇好论文、一个好成果背后离不开对经典文献的反复研读,对细节问题的反复琢磨,对论证过程的反复推敲,离不开数不清的挑灯夜读、笔耕不辍。刚刚过世的稻盛和夫说过:“为了磨炼心灵,我们没有必要特地去坐禅,没有必要居深山、击瀑布。只要将全副精力投入眼前的工作,在当下这个瞬间极度认真、极度专注,就是任何方法都无法替代的精神修行。”希望你们把性子“缓下来”,保持不骄不躁的学术态度,博观约取、厚积薄发,静待从“量变”到“质变”的涅槃,在甘坐冷板凳中耕耘学术,走好学术之路、收获学术之果,相信一切皆会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潮平岸阔风正劲,扬帆起航正逢时。”法大是你们人生篇章的新起点,未来的道路上,有平川也会有高山,有缓流也会有险滩,有阳光也会有风雨,有喜悦也会有悲伤。迈向人生新阶段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要相信,希望与收获不期而遇,付出与回报总相串联。 (文章为作者在中国政法大学2022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节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