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13 9/13 8 9 10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担当
· 法治护航生态涵养区高质量发展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担当
宁波擦亮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法治底色

( 2022-09-2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图为2022年7月,浙江省宁波市司法局牵头组成的立法起草小组赴象山县高塘岛乡江南村开展村民说立法活动,听取村民对农村供水和节约用水的意见建议。 宁波市司法局供图
  □ 本报记者  陈东升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吴 攸
  
  小到一根遛狗时牵着的犬链,大到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的港口有序运行,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守法全链条发力,法治的力量守护着浙江宁波这片热土的和谐安宁。
  当前,宁波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的法治环境成为其强大的支撑。宁波市笃学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锚定建设法治中国先行市目标,稳步深入推进依法治市,着力彰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硬核担当,全力以赴交出法治保障“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高分答卷。
集众智立良法为善治注入活力
  立良法,满足群众法治新期待。
  近年来,宁波市每年制定《宁波市人民政府2022年立法工作计划(规章项目)》,并向公众解读立法背景,弄明白为何要制定这些政府规章。
  聚焦全市中心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和供给,宁波通过地方立法从源头上完善法治化制度体系。抓住民生关键问题“一老一小”,制定《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宁波市学前教育促进条例》;抓住民生基础问题,制定《宁波市公筷使用规定》《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宁波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宁波市养犬管理条例》《宁波市菜市场管理条例》《宁波市电梯安全条例》《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等。宁波立法工作不断向民生细微处覆盖,用日臻完备的法治增进民生福祉。
  立法大事,与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要有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的深思熟虑,还要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集思广益。
  “一到夏天水就变得不好喝,能不能及时公布水质主要数据?”“我们有些村民还在使用山塘水库水,建议将这些水库纳入统一管理。”“海岛的农业用水靠天‘吃饭’,希望进一步完善设施……”夏日炎炎,一场有关《宁波市供水和节约用水条例》的村民说立法活动在象山高塘岛上的江南村会议室举行。高塘岛的村民代表你一言我一语地和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司法局、市水利局的工作人员展开热烈讨论。
  这是宁波市推进行政立法市县乡村四级意见征集模式,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缩影。
  2020年11月,宁波市司法局在《宁波市法治乡村建设促进条例(草案)》意见征集时首次启用该模式,收效甚佳。
  2022年2月,宁波市出台《宁波市人民政府法规案和规章制定办法》,将四级立法意见征集工作制度化。今年6月,市司法局“一起立法”意见征集系统完成开发并投入使用,实现了意见同台征集、智能分析。
  座谈会上,宁波市司法局工作人员听完村民代表们的建议后,当场表示要“把大家的意见带回去,努力让大家喝上‘放心水’”。江南村党支部书记项国兴说:“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也与村民的钱袋子直接挂钩。希望我们的意见能在条例中有所体现。”
  宁波市司法局副局长毛利奇说:“村(社区)是立法意见征集的难点,我们以数智系统赋能、司法所为纽带,调动群众参与政府立法的积极性,把立法的意见征集延伸至基层,打通听取立法民意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的有机融合。”
法治政府建设先行引领新风尚
  迈向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要率先突破。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是宁波长期以来为之奋斗的目标,2020年成功创建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从一轮又一轮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最多跑一次”改革,宁波各级政府部门不断自我“瘦身”,逐步减少审批事项,增加服务“成色”,推进政务服务“一件事”集成改革和“无证件(证明)办事之城”,出生、义务教育入学、社保医保参保、企业开放等70个“一件事”上线运行,在47个政务服务和公用事业服务领域中的1464个事项,群众无需提交的证件证明累计127种4486个。
  今年5月,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通过移动微法院开庭审理浙江某进出口有限公司诉宁波市司法局、浙江省司法厅行政复议纠纷一案,宁波市司法局副局长忻思忠出庭应诉。
  原来,该公司因对某垂直管理单位的行政行为及其工作人员履职行为不服,向宁波市司法局申请查处。宁波市司法局经核查,作出案涉答复。该公司对上述答复不服,向浙江省司法厅申请行政复议,省司法厅驳回该复议申请。该公司不服,向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忻思忠在开庭前听取了案件承办人员的案情汇报,并就争议焦点及庭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询问;在庭审过程中,就案件所涉争议实质,即被告是否负有查处相关工作人员履行公职行为的法定职责,作了陈述和说理,对原告的误解和质疑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和说明,消除了原告抵触和对抗心理。经法院审理驳回了原告诉讼请求。
  近年来,宁波市司法局深入贯彻落实负责人出庭相关规定,强化示范引领,行政诉讼案件机关负责人100%出庭应诉。
  行政机关负责人应诉“出庭又出声”是行政争议化解的末端,而要实现行政争议发案量与败诉率“双下降”,宁波市从建立通报机制入手,开展行政复议“以案治本”专项行动,找准问题“深挖病根”,完善行政复议文书抄告、责任追究线索移送机制,以个案纠错倒逼依法行政。
  同时,宁波市编制工作指引规范类型化行政行为,设立重大项目行政复议基层服务点,加大行政复议案件实地调查和组织听证力度,充分发挥复议咨询委员会作用。
  据统计,2020年宁波全市行政争议发案量同比下降23.11%,行政案件败诉率6.67%,同比下降49.5%,2021年全市行政争议发案量同比下降7.64%,败诉率为6.4%。双下降成效显著。
  “权力不论大小,只要不受制约和监督,都可能被滥用。”宁波一手抓法治政府建设,一手抓法治政府督察。2019年以来对10个区县市开展全面督察、专项督察4次,对75个问题逐一督促整改落实。强化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工作的衔接联动,不断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政府法治意识得到极大提升。
法治力量齐迸发优化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点,在综合行政执法领域,让宁波的经营者们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综合查一次”。
  刘小伟在海曙区盈隆广场经营一家超市,他记忆中的检查,总是那么频繁、重复、要求不一,“弄得我们商户也不知道按照哪套标准来整改,稀里糊涂的。”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各个部门拿着同一张检查清单一起来,对照检查单‘综合体检’就能把我存在的问题、怎么整改一次性都弄清楚了。”刘小伟在近日集士港镇综合执法队走进辖区内商业综合体开展“综合查一次”时肯定道。
  为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宁波市制定《宁波市加快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全面实施“10+N”优化营商环境便利化行动。宁波市司法局开展“法雨春风”,深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走访企业18387家,排查涉企矛盾纠纷2909件,撰写法治体检报告1556份,化解企业难题2887个。建成405个企业法律服务网格,覆盖市场主体总数1099824个。
  去年9月,全国首个“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在宁波市检察院挂牌成立。该中心是宁波市委、市政府统筹全市行政执法监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中有关营商环境投诉监督职责的议事协调机构,统一受理、交办、监督各类市场主体投诉全市损害营商环境建设的事项,构建常态化、系统化、全链条、高效率的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处理体系。一年来,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依法履职,交办督办市场主体投诉执法事项472件,为宁波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了优质的法治环境。
  同时,宁波检察机关全面推开涉案企业合规工作,联合市工商联等单位不断完善合规第三方工作机制,让企业真合规真整改,从而涅槃重生健康发展。一批检察官为各类企业开展法治宣讲,协助企业开展员工普法培训,增强了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
  近年来,宁波法院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为企业纾困解难、提振信心。
  2021年4月,宁波两级法院会同当地工商联设立了民营企业司法服务联络站,实现下辖行政区划全覆盖。联络站以服务和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为工作导向,以实现法企便捷联系、多元矛盾纠纷化解、促进民企合规建设、强化民企司法救济、提供法律志愿服务为工作目标,让全市100多万家民营企业驶入法律服务“快车道”。
  同时,宁波法院开展了“万企评法院”专项活动,向1万多家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根据评测结果提出整改建议,为实现民营企业司法服务延伸至最基层、最末梢提供了新的渠道,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相关文章: